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01091525建筑名称:中国国家大剧院建筑地点:北京市西长安街2号建筑用途:艺术欣赏与艺术传承建筑设计:法国巴黎机场公司主持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6.68米竣工时间:2007年9月01中国国家大剧院01氛围塑造安德鲁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进入剧院,你就是进入一块梦想之地。”由此可见安德鲁设计的最主要想法便是让建筑外部宁静而内部充满活力,从而使人们在从外到内的过程中感受气氛的变化。第一,在场地设计上,通过建筑后退70m并以绿化、水池隔绝建筑与喧嚣大街,让人路过国家大剧院便深深感受这座建筑外部宁静的气氛。水池“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巨蛋”坐落在水上,既通过水这一安静的元素烘托建筑,又使建筑和倒影融为一体,形象更加完整,无形中也拉长了建筑的视觉高度,在夜晚璀璨华灯下更显美丽动人。第二,在入口的处理方式上,为了营造更为安静的气氛,同时更加突出主体建筑,设计师将主入口设在地下(如图1,2)。门厅功能十分清楚,两边是附属空间,正对入口的是通往建筑主体功能大厅的水下通道,屋顶用玻璃材料,水池则在玻璃上,阳光穿过水池和玻璃在水下通道的地面上投下波光粼粼的光晕,使走道光线柔和自然而光阴效果丰富,与较为阴暗的门厅形成对比,带有欲扬先抑之意,同时又具有极好的引导性(如图3,4,5).作为大剧院从室外到室内的过渡空间,水下通道形成了空间序列上的一个小高潮,亦是宁静转向活力的前奏。安德鲁曾说“大剧院的水下入口是我的得意之作,也是我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可见这个空间充分表达了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图1图201中国国家大剧院02图4从门厅看水下通道图3图5从橄榄厅看水下通道走道尽头是剧院内部的橄榄厅,在这里空间从之前的平矮较封闭突然变成了宽敞的通高空间,给人一种心理震撼(如图6,7)。在这里能看到建筑内部明显的层次,地下的小剧场,地面层坐落的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歌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顶上是从建筑内部能够看到的永恒天空(如图8)。图6从橄榄厅仰望图7俯瞰橄榄厅图801中国国家大剧院03第三,从总体形式来看,彼此分开中间又有通道相连的空间能够满足不同功能的需要,同时又由外面巨大的钢壳罩在同一大空间里(如图15),形成许多相互连通的公共空间(如图9,10,12,14),它们之间通过空中桥梁、楼梯电梯等进行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连接(如图11,13),使空间流动性更强,丰富了人们的景观视野,而这些自由的公共空间又可以满足多种公共活动,比如在某个节点进行小型乐队演奏(如图9,10),让整个大剧院充满了活力,也体现了“充满活力,孕育生命”。图9俯瞰咖啡厅和小型乐队演奏图10公共空间节点小型乐队演奏图11垂直交通连接图12花瓣厅图13曲廊图14咖啡厅其次,弧线元素在整座建筑内外空间运用上体现得和谐统一(如图15,16),整个钢壳穹顶消除了墙与屋顶的界限,三个椭圆形的主要空间,还有橄榄形的通高空间和楼梯井,外壳上露出的玻璃部分也是曲线,建筑形式从外到内的高度的统一。因为曲线本身具有张力,与曲线之间形成的空间,有张有弛,有紧有松,使行走其中的人们视野不断发生着变化,整座建筑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另外,建筑中的装饰物也采用曲线元素,与整座建筑形态相协调。(如图17,18,19)01中国国家大剧院04图16二层平面图图15功能空间透视图图17花瓣厅的屋顶曲线图18外曲廊图19橄榄型螺旋楼梯材质分析大剧院所用材料主要是金属,石料,木材和大片红色的布料,色彩则是灰色、红色、黄色这三种典型的中国传统色彩,营造了严肃不失活泼的气氛,既具有现代气息又不失中国特色,亦呼应了主题的生机与活力。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饰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具有结构构件的韵律美。