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内蒙古草原作为生态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
内蒙古草原作为生态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内蒙古草原属于温带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草地资源和国土的绿色屏障。内蒙古草原西起乌兰察布高原,东至大兴安岭,跨越中温带的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及干旱区。内蒙古草原面积共8800万公顷,可利用面积6800万公顷,草原建设总规模5307.3万亩,承包到户的草原面积6940万公顷,草原平均植被覆盖率44.1%。内蒙古草原共有10869个斑块,占总斑块数的30.72%。内蒙古草原东部,形成丘陵与丘间盆地、谷地相见的森林草原生态格局,草原类型为适应半湿润气候的草甸草原;贝加尔针茅是该草原类型的典型植物群落代表,丘陵上部以线叶菊为主,下部以羊草为主。乌珠穆沁盆地至锡林河下游,构成典型草原生态类型。在该区域的丘陵中上部大针茅群系是典型的植物代表,在开阔的高平原上大针茅群落和羊草是主要的地带性植被。阿巴嘎熔岩台地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典型草原,植被群落主要以大针茅和克氏针茅为主。赛汉塔拉高原与二连盆地之间形成了分布着风积沙地的荒漠草原,优势植被群落是小针茅和沙生针茅。内蒙古草原作为生态旅游资源SWOT分析如下:一.优势1.草原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内蒙古草原的分布范围广,草原总计面积为8800万公顷,可利用面积6800万公顷,可利用率达约77.27%,占中国草原总计面积的25%。内蒙古草原根据景观学可分为草甸草原景观、典型草原景观、荒漠草原景观、沙地草原景观四种类型。2.文化底蕴浓厚,具有文化优势独特并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融合草原自然资源,改变了自然景观单一性的制约。崇尚力量、热情好客的草原文化差异性显著,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牧民们住的是容易拆卸、安装的蒙古包,蒙古包一般就地取材,既方便又环保;牧民们穿的是肥大并且不开叉的蒙古袍,袖长领高,可以抵御风寒;牧民们吃的是奶食、肉食,别具特色。草原歌声嘹亮,草原舞蹈别具风格,深受游客喜欢。内蒙古自治区还是文物大区,很多项目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进行适度开发从而转化为经济价值。2013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人数统计民族汉族蒙族回族满族朝鲜族达翰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人数1918.4万人1918.4万人21.9万人54万人24172人84342人31505人4739人(资料来源:根据公安户籍统计数整理)3.具有显著地带性的差异,健康形象深入人心随着降水量的递减,由东向西依次呈现不同的自然风光,有森林、有草原,一片绿色的景象。草原代表绿色、健康的形象深入人心。如果游人想远离污染,修养身心,草原是他们的首选。4.区位条件优势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五个自然带,东西长两千一百多公里,与八个省接壤,相比较新疆、西藏和蒙古国,区位优势特别明显并且交通便利。内蒙古自治区共102个旗县,其中有54个牧区旗市,19个边境旗市,47个山老区旗市。内蒙古旗县类型分布图类型内蒙古自治区牧区市边境旗市山老区旗市数量(个)102541947比例(%)52.9418.6346.08(资料来源:根据内蒙古2014年统计年鉴资料整理)5.规模优势内蒙古草原面积辽阔、种类多样,适于分段开发、分批开发规模化开发,目前本区草原旅游的开发已经初具规模。二、劣势1.景观相对单调性草原上的降水和土壤不足以维持森林的成长,然而能支持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生长,所以草原上辽阔无林。温带草原的草群基本在1米以下,高度落差小,使得草原看起来很辽阔,但是也存在着缺乏特定的观赏主体的问题,景观相对单调。2.生态环境脆弱性气候环境和土壤环境是草场类型及其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内蒙古草原植被生长的气候环境为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肥力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具有脆弱性的特点。过度放牧、超负荷收割、不合理管理等人为行为会使得草原植被退化,出现生产力衰退、生物组成更替、土壤退化、水文循环系统改变等现象。3.草原的交通可进入性差由于草原大多分布在偏远的郊区,离城市较远,从城市到草原,公路是游客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以锡林郭勒的典型草原为例,10%的游客选择由铁路进入目的地,20%的游客选择航空进入,70%的游客选择由公路进入目的地。草原地区的公路由等级路、草原路、自然路等组成。其中,等级路穿越草原成为游客进出草原旅游目的地的重要通道。但是,通往旅游地的支路多为草原路和自然路,质量较低,行车不便,并且公路没有形成网络,存在断头路,有的旅游地不通公路。由于草原的可进入性差,游客只能对草原旅游望而却步。4.旅游产品单一性旅游产品具有单一性,目前草原生态旅游产品多为自然景观,内蒙古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经过历史的洗礼,沉淀出很有特色的蒙族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中文化生产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内蒙古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开发程度低,对外呈现的旅游产品单一。5.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内蒙古草原旅游发展时间短,景区饭店、宾馆的档次不足,接待能力差,欠缺高档次的服务、娱乐、休闲设施,并且景区内公共厕所卫生条件差。景区接待服务和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已经成为我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瓶颈”。6.缺乏草原生态旅游的专业人才生态旅游提倡在旅游的过程中使游客接受教育。生态旅游不仅是观光游览,接待人员还需要了解大量的草原生态知识,并主动向游客讲解,例如该草原的植被、生态环境、依托草原的民俗文化等。但目前旅游专业人才缺乏,草原生态旅游专业人才更加匮乏。7.草原旅游季节性明显旅游季节性是旅游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旅游业需要正确面对的问题。草原旅游季节性明显,每年只有100天左右的时段适合旅游,每年的7、8、9月份为旅游旺季,10月中旬到第二年的4月底是淡季,黄金季是8月份,游客接待量占20%左右。淡季和旺季区别明显,旺季的时候,游客的到访量占全年总数的一半。三、机遇(一)行业发展机遇1.我国旅游行业蓬勃发展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诺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由低向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安全等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人们就开始追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求,激发了人们的旅游需求。