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5.《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电影故事主要取材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A。北伐战争B。解放战争C。抗日战争D。十年内战6.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杀害我同胞达A。19多万人B。20多万人C。30多万人D。40多万人7.时代赋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的是A。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B。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C。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8.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A。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D。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9.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任务B。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10.长征胜利结束的时间是A。1933年10月B。1934年10月C。1935年10月D。1936年10月11.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A。转战陕北B。挺进大别山C。发动三大运动D。渡江战役1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两大原则是①人民民主②民主集中③社会主义④民主协商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D。民族区域自治14.“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得到成功运用是在A。台湾问题上B。香港问题上C。澳门问题上D。特区问题上15.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D。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16.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其关键是A。中日关系的改善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C。中苏关系的改善D。中美关系的缓和2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发表B。《共产党宣言》发表C。巴黎公社成立D。第一国际成立23.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内涵是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革命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C。推动了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24.1967年3月,合并建立欧共体的机构不包括A。欧洲煤钢联营B。欧洲经济共同体C。欧洲原子能联营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5.进入21世纪后,世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A。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C。联合国地位日益提高D。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强27.“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这副对联出现于五四运动期间,以下信息与之不对称的是[]A.是店主为扩大生意而作的宣传广告B.是爱国民众讽刺个别商店没有参与反帝斗争C.反映了上海工人罢工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D.说明五四运动中民众爱国意识逐渐觉醒28.某校高一(3)班的学生准备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为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确定了研究的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主题与材料对应正确的是[]A.中苏外交关系的建立——万隆会议有关材料B.中美外交关系正式建立——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C.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9.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和韩国等国家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后,我国与前苏联范围的各国都保持正常关系。这些事实说明A、中国十分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B、我国积极开展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周边环境C、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D、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选择题答题表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20分,共2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2分)得分评卷人(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4分)材料三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4分)3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6分)(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10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ABDDCCCBBDBAD141516171819202122232425BBDCCDAABBDB2627282930CACBD二、材料解析题:31参考答案:(16分)(1)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2)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发表《开罗宣言》。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3)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创建联合国(4)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32参考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797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