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解读约翰逊制蜡公司总部
98通过解读F·赖特的约翰逊制蜡公司总部,剖析建筑设计中空间、结构、形式间的关联性,引发对当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再思考。空间;树柱;建构Abstract:Basedonthere-readingonJohnsonWaxHeadquartersbyFrankLWright,Thisarticleanalyzedthecombinationofspace,structureandforminarchitecturedesignandbroughtare-thinkingofdesignmethodinthecontemporaryera.Keywords:space;dendriform;tectonic1解读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国建筑行业的深化发展,全面反思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愈显重要。重温经典作品,寻找大师们曾经思辨建筑问题的途径与采取的方法,仍有现实意义。通过对赖特“约翰逊制腊公司总部”的解读,对其设计理念、空间布局、结构方式以及材料运用的独到之处进行深入的剖析,或许能对当代建筑有所启迪。约翰逊制蜡公司总部地处美国密歇根湖西海岸的威斯康辛州,由1939年建成的办公楼与1944年建成的研究楼组成,是赖特办公建筑杰作。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进行解读。2设计理念赖特强调设计应尊重自然,每栋建筑应是基地的唯一产物。他摒弃折中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传统,提出“审慎地选择与传统决裂”。受柏拉图与老子思想的启发,赖特认为,建筑具有自然一样的可生长性,设计过程由内向外推进,以内部空间的真实表达为目标,通过整体性的探索,以连续性和可塑性的结构实现其整体性思想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方法。约翰逊制蜡公司是赖特有机思想的代表作,同时亦表达了赖特以神圣观念建造工作场所原教旨主义;与赖特美国风时期的另一力作——流水别墅,共同表达出其按自然节律进行建造的思想。3空间布局建筑基地位于拉辛市(Racine)的三条街道之间,场地的东、西、北三侧设有停车场,供职员与外来人员停车使用。约翰逊制蜡公司总部分为三个部分,北侧的庭院与实验塔楼和南部的办公楼(图1)。办公楼部分由完整的矩形办公空间和北侧嵌套的对称的会议和私密办公楼组成。办公楼的入口向北,入口北侧分别布置着车库、娱乐平台、壁球馆和停车场;开敞办公大厅是该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入口门厅的二层部分是探出与架空的讲演厅,上部有天桥通往汽车库顶上的庭院和管理人员办公室;夹层办公区绕办公大厅一周,是供各部门负责人办公的空间;两个圆形的旋转楼梯对称的布置在办公大厅的两侧,犹如螺母般将办公大厅与会议楼装配起来,保证上下交通。办公楼总图酷似印第安的图腾,给人神秘之感(图2-3)。赖特在平面布局上使用圆形蘑菇树柱作为构图母题,通过比例变化与圆心位置的改变,交错层叠,呈现出斑斓的趣味。如果将办公楼内的蘑菇树柱的直径视为“1”,那么停车场树柱、楼梯间平面、半圆剧场的直径分别为1/2、5/4和3,但从这些不同比例的弧线相切、相交所形成的独郎亮,男,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助教,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时原,男,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解读约翰逊制蜡公司总部※InterpretationofJohnsonWaxCompanyHeadquarters郎亮王时原LangLiangWangShiyuan图1-约翰逊制腊公司总部基地鸟瞰图2-入口空间图3-首层平面图图4-院落与塔99特缝隙所透出的光,给人以视觉愉悦感。研究大楼被建造在一个四周围合的宽敞庭院中。原初的草图中,赖特设计了一个塔,以均衡水平构图,但在整个模型与立体空间中,研究塔楼以特有的形式成为庭院的焦点。同时亦是一种平实而规整的院落形式,却体现出日本佛寺建筑中“禅宗”之素。运用简洁形式,进行朴素组合,塑造了某种超脱的精神意向(图4)。方形的庭院与方形的塔彼此呼应。塔楼内部,突出了与办公楼一样的圆形的构图母题,圆形楼板与方形外墙相切,在四角留下了异形的空隙并形成流动性空间。圆形的构图母题,在实验塔楼的空间中以多种不同的比例交替出现。4结构方式约翰逊制蜡公司总部办公楼造型独特伞形圆柱融空间划分、力学承载、建构形态于一体(图5-6)。