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苏轼学习目标:◇落实文言基础知识。◇鉴赏写景、体悟情感意境。◇品读黄州的苏轼。临皋黄泥坂行歌巉岩栖鹘冯夷悄然缟素戛然作揖蹁跹玄裳畴昔一读:读准字音gāobǎnxíngchánqīhúpíngqiǎogǎojiázuòyīpiánxiāchángchóu二读:整体把握•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每一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再读文本,概括内容,分析情感。要求:独立分析2分钟,小组交流1分钟。思考:第一、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第一、二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三读:品读课文思考: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江山的见闻感受。三读:品读课文梦见道士化鹤,及醒来寻找道士。三读:品读课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bǎn)。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yáo)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lú),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是岁:这一年.望:农历的每月的十五。此外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六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将:准备。归:回。从:跟随。既:已经。尽:全,都。仰:抬头。顾:环顾。行歌相答:边走边唱,互相对答。已而:过了一会儿。月白风清:月色皎洁,清风吹拂。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良夜呢?薄:迫近。顾:可是。安所:从哪里。谋:商量。诸:“之于”的合音,兼起代词“之”和介词“于”的作用。不时之须:突然、随时的需要。第一段翻译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用来应付您突然的需要。”第一段:写重游赤壁之前的情景。夜游黄泥坂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ú)龙。攀栖鹘(hú,一种猛禽)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复:再次。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于赤壁之下游”。断岸:绝壁,陡峭的崖岸。曾日月之几何:才相隔多少日子。摄衣:提起衣襟。上:上岸。履:踏。披:拨开。踞:蹲。虎豹、虬龙:名词作状语,象虎豹,象虬龙。栖:宿息。危巢:高高的鸟巢。幽宫:深宫。盖:这里是连词。从:跟随。悄然:忧伤。肃然:正肃恐惧。凛乎:恐惧之感。反:同“返”,返回。放:放任。中流:江中心。听:听凭,任凭。止、休:停泊,停留。第二段翻译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崖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jiāo)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登上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栖鹘做窝的高崖,俯视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第二段:描写游览赤壁所见的初冬景物,与初游的景色大不相同。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gǎo)衣,戛(jiá,象声词)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piānxiān),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fǔ)而不答。“鸣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wù)。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时:这时。顾:看,四周。寂寥:冷清寂寞。适:正好。横江:横穿江面。东:名词作状语,从东。掠:搽过。西:向西飞去。须臾:过了一会儿。去:离开。翩跹:飘然起舞。过:走过。揖予:向我作揖。俛:(fǔ),同“俯”,低头。之:你的底细。畴昔:过去,以前。过:经过。顾:回头。惊寤:惊醒。寤,wù。处:地方。第三段翻译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第三段:述游罢就寝后梦中所见——道士化鹤。明确: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四读:领会感情起雅兴而游历幽景而恐梦道士而惊逢孤鹤而梦乐悲怅游前游中游后(幽静宁谧)(阴森险峻)(亦真亦幻)后赤壁赋如果说儒家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思想中的一种自觉的进取与求索,那么道家思想就是在这种进取与求索遇到阻碍而暂时回归自然寻求寄托的行为。儒家思想是一种思想的自觉和生命的自律,道家思想则是一种思想的圆润和生命的景致。“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品读黄州的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夜来风雨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读了这些诗文,你对黄州的苏轼有何更深的了解?如果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只姿态翩跹的蝴蝶,那么黄州就是困住苏轼身体的那个茧,它束缚了他,也成全了他;如果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晶莹圆润的珍珠,那么黄州就是揉进苏轼身体的那粒砂,它打磨了他,也升华了他。赤鼻矶上,骤风袭袍,怀浪遏飞舟之雄才;清风月下,寒透半生,染忧国思亲之霜鬓。读其诗,顿感豪迈清雄;品其言,回味韶秀悠然。有言其诗“豪宕中自有谨饬之致”者,殊不知,他实不想如此情思悠然,奈何徒有一身报国之志,无处泄豪情!“尊主泽民”是初读他带来的最深刻感受,又曾啧啧赞叹于他只知曲头便能为其续尾的天赐才能,还曾心痛于他与爱妻“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戚,而后悲于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他的悲剧则是由“西北望,射天狼”的豪壮而蹉跎成“又得浮生一日凉”的随缘自娱的忧伤。再读苏轼,爽然也,怅然也!你站在中国文坛的黄金马车上翘首远瞻,你立在宦海沉浮的风口浪尖上踯躅向前。你年少成名,初露锋芒,文惊四座,中年坎坷,远谪异地,可正是在你官途暗淡之际,却真正唤醒了你人生璀璨的群星,面对灰暗肃杀的寒冬,你从容的轻挥兰手,抽出了早春第一枝新绿。谪仙的挥毫洒脱与诗圣的铿锵有力,在天地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熔铸成你不屈的豁达魂灵。那夜空中熠熠闪光的银河是对你最佳的赞美之词,这大地上奔腾豪迈的长江是对你无上的礼赞之章,这一切的繁华与辛酸,都汇聚成为五千年一个词坛巨人的名字——苏轼。这样精美的文字,你也能写出来,只要你能对人物有深刻的理解,辅以合理的想象,再加以生动的描写、精美的修辞和真挚的抒情。请以“黄州的苏轼”为写作主人公,用精美深刻的文字,写出你心目中的苏轼。(200字以内)
本文标题:后赤壁赋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579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