(如图20、21)01横格板02地毯花纹03钢丝表皮0407地板纹路05横格墙面06墙面凹凸08木纹天花09凹孔墙01020305040609070801中国国家大剧院05北立面严肃而对称与天安门、中南海和长安街等历史建筑组成北京东西主要景观轴。建筑立面形制分析图21建筑结构的韵律美图20弧形屋架钢壳细部节点南立面内敛而严谨面向前门、和平门等北京历史建筑,不张扬外露,建筑气氛融洽。东立面均衡而柔和同天安门广场中的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相呼应,沉稳大方。西立面简朴而纯净面向天安门北京旧城民居,符合北京旧城的历史文脉肌理。01中国国家大剧院06内部空间图20大剧院内部空间轴测图歌剧院是大剧院中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恢弘的金色为主色调。戏剧场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营造出极具中国特色的氛围。音乐厅色调搭配和谐优美,处处传递着音乐殿堂的非凡气质。大剧院内设有四个剧场,中间最大的是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部西侧为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联通。细部分析大剧院细部设计充分,地灯均采用与大剧院外形相呼应的球形,护栏纹理也与大剧院屋顶的钢结构屋架形态相呼应,增强了建筑的整体感与统一性。(如图22)图22椭圆大厅内电梯设计展览区射灯入口处地灯椭圆大厅护栏椭圆大厅地灯建筑表皮材质分析大剧院主要表皮材质由两种组成:玻璃幕墙与钛金属板。两种材质在不同立面的不同比例搭配产生和谐的美感。各立面材质比例:北立面玻璃:金属=3:2南立面玻璃:金属=1:3东立面玻璃:金属=4:5西立面玻璃:金属=1:601中国国家大剧院07图25歌剧院功能分析图24剧场功能分析提要图23基本功能分区图27交通流线分析图交通分析人流的聚集与疏散:影剧院的人流是集中性的。所以人流量很大。又要满足实现和听觉的需求,运用楼座的空间形式,解决观众厅的容量、视线及音质问题。因此人流上会有水平和立体两种组织关系。图26人流疏散流线01中国国家大剧院08图28环境分析 大剧院东边是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国家政府机关的重要办公场所,在安全保卫等方面有特殊规定,大剧院东部环境规划必须满足大会堂的统一要求。大剧院主体建筑与人民大会堂西门中轴对称,二者建设年代相差50年,建筑形式存在巨大反差,可以通过景观绿化来进行过渡、协调。大剧院景观环境建成后,愈加衬托出人民大会堂的庄严、壮丽。 大剧院西南周边是老北京普通市民生活居住的胡同四合院。南区游客较少,比较安静,傍晚游人较多,主要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南区规划以古老的银杏树为中心,适量栽植秋叶树和花灌木,营造一处优雅的休闲花园。 大剧院景观绿化在建筑外围构筑一道绿色屏障,使大剧院座落在森林之中,漂浮于水面之上。主体建筑造型简约柔和,环境设计亦追求流畅自然,摒弃浮华。绿化设计着重把握植物群落的整体效果,及与建筑设施的配合协调,绿化树种构成非常简单。乔木选择生长速度中慢型的油松、桧柏、臭椿交织出茂密丰富的林冠线。花木选择颜色淡雅的红叶李、珍珠梅,花开惊艳而不醒目。林缘以大叶黄杨满栽围合,施以柔和起伏的造型修剪,如云雾似波浪。 沿长安街远眺,大剧院掩映在高低错落的绿树丛中,随着树木自身丰富的景观季相变化,春花秋叶皆随时令自然呈现,精美无雕饰。走在剧院两旁的密林完全以公园的效果呈现,使人们可以在其中游玩,又与周围的人民大会堂相呼应。周边花园相对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威严与历史感,大剧院周边的花园应该具有一定引导性,让人们随之渐渐发现大剧院的穹顶,接着是水池,最终是整体的风景。这些花园标志着不同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又将其连接起来。图29图30图3102中国电影博物馆09图31平面基本形态分析电影博物馆的建筑基地位于毗邻北京机场高速公路的一处尚无其他参照建筑的开阔地带,而未来该区域可能将建成混合型的影视主题娱乐中心。在此条件下,电影博物馆采用了简明而直接的方式处理外部建筑形式关系。以“点”的方式存在的集中体量有助于在尺度开放和不确定的环境条件下明确肯定建筑的存在。单一体量的、兼容并蓄的整体性也更符合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特征。建筑总平面呈咔打板的基本平面形态。