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涠洲岛简介涠洲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北部湾海域中部,北临广西北海市,东望雷州半岛,东南与斜阳岛毗邻,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涠洲岛总面积24.74平方千米,岛的最高海拔79米。岛内景区包括鳄鱼山景区、滴水丹屏景区、石螺口景区、天主教堂景区和五彩滩景区等。涠洲岛是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有海蚀、海积及溶岩等景观,有“蓬莱岛”之称,是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也是广西最大的海岛。地理位置涠洲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北部湾海域中部,北临广西北海市,东望雷州半岛,东南与斜阳岛毗邻,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涠洲岛总面积24.74平方千米[1],岛的最高海拔79米。岛内景区包括鳄鱼山景区、滴水丹屏景区、石螺口景区、天主教堂景区和五彩滩景区等。涠洲岛是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有海蚀、海积及溶岩等景观,有“蓬莱岛”之称,是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也是广西最大的海岛。•动物资源•截至2012年,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共有鸟类186种,隶属16目52科,占广西鸟类种数543种的34.125%。这些鸟类中共有13种被IUCNX列为受胁物种,其中濒危(EN)物种有3种,易危(VU)物种有6种,近危(NT)物种有4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9种,包括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7种。候鸟(包括冬候鸟、夏候鸟和旅鸟)占有很大的比重,在186种鸟类中,候鸟有172种。留鸟仅有14种。在候鸟中,旅鸟最多,有117种,冬候鸟48种,夏候鸟7种。•植物资源•涠洲岛的树种主要为苦楝、桑、黄葛树、樟树等。新引进树种主要是木麻黄、台湾相思、银合欢和桉类等,主要为木麻黄和台湾相思构成的防护林。小熊维尼带你畅游涠洲岛五彩滩景区位于涠洲岛东海岸,景区内长达1.5公里的海岸几乎都发育有20-50米高的海蚀崖,崖面耸立;海蚀平台在海蚀崖前展布,平坦而宽阔,退潮时可见宽达几十米至上百米的海蚀平台。在海蚀崖与海蚀平台的交界处形态各异的海蚀洞随处可见。鳄鱼山景区位于南湾西侧鳄鱼岭,2009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区。鳄鱼山景区内有鳄鱼山灯塔、汤翁台、火山口遗址、龙宫探奇、藏龟洞、贼佬洞、百兽闹海、海蚀拱桥、月亮湾、珊瑚沉积岩景象、海枯石烂、月亮广场等景点,还有火山弹冲击坑、古树化石、水帘洞、海蚀柱、海蚀墩等地质奇观。涠洲岛盛塘天主教堂位于涠洲岛盛塘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教堂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士建于1853年,历时10年建成,主体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整座建筑主要取材于海底珊瑚沉积岩,运用周密的力学设计建成,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哥特式教堂,外表高耸的罗马式尖塔有着“向天一击”的动势,造成一种“天国神秘”的幻觉。教堂高13.5米,长56米、宽17米,全用岩石、珊瑚粒及竹木瓦建造,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教堂内可容纳教徒1500人。石螺口位于涠洲岛西部,其附近村庄形似石螺,名石螺,属于海岸地貌,风暴事件和地事件趁沉积极为丰富。沿岸火山岩、海蚀岩,丰富、奇特、怪异。海滩西北部一名“望夫石”的海蚀岩,似身背婴孩的美丽少妇站立海岸盼夫归来。涠洲岛“滴水丹屏”位于涠洲岛西部的滴水村。滴水丹屏的形成堪称中国火山景观的奇迹,岩石形成的悬崖峭壁,是海蚀地貌,裸露的岩层有红、黄、紫、绿、青五色相间,纹理异常清晰,崖顶之上藤树缠绕,红花绿叶倒挂崖头,展现出旖旎多姿的色彩,取“丹屏”。巨崖岩层上长年涌动着水珠,不断地向崖下滴落,所以取名“滴水”。涠洲灯塔位于涠洲岛之巅,1956年设立,涠洲岛灯塔原为铁架结构,1969年改建为石塔。2002年,广东海事局拨款100多万元重建后的涠洲灯塔,高22米,内设旋转楼梯,上落方便,梯级铺贴红色花岗岩面层,塔身内侧贴白色瓷砖,外侧面贴白色仿石砖。灯塔采用高级铝合金刚化玻璃水密窗,耐腐蚀、防水性好;塔的底部和悬挑室底板处巧妙地开设通风孔,使灯塔内部长期处于通风透气状态;塔顶安装上海产铜制灯笼,灯光射程18海里;灯塔上部设计有瞭望台,可观赏全岛风光。妈祖•和中国沿海其他地区渔民一样,涠洲居民大多敬妈祖(当地人称“三婆”,因妈祖在其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为神明。涠洲三婆庙(又名妈祖庙,天后宫)位于涠洲岛南部南湾港北部,庙建于火山悬崖峭壁下,依山傍海,建筑别致。因原天后宫由于处在悬崖峭壁下面,非常危险,便在它的前面模仿新建一座天后宫。庙宇呈褚红色,院内有棵老榕树蔽日成荫。每逢年节、渔船出海和返航,居民用鸡鸭鱼肉、珠宝敬拜,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和农历十月收获季节,渔民均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谢三婆保佑平安、丰收之恩。此举当地人称给三婆“还福”。涠洲岛三婆出游活动每年都举行一次,一般为年末举行。客家文化•涠洲岛产生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是由于涠洲岛是一块四周被大山包围的丘陵山地,在它的西面是罗霄山脉,东面是武夷山与九连山脉,南面是南岭,在罗霄山脉的中段还有一条雩山山脉与武夷山相连结,从而把江西的南部与中部隔开,形成一个对外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生活在涠洲岛的原始居民是与赣、闽、粤、浙等南方地区同一族属的百越民,他们“各有种姓,互不统属”。秦汉以后,由于北方汉子不断进入该地区,使得百越民,有的成批汉化,有的被强制迁往江淮地区,有的则退出平原,进入深山老林,成了历史上曾经名藻一时的“山越”民。两晋之际,尤其是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计。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部分移民来到了涠洲岛,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古诗•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明代剧作家、诗人汤显祖被贬谪赴任徐闻县典史,游览涠洲岛后留下一首诗《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其诗云:•春县城犹热,高州海似凉。地倾雷转侧,天入斗微茫。•薄暮游空影,浮生出太荒。乌艚藏黑鬼,竹节向龙王。•日射涠洲郭,风斜别岛洋。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闪闪星河白,盈盈烟雾黄。气如虹玉迥,影似烛银长。•为映吴梅福,回看汉孟尝。弄绡殊有泣,盘露滴君裳。•从诗中的描述来看,汤显祖是从海上来看涠洲景色的,在明代,涠洲岛就是一个人群聚居的地方,当时涠洲已具一定的开发程度。
本文标题:涠洲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796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