199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中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随着五天工作制的推行以及企业年假的执行以及五一、十一、春节集中放假,人们的空闲时间增加,使得外出旅游有了时间上的动机。现代交通网络的发达,使得人们在短时间内可以到很远的地方去旅游,并且交通工具的舒适感在不断提升,旅游业进入一种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2.旅游业在内蒙古已成为龙头产业截至2013年,内蒙古拥有879家旅行社,旅行社职工5167人,星级宾馆个数322个;入境旅游人数为1616136人,其中外国游客为1553103人;旅游总收入1403.46亿万人民币,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3437300万人民币,国际旅游收入96229万美元,人均花费670元/天;旅游者平均逗留天数3.55天。旅游业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名副其实的龙头产业。(二)政策优势1.西部大开发2000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开始运行工作,目的是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目前,西部大开发已经历经了15个年头。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在这12个省范围之内。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所以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强生态建设,其中包括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巩固和发展退牧还草成果,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西部大开发为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为草原旅游的深度开发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2.自治区落实“8337”发展思路,打造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亮丽的风景201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我区的长远发展,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其中把“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作为自治区五大基地之一,把文化与旅游结合在一起,指明了发展路径。2014年2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文化厅举办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主题活动,推出3000多件文化产品,成功对接34个项目,协议金额566.67亿元。四、挑战1.草原旅游竞争激烈草原旅游共性大,独特性小,做为草原旅游目的地,内蒙古草原的客源市场正被其它目的地竞争者分流,草原旅游的龙头地位正在下降。川西三大草原和藏北草原区位条件不理想,远不如内蒙古草原,并且距离内蒙古距离远,相似产品距离越远,竞争越小。周边省市旅游地也具有分流作用,但由于提供的旅游产品不同,竞争力不是很大。我区周边省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也在不断推出草原旅游产品,根据产品竞争理论,相似产品距离越近,竞争力越强。我区邻近的现有的草原旅游景区有:①新疆的伊犁州那拉提草原(AAA级);北京的延庆康西草原(AA级);②黑龙江的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草原赛马场(AA级);③甘肃夏河桑科(AA级);河北的丰宁京北第一草原(AAAA级);④山西的关山草原;⑤宁夏的通湖草原旅游区;⑥吉林省的白城北大岗查干浩特草原旅游度假村;⑦吉林省的白城伊和昭草原蒙族民俗度假村;⑧吉林省前郭尔罗斯查干淖尔度假村[5]。以上这些旅游区,经营状况好,距离主要客源市场和城市近,严重分流了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客源市场。2.旅游者的需求发生巨大转化目前旅游者的需求由单一的需求向多元化转变。在观赏自然风光中,旅游者会选择更为奇特的、辛颖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更推崇情感的投入,更注重经历。因此单一化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不再具有占有优势的吸引力,他们更看好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整合旅游产品。旅游者希望在观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参与到当地民俗中,更注重体验式旅游。草原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受到严重挑战。3.智慧旅游的兴起,出现新旅游者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领域。目前,全球接入互联网的用户人数已经超过了10亿。互联网在中国也日益普及,发展迅速。在互联网背景下,催生了一种新的旅游模式:智慧旅游,并且产生了新的一类旅游者,他们就是网络主导型旅游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是这类旅游者完成一次旅游消费的最好载体和工具。他们在互联网上查阅旅游信息,查看有关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攻略,并且在网上通过第三方安排旅游计划、进行旅游预订等一系列旅游活动。网络主导型旅游者势必成为未来旅游者的主流,这类旅游者的特征是具有更丰富的旅行经历,受教育程度良好,更具有质量意识;与传统旅游者相比,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由物质享受转变为精神享受,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换将更具有敏感性;新旅游者的出游态度更加灵活,他们较少制定旅游计划,预定计划经常发生变化;相较传统旅游者,新旅游者的出游行为更加独立。因此,对内蒙古草原旅游要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挖掘,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五、总结SWOT分析结论: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它具有的优势、劣势、挑战、机遇不是静态的,是动态变化的。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应紧紧依托西部大开发、区内旅游龙头产业、自治区落实“8337”发展思路等机遇,整合草原生态旅游资源,树立草原生态旅游整体形象,高度提炼本区特色,打破行政壁垒,与周围省市就草原生态旅游建设情况多进行交流,充分利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把握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满足新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本文标题:内蒙古草原作为生态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2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