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0----泌尿系统
第十章泌尿系统目的要求掌握:尿的生成和浓缩的原理了解:泌尿的意义熟悉:尿的的调节本章内容肾的构造尿的生成尿的浓缩和稀释尿的生成调节泌尿系统排泄;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功能第一节肾的构造肾的位置和形态肾的结构特征及血液循环肾的位置和形态形似蚕豆,均重120~150g第11胸椎到第三腰椎肾是实质性器官肾的结构特征肾单位—肾的基本功能单位肾单位肾小球(毛细血管球)肾小囊近端小管髓袢细段远端小管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髓袢降支细段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肾小体肾小管肾小体核心是毛细血管球—肾小球球外肾小囊唯一进出毛细血管网后还是动脉特点集合管弓状集合小管直集合小管乳头管重吸收和分泌作用肾盏皮质肾单位和髓质肾单位90%肾小球旁器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感受小管液中Na+浓度的变化,调节肾素的分泌合成、贮存、分泌肾素肾的血液循环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较高,有利于滤过作用;髓质肾小管附近毛细血管网血压低,有利于肾小管重吸收第二节尿的生成尿的理化特性尿的生成尿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1500ml95%~97%水3%~3.5%溶质(电解质和尿素)尿胆素和尿色素比重:1.015~1.025PH:5.0~7.0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膜的通透性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内皮层基膜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滤过膜的最后一道屏障,且通透性最小被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和所带的电荷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等于>0原尿生成重吸收——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分泌——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67%85%100%70%当血糖超过肾糖阈180mg%时,滤入肾小管中的糖有一部份不能被重吸收而随尿排出,形成糖尿。第三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的渗透浓度——可由于体内缺水或水过多等不同情况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高渗尿低渗尿尿的浓缩和稀释机制与物理学中的逆流倍增、逆流交换有相似之处。溶液从甲向乙流动过程中其中的溶质和热能可在两面管间进行交换---构成一逆流系统结果:两管中溶质浓度越向下越增加,即为逆流倍增系统。肾小管呈U型,其降支和升支呈逆流倍增系统。不透水和溶质主动将乙管中溶质转运至甲管水通透、溶质不通透水不通透、溶质通透主动重吸收NaCl逆流系统对水溶质通透性高(降支)升支中溶质浓度高于间隙尿液的浓缩和稀释1、肾小管的机能特点,造成肾实质从皮质至髓质的渗透压梯度,且髓质中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小管液在通过肾小管(主要集合管)时,管内水份不断被吸入高渗髓质,再进入血液,仅极少量的水随尿排出。2、在直小血管的降支(水份进入间隙而溶质进入降支)在升支(溶质进入间隙而水份进入升支),结果水份被血液带走,而溶质留在间隙,维持髓质中渗透压梯度。ADH的作用?尿浓缩必要条件以逆流系统来解释第四节尿生成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作用肾内自身调节渗透性利尿球管平衡可被肾小球滤过而又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提高小管液中溶质浓度,以达到利尿和消肿目的。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75%左右。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血浆晶体渗透压血容量渗透压感受器容量感受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肾远曲小管、集合管水重吸收尿量↑尿崩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示意图全身血压↓循环血量↓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近球小体致密斑感受器交感神经近球细胞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Ⅲ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心输出量血管收缩血压↑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醛固酮保钠排钾循环血量↑血k+↑、血Na+↓肾交感神经兴奋缩肾血管肾小管肾素分泌钠和水的重吸收肾血流量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含量肾小球滤过率本章重点尿的生成(滤过和浓缩)尿的调节(体液和神经)
本文标题:10----泌尿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527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