伞形结构体系被赖特称作“树柱”(dendriform),其设计灵感来自于他对亚利桑那仙人掌空心结构的研究。“树柱”构成办公实体的矩形柱网,柱子顶部相互连接,形成稳定的结构体系,四周以实墙围合。高柱几乎中空,花萼连接柱身和圆盘形柱头,表面有一条条肋带;花瓣即柱头,内部是起加固作用的混凝土主干。在花萼和花瓣的内部同时配有钢筋网和钢筋条。“树柱”系统最大的特点是结构系统的均质性与整体性。当这些圆柱被固定在地板上,并在四面八方与顶端相连时,这种结构体系已经有效的成为一种连续刚架。树柱结构的整体性得益于线性杆件的均质排布,这从距离上消减了个别杆件单独承受的巨大应力,从而保护了杆件使用的寿命。作为结构元素,其薄壳结构体系将全新的构造和空间对话引入了20世纪的建筑学(图7)。凭借对结构材料的自然使用,该建筑的重量似乎在空气与光影中升高和漂浮。在支撑的同时塑造了美妙的空间。图5-伞状结构体系图6-树柱空间图7-赖特对树柱进行荷载实验图8-玻璃管界面营造的空间氛围图9-玻璃管界面的织理性表达图10-反转式的建筑檐部100在作品中,结构不仅是力学整体性的保证,更是空间与体量生成的母题,起着控制全局的作用。结构在此再一次呈现出生长性特征,这种结构的完整性不仅体现在力学方面,还表现于结构本身与空间划分乃至于审美特征。在15层的结构体系中,使用了一组单一的钢筋混凝土核心结构,在所有方向上的楼板均以悬臂悬挂;悬臂在边缘处逐渐变薄,金属及幕墙在悬挂在悬臂外围。赖特如此解释:“我们围绕这一个巨大的中央立柱往上层空间发展,所有的楼层都是它生长出来的分枝,每一层都有明亮的光线和空间,所有的实验室空间明亮并且在垂直中空的立柱里和一个传输系统的铸件直接连接。地板像树枝一样伸出,悬挂在巨大的主柱上,所有的设备和许多完整的排气管道都铺设在它们自己的中央应用槽里,它们像树的细胞结构那样排列。外层的玻璃外罩牢固地悬挂在每个预设的楼板上。”赖特在结构的选择上充分借鉴自然的有机结构方式,并使之与空间、光影、设备、表皮进行完美的融合。5编织材料赖特深喑人类的编织情节。在作品中,玻璃管的应用体现了建构过程的复杂性,给人以明晰的外观印象。玻璃管组合的构造、形式以及空间感受不仅展现逻辑美感,更重要的是,在相互叠加的光影渗透中,空间层次与界面构成相映成辉,并体现了对建造真实的表达(图8-9)。在剖面上玻璃管排列成三角形,在办公楼四周的砖墙顶部形成反转式的建筑檐部。转角处为90°,以保证光尽可能折射到室内(图10)。在玻璃管之间的横向连接上,采用较细的玻璃插件与相同直径的玻璃管相连;纵向处理上,直径不同的玻璃管由墙体和金属肋固定,由金属细线辅助加固,由柔性橡胶垫密封。粗细不同的玻璃管使其表面造成高高低低的韵律,纵横交错叠加成玲珑剔透半透明效果(图11-12)。玻璃管组合替代了窗户的功能,同时界定了空间,使之显得自由而动态,且随时间光影呈现出暧昧、不确定和不断变化的空间特征。透明度的多层次表现创造了丰富而细腻的视觉体验。建筑界面亦呈现模糊、通透而动感的空间特征。玻璃管同结构性的钢构元素形成鲜明对比,也使建筑作为编织性肌理的表现有增无减。织理性建构通过该建筑设计细腻的砖墙体现,砌筑的红砖同上釉的玻璃让建筑中的光线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红色的清水砖墙略泛油光的表面形成横向肌理。当砖墙自然铺贴的时候,尤其是大面积铺贴是能够避免色差,总的色彩关系和古老的东方地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图13)。赖特如是说:“现在,人们终于可以在工厂轻松地预制建筑材料,然后像东方的地毯一样,用同一种材料编织成为特定的图案。这应该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创举。”赖特建构特点一方面取决于充满肌理的表面对有机形态过程的诠释和转化,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然和文化的和谐统一。因此,通过硬质材料的织理形式贯穿在他的作品当中。参考文献:[1]FRANKLLOYDWRIGHTARCHITECTURE[M].Tokyo:A.D.A.EDITATokyoCo.,Ltd,2003.[2]FRANKLLOYDWRIGHT[M].London:PhaidonPressLimited,1999.[3]肯尼斯·弗兰普顿.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项秉仁.F.L.赖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图11-玻璃管界面的细部设计图12-工人正在安装玻璃管图13-材料横向肌理的织理性建构
本文标题:解读约翰逊制蜡公司总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67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