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及解题技巧知识梳理:中国古代通史表格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清朝中央官制(皇权、相权)地方官制(中央、地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记忆策略表格归纳法血缘神权色彩浓厚,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礼崩乐坏,开始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A.官制B.选官制C.监察制D.谏议制(针对皇帝)(针对官员)公式总结法中国古代经济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经济布局++=农业手工业商业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自西往东由北向南农具+水利+土地所有制+土地经营方式+赋税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技术工艺(冶金、纺织、陶瓷)经营方式(家庭、官营、私营)=+生产力生产关系商品+商路+商人+市场+城市+货币商业==三商二市一货币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宋明明清初创发展重创主流危机融合重兴扬弃儒家思想发展示意图图示演绎法——【含义】1、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社会转型期一、先秦文明(春秋战国时期(前8~前3世纪))•考情分析:•先秦史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孔孟儒学以及小农经济五个点上。从考试频度上看,每年必出题。根据文综题量特点,可以估计先秦史会出一道选择题,或者在主观题中设计一问。从考点分布看,显现出五个考点轮流出题的特点。从命题方式看,跨度大,综合性强,一道选择题可能综合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因此要注意纵向和横向归纳专题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前8~前3世纪)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具体表现:3、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4、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5、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孔子等等。政治(1)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和诸侯争霸使分封制被破坏(2)封建制度确立:各国经过变法、改革,逐步确立封建制度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2)手工业: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3)商业: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商业都会出现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科技:石氏星表(3)文学艺术:《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出现了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三、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政治①秦朝结束五百多年的分裂割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并发展;②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社会转轨;汉朝巩固与发展了这一制度。③官僚政治——察举、征辟制度、御史大夫和刺史监察经济①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农耕经济逐渐成熟;②手工业成就辉煌,丝织闻名世界;③垄断和抑制商业;但外贸繁荣文化①文化专制,儒家思想成为政治正统、文化主流;②造纸等科技领先世界;《九章算术》标志数学体系形成;《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伤寒杂病论》四诊法成为临床学经典。③汉字统一,小篆—隶书—楷书,影响深远;④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历史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必须严格服从中央。•(2).社会根源:理论上,法家思想;政治上,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和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经济上,适应维护小农经济基础的需要。•(3).隐含矛盾及发展趋势:①隐含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君权和相权两对矛盾;②发展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另外,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也反映出其发展趋势。(4).阶段特征:战国逐渐形成;秦朝正式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5).作用:①客观上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②在农耕文明不断发展的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有利于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集中分散的人力、物力进行重大工程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③但随着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其消极作用逐渐居支配地位,严重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治①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改革汉化与封建化;②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③九品中正制度(士族门阀、世禄世卿制度)经济①农业:北方破坏,南方开发;重心南移(政策重视、北民南迁、工具改进、自然条件)《齐民要术》;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北魏改革与北方恢复;②手工业:炼钢和白瓷制作技术有突破;③商品经济水平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文化①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石窟艺术);②三教并行;儒学危机;③艺术: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形写神”;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为代表中华文明的曲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历史概念: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其主要内容: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查访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一方法在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但西晋之后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到了隋朝,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和科举制实行,此制终被废除。政治①国家结束分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②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机构趋于完善(门下谏议);③科举制取代士族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①农业发展(步犁、灌溉、茶叶),农耕经济繁荣;②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南北体系、文化象征);③商业繁荣(交通、商路、都市、管理;陆海外贸繁荣)文化①政策宽松,三教并行;②科技领先世界:僧一行;印刷、火药;《唐本草》③文艺繁荣:书法、绘画、诗歌、戏曲等④全面辉煌,形成中华文化圈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时期(581—907)政治①由政权并立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民族政权汉化、封建化②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北宋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分割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彻底解决地方割据。③元代行省制度影响深远。经济①农业:经济中心转到南方;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②手工业:技术和规模的突破发展(南宋焦碳、棉织;元代技术、松江;宋瓷窑体系;元彩瓷)③商业:宋代商业革命(空间城乡边外;时间;管理;货币;功能)文化①理学产生,儒学完成哲学化、思辨化转型;②科技世界领先: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梦溪笔谈》③文艺平民化、市俗化(书画、宋词、元曲、话本、瓦舍、南戏、元杂剧等)④宋朝重文轻武、科举制度完善(规模;变法);元朝抑制。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时期(960—1368)•历史概念:理学和心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如心学);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颐、程颢和朱熹(集大成者)。世界观:理是万物的本源(核心思想),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认为人伦即天理;方法是格物致知,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还编纂了《四书章句集注》。它维护了君主专制制度,用纲常名教束缚人们的思想;其重义轻利的思想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荣辱观的形成。•陆王心学:代表:陆九渊(南宋)、王阳明;世界观:心外无理、心即是理;认识论:知行合一,致良知。中央官制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地方制度明清政治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地方:按察使司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清: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明太祖撤中书省废丞相、成祖设内阁清雍正设军机处②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监察)①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政治版图。时代特征一技术—精耕细作技术成熟世界领先,产量提高;作物---高产作物引进推广;广泛植棉;耕地扩大、人口大增。生产关系—租佃关系普遍。技术成就----焦炭冶铁流行;棉布成主要衣料明五彩瓷、清粉彩和珐琅彩;经营形态---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占主导;生产方式---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区域性商帮、工商业市镇;农产品商品化;外贸仍有优势--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农业手工业商业政策②私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手工工场生产);③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⑤小农经济占主导,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④商业出现新特点(货币、商人、市场、商品)——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①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明清经济时代特征二原因市场生产、雇佣劳动、手工工场分工协作、效率提高、范围广泛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克服私欲致良知;四位思想家:批理学极端,追求个性自由发展;反专制暴君政治、倡限制君权、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八股取士、文化专制;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徐光启《农政全书》、李时珍《本草纲目》;西学东渐;小说成主流—明:四大奇书;世情小说勃兴;清:批判现实力作涌现;书法个性化、平民化;绘画不拘成法、世俗化;明昆曲“百戏之祖”、清京剧形成并成为“国粹”。①产生早期启蒙思想;但是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②西学东渐开始;传统科技总结大成,但未产生近代科技;③文艺大众化、世俗化;明清思想文化时代特征三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但是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成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但是抑商闭关,自然经济仍然主导。思文:西学东渐;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但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虽然大成,但未形成近代科技。明清阶段特征对外:由开放走向闭关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但是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成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但是抑商闭关,自然经济仍然主导。思文:西学东渐;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但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虽然大成,但未形成近代科技。旧传统新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西学东渐开始;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大成;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传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部分类型试题解题思路一、提炼(概括)要点型试题1、设问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特点(背景、影响、作用)”。2、变式提问:“说明……阶段性特征”、“材料反映……的问题”等。3、解题思路:①对材料分层提炼要点;尽量使用材料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②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角度提炼要点4、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主要是答题角度单一、要点概括不全,或挂一漏万。对策在于要善于运用归纳法,多层次、多角度概括要要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7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