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生物必选三期末试题七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和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A.Na+对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有重要作用B.血桨中的HCO3-、HPO42-等能使血浆的pH保持不变C.在寒冷环境中,人体的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D.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2、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非常重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B.在人体与生态系统中,稳态的维持都以反馈调节为基础,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C.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能为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D.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减少3、关于内环境稳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并产生渴觉B.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相等C.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是由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D.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总是平衡的4.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A.注射抗体治疗疾病时,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B.靶细胞因抗原增殖而被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C.吞噬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D.免疫活性物质可由非免疫细胞合成5、往受试者皮内注射白喉毒素24〜48h后,如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则说明受试者对白喉毒素无免疫力;反之,则说明受试者血清中含有足量的抗白喉毒素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局部皮肤出现红肿说明受试者对白喉毒素产生了过敏反应B.若受试者注射白喉毒素后皮肤没有红肿,则说明其机体没有发生免疫反应C.抗白喉毒素抗体的产生需要相应抗原的刺激和淋巴因子的参与D.若受试者注射白喉毒素后皮肤出现红肿,下次注射一定还会出现红肿6、在骨髓中,造血干细胞没有抗原刺激即可增殖、分化出B淋巴细胞,在周围免疫器官内(如脾脏、淋巴结等)B淋巴细胞受刺激后,可继续增殖、分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骨髓、脾脏和淋巴结等淋巴器官是淋巴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B淋巴细胞受刺激继续增殖、分化形成的是浆细胞名称期末综合测试七年级/级部高二学科生物适用层次全部拟题人张兴普审核人吕旭艳使用日期2019、01、11C.自身组织如果因为某些因素导致其细胞表面蛋白改变,也能罹患自身免疫病D.过敏原也能引起部分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促使其产生淀粉酶,降低相关生产成本B.各种植物激素在幼嫩组织中均能进行极性运输C.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和器官中,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8、下列描述中,属于种群特征的一项是A.某池塘水面10亩,放养了5种家鱼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而稗草随机分布C.用记名计算法数出一定面积样地中的种群个体数D.用样方法调查到某草原有一年生草本植物18种9.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天敌、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等B.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加后减少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形曲线D.“J”形曲线代表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K值10、徐州贾汪潘安湖曾是采煤塌陷地,经过治理现已成为湿地公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治理过程中采煤塌陷地上发生了次生演替B.治理后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采煤塌陷地的成功治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例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11、我国某地曾发生了蝗灾,但消息传出没多久,蝗灾就被兴奋的“灾民”扑灭了,“灾民们”纷纷笑着说,今年卖蝗虫收入比种地强多了,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农技人员监控蝗虫灾情,需用标志重捕法测定蝗虫幼虫密度B.蝗灾被扑灭,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按能量传递效率来看,蝗虫捕食的庄稼只有10%〜20%被同化D.该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B.自然生态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C.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3、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粮食产业向绿色优质转型。有关农作物生产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农作物种植期间要及时除草、除虫,以免种内斗争加剧导致减产B.喷洒农药防治农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轮作在提高对矿质元素利用率的同时,可改变原有的食物链,从而增产D.松土能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避免温室效应14、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下丘脑的温觉感受器能感受温度的变化B.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C.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D.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15、肾上腺素既是一种动物激素又可作为神经递质。与作为神经递质比,下列哪项是其作为动物激素所特有的()A.靶细胞存在相应的受体B.使靶细胞产生电位变化C.随血液运输到全身D.起作用后即被灭活16、下丘脑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的重要器官。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下丘脑既能接受神经信号也能接受激素信号的刺激B.进食后,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血糖含量的稳定C.寒冷刺激下,激素Ⅱ含量上升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D.饮水过多时,调节肾小管、集合管活动的激素Ⅲ含量上升17、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寒冷环境中,细胞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速度加快B.剧烈运动时,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利于机体散热C.剧烈运动后,血液中HCO3-的含量较运动前有所增加D.紧张焦虑时,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18、同等小的适宜刺激刺激神经元时,胞外Ca2+浓度越高,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含乙酰胆碱的囊泡数越多,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电流越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纤维素组成的神经元细胞骨架与囊泡运动有关B.乙酰胆碱与树突或胞体上特异蛋白结合后,可引发神经冲动C.任意大小的刺激刺激神经元均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D.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内侧阳离子浓度比外侧低19、近些年,中国北方地区经常受雾霾天气的笼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中的颗粒物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学*科*网]B.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C.从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雾霾可能降低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20、下列有关实验方法的分析,错误的是()A.在野兔被捕捉过一次后,用再捕捉的数据估算种群密度,会比实际情况高B.探究促进生根的最适2,4-D浓度做预实验,用蒸馏水处理插条实验作对照组C.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利用相应的数学模型描述、解释,用于预测则效果不佳D.土壤中小动物个体总数减少,该区域物种的丰富度并不一定随之下降2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C.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主要是因为草本植物低等、寿命短D.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22.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受灾后水稻呈斑块分布体现群落水平结构特征B.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C.适当放牧,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利用农作物秸秆培育蘑菇,实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循环利用23原发性甲减患者由于甲状腺本身病变引起血清中甲状腺激素不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患者细胞代谢速率加快,体温上升B.该患者可通过口服甲状腺激素缓解病情C.该患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正常人高D.该患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较正常人低24.图甲表示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部分食物网,图乙表示该食物网中两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因开采过度,草原植被曾遭到破坏,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后来通过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力度,使生态系统恢复到了以前的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力度,使该生态系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稳定性。(2)图甲中,处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护草原需要防治蝗虫,若要调查蝗虫幼虫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防治蝗虫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机械防治等。(3)若图乙表示田鼠和鹰之间的数量关系,则A和B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体现了捕食过程中的________调节。由图乙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田鼠的环境容纳量为________。25.下图1所示为某农场几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曲线(甲是生产者),图2为其中的能量流动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对应图2第二营养级的是________。(2)图2中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工补充饲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间传递的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3)分解者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等有机物,释放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被生产者利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丙依据乙的气味去猎捕乙,乙依据丙的气味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传递的方向往往是________,丙和乙的这种关系说明信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下图1为某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2所示为研究者对种群乙1跟踪调查30年绘制出的λ值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的甲~戊中能出现在能量金字塔中的有________________。碳在甲与丁之间以________的形式流动,在乙1与乙2之间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流动。(2)若保持生产者的生产量不变,乙2的食物构成中,取食丙2的比例由1/4调整为1/2,则乙2获得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3)图2中,种群乙1在15~20年间的年龄组成为______型。种群乙1在第10年的种群数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20年的种群数量。种群乙1的数量变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研究者发现,当水流喷射到海兔(螺类的一种)的喷水管时会引起鳃肌收缩,导致喷水管和鳃收缩,称为缩鳃感觉神经元反射。当喷水管重复受到温和的喷水刺激时,缩鳃反射的幅度越来越小,即产生习惯化。对已产生习惯化的海兔,用短暂电流刺激其头部(对海兔为伤害性刺激),再用水流刺激喷水管,结果产生的缩鳃反射比只用水流刺激喷水管强烈,即产生去习惯化,相关结构及发生机制如图。请分析并回答:(1)图示中参与缩鳃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________个。(2)为研究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的原因,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连续电刺激部位测量指标及现象喷水管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电位变化持续产生持续产生?运动神经元电位变化逐渐减弱逐渐减弱持续产生肌肉收缩程度逐渐减弱逐渐减弱一直正常①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中“?”处应填写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生物必选三期末试题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3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