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通“悌”,敬爱兄长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对人尽心竭力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事:事情D.愿无伐.善伐:夸解析事:止,仅。2.对下列句子中的“于”字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A)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②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③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解析①和②均为介词,表对象,“给”或“向”。③和④均为介词,表处所,“在”。3.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D)A.尧舜其犹病诸B.己欲立而立人C.老者安之D.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解析A项“病”,名词用作动词,以为难;B项第二个“立”,使动用法,使……站立;C项“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C)A.非尔所及也B.固相师之道也C.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D.席也解析A、B、D三项都是判断句,C项是宾语前置句。5.名句填空。(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1)管仲相.桓公:辅佐(2)一.匡天下:完全(3)吾其被.发左衽矣:通“披”,披散(4)微管仲:无7.下列各句句式与“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不相同的一项是(B)A.何谓也B.甚矣吾衰也C.子将奚先D.未之有也解析例句与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是主谓倒装句。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译文:管仲辅佐桓公,使他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2)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译文: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信。(二)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子墨子言曰: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兼爱》)9.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以上所节录可以看出儒、墨两家主张的“仁爱”的根本是有区别的:儒家主张把孝悌作为仁爱根本,墨子主张把兼爱作为仁爱根本。10.请简要说说墨子和孔子的“仁爱”观。答案墨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认为爱人就像爱自己一样,那么就能实行孝了,做到了这样天下也就没有怨恨了,墨子的仁爱观体现了重视功利的▁▂▃▄▅▆▇█▉▊▋▌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特点。孔子的仁爱是对他人的关心、爱护、同情、理解、尊重,爱人要以亲亲为出发点,主要是处理宗法家族关系内部的亲戚关系,而且爱人涉及到国家、上下、君臣及国际关系。墨子的仁爱观体现了重视情感的特点。孔子的和谐观我们对孔子“和为贵”的思想最初的认识,当是把“和为贵”作为批判内容接触的。那时,一提“和为贵”,就把孔老夫子想象成一副“和事老”的样子。“和为贵”的思想,其实是有着“仁”学根源的。“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孔子最早提出“仁”即“爱人”的思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教导弟子先做人后作文的道理。其中“泛爱众而亲仁”,说的就是对人当泛爱,而亲其仁德者。当然,一提“泛爱”就会有人从心理上惧怕被人说无原则,其实,这也是不懂“爱人”的人才有的心理反应。而社会的和谐当从“仁爱”始。因此,孔子才提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论说。我们从中看出的不正是宽广情怀与安老怀少的仁爱之心吗?这样美好的情怀,我们当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才合情理呀!联合国大厦里已堂而皇之地挂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如韩少功所言“成了全球性知识界的流行话题,成了现代人开明形象的文化徽章”了。“仁爱”是孔子和谐思想的道德要求。与之相关联的,就是“礼”。孔子教育儿子孔鲤时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作为伦理秩序,礼,就是“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礼,就是“礼节”;作为个体涵养,礼,就是“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关系,礼,就是“礼让”。可见,和谐的社会秩序,“和为贵”的道德理想,是要靠礼来节制才可以实现的。和谐,当然不是没有原则没有法理的。孔子在这一点上是十分明确的。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少见吧。有的人表面上你好我好,跟风中草一样东摇西晃,除了顺风的话,别的就不会说了,这就是只相同不相和。因为,这样的“和气”,不是孔子要的“和为贵”。以上便是孔子的和谐观。儒教中的“仁爱”“和为贵”“和而不同”,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统美德。这是多么美好的道德情操啊,而有此邻里、朋友、上下、为人、处事的和谐,定能造就和谐之社会、和谐之万邦。
本文标题:第五课-仁者爱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5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