咔打板作为电影业的一个明确而传统的标志,代表了电影产生过程的一个重要瞬间,同步协调着各部门的运作,同时又记载着最基本而重要的信息。这一形式的超尺度运用为整座建筑运用大众化的符号形式奠定基调。建筑名称:中国电影博物馆建筑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南皋北京影视城内建筑用途:文化设施建筑设计::RTKL国际有限公司、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主持建筑师:刘晓光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建筑高度:31米竣工时间:2005年12月图29总平面图图3002中国电影博物馆10图34入口处一系列渐宽的缝隙在平面上形如咔打板的活动杆件在立面上作为一道绵延的独立半透明玻璃幕墙横亘在主体建筑之前,极具动态美,象征着牵动观众好奇心的银幕。投射影像与灯光变化在与开阔空间尺度相匹配的巨型银幕形象上(如图32),以动态而略具娱乐性的视觉形式制造出直接的电影印象。玻璃屏幕延展变幻为一系列间距和角度渐变的片断(如图33),从机动车主要来向的街角望去,因透视角度而叠加成连续界面;而在正面则形成一系列渐宽的缝隙(如图34),产生广场上的多处进入点,取代通常的单一通道,借此暗示进入电影欣赏经历的多种可能方式。图35如同取景框的叠合图32巨型银幕背面图33巨型屏幕延展变换为一系列间距和角度渐变的片段02中国电影博物馆11图39环境分析图独立的银幕墙体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同时为博物馆前的空间提供了自然的屏障。而该多功能的半室外广场成为进入博物馆入口的缓冲地带。图37独立的银幕墙体图38半室外广场图36入口丰富的层次感02中国电影博物馆12图44东透视图建筑形式分析整座建筑呈现出一种两极化的尺度特征。一方面是大方有力且具纪念性的概括体量,另一方面则是有连续均质的图案化的装饰性细部。建筑呈现出一个黑盒子的外观,与电影的制作和表现过程产生某种意象的联系。外墙装饰层和围护层分离。(如图43)黑盒子采用穿孔金属板作为外层装饰。模糊、空灵的表皮使建筑的真实体量变得不易捉摸,在建立室内外联系的同时,制造一种由内向外神渗透的神秘感。建筑外装饰层采用多种几何形穿孔图案的随机组合。远观如繁星满天,近看则各具形态。普通工业产品与波普艺术形式的组合再次暗示着建筑的大众艺术性。自然和人工光线的运用是设计的另一重点。建筑以黑白灰为主调,有意避免色彩以固有色的形式出现。而外部进入的自然光和内部人工照明则成为色彩的载体。相应于电影艺术的非现实性,所有建筑内外的沟通,都通过屏避、过滤及遮挡等手段以间接方式完成,并由此构成其立面的特征。图40效果图图41黑白盒子图42北立面图黑白对比图43外墙装饰层与维护层分离02中国电影博物馆13图47入口大厅巨型屏幕内部空间分析建筑外表与内部对比强烈。单一体量之内聚集了复杂多变的内部空间。空间构成逻辑借鉴蒙太奇与长镜头手法。空间之间相互切换、渗透和蔓延,与传统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异曲同工。中国电影博物馆内部采用黑、白、灰三色作为基调,典雅而沉静,其他一切色彩在这样的基调下显得更加五彩斑斓:巨型的彩色玻璃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投射出多彩的个性;能够不断的变换色彩的中央圆厅环形墙壁,华美鲜艳;电梯内的装饰灯流光溢彩,让观众在游览过程中体验视觉享受带来的惊喜。建筑内部空间水平划分为展览和放映二大区域。放映区由包括一座IMAX巨幕影院在内的若干放映厅和多功能厅构成;展览区则根据功能特征竖向划分为4个楼层:首层设临时展厅,2~3层设中国电影历史展览厅,4层为电影技术博览区。开放式的多层入口大厅与影院、商店、咖啡厅以及临时展区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处多功能的城市化空间(如图45,46,47)。展览部分的核心空间为一通高的圆形大厅(如图48),大厅兼具交通及仪典功能。发光侧壁释放出变幻的色光,赋予空间戏剧性的表现力。在这个环幕式的发光背景之前,在坡道上游动的观众以剪影的形式出现,成为空间和屏幕上的表演者。通往二层的大型阶梯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空间中心的舞台装置。除底层地面延续外部广场石材
本文标题: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78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