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网络快餐文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网络快餐文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5.005ResearchAboutPost-90sUniversityStudentsValuesintheContextofNetworkFast-foodCultureWangHuanZhuYangLiuYing(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Bei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100876,China)〔Abstract〕Networkbecomeanimportantcarrieroffast-foodculture,whichhasanimportantimpactonpost-90suniversitystudentsideology,lifestyle,andpersonalbehavior,becauseofshapingandnurturingrolefast-foodcultureplayonvalues.Basedonanalysisoffast-foodcultureform,causes,characteristics,thepaperdescribedpost-90suniversitystudentsvaluesfeatures,anddiscussedtherelationshipbetweennetworkfast-foodcultureandpost-90suniversitystudents.Taking111post-90suniversitystudentsfromBeijingUniversityofPostsTelecommunications,fromtheaspectsofInternetstar,networkterminology,privacyexposebehavior,thepaperinvestigatedthegroupattitudesandviewsonthose,exploredshapingandshockeffectthenetworkfast-foodculturehasonvalues.〔Keywords〕network;fast-foodculture;post-90suniversitystudents;values;affect1网络快餐文化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1?保蓖?络快餐文化之经纬20世纪80年代,伴随美国麦当劳快餐店进军中国,风靡一时并成为当时的流行词汇。现代汉语大辞典对“快餐”的解释为“烹饪好了的,能随时供应的饭食”,方便与快捷是“快餐”的典型特征,此特征迎合现代人的需求而备受现代人青睐。语言词汇的产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记录着某种文化理念,“快餐文化”一词随即诞生。所谓的快餐文化,意指追求速成而不注重内在底蕴的长期积累,通俗浅显但短期流行的文化现象。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不断融合,快餐文化以网络为物质基础进行传播扩散,称为“网络快餐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延承其开放性、交互性、渗透性、快捷性等特点。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快餐文化已传播至社会的各个角落。网络歌曲、网络小说、网络恶搞、网络红人等成为快餐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刺激尽可能满足受众的感官需求,娱乐消遣色彩浓厚。快餐文化追求以最小的投入(时间、精力等)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预言“将来人人都能成为十五钟的世界名人”,依托网络迅速成名的“哥”与“姐”,成名原因在于网民热衷对相关报道进行评论,与传统审美评价标准相悖的现象吸引到公众稀缺的注意力而“一夜成名”。与“快餐食品”相似,快餐文化表面很吸引人眼球,但无任何营养与意义,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快餐文化带来新鲜感、前卫感、时尚感、刺激感,但缺乏对受众思想与精神的引导作用,因而稍纵即逝。网络快餐文化的盛行有其合理性,需理性对待。市场经济增强了现代人的时间观念,人们追求快速、即时、简洁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快节奏的思维与生活方式使现代人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滋生浮躁心态,高水平的文化作品很难在短时间被创造出来,可即时享用的时髦作品,成为文化人追求的目标,缺乏时间与品质的积淀,浅薄的但可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应运而生。现代人面临生活、学习、工作、人际等多重压力,主流的思想文化难以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消费快餐文化可使现代人获得短暂的满足,“个体在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会将娱乐作为选择信息的重要标准,而将知识的深度或广度作为第二个标准(Mendelsohn,1996)”[1],网络快餐文化营造的虚拟的宽松的环境,释放现代人的压力,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世俗化的快餐文化作品降低消费门槛,淡化理想主义色彩,市场需求量大,需理性审视其存在的合理性。1?保?90后大学生价值观特征价值观归根结底表现为:相信什么,想要什么,坚持与追求什么。针对价值观问题,学术界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学者辛志勇与金盛华对大学生价值观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如下结构图(图1)。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60后、70后的成长环境大相径庭,作为改革开放成果的体验者,该群体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对于新鲜事物的求知欲与好奇欲强,集中表现为价值观发生变化。思考90后大学生价值观呈现最基本的两项特征:1?保勃保备鲂曰?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主、自立、自强”的价值观决定其行动。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要求父母与社会减少赋予的约束,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个性、价值与尊严。主导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的价值规律,促使90后大学生具备很强的竞争意识,图1价值观体系[2]利用各种机会提升自身竞争优势。个性化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可自主决定人生道路的选择,但由于阅历与经验的缺乏,面对选择时,会出现迷惘茫然的心态,甚至选择不当而迷失自我。多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独自享有家庭资源,缺乏与人分享的观念,与人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弱。1?保勃保补?利化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导向,“金钱至上”“惟利是图”成为部分现代人的追求。深受周围环境的熏陶,大学生的经济意识与实惠观念强,行动的出发点是是否能获得实惠与利益:兴趣不再是选择所学专业与课程的基础,就业前景、对就业有利成为衡量标准;入党动机并非是信仰共产主义,而是因为对就业有利;择业并非考虑是否利于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已工资多寡为导向;人际交往不再以情感沟通为主,而以能否获得利益为目标等。为了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特征,分别对择偶与择业考虑的因素重要性进行调查(表1,表2):从择偶与择业考虑因素的总体排序分析,90后大学生整体功利化倾向并不严重;毋庸置疑,部分学生功利化色彩浓厚(378%的学生择偶时看重家庭背景,234%的学生择业时尤其看重薪酬福利)。表190后大学生择偶考虑因素情况考虑因素非常不重要(%)不重要(%)无所谓(%)重要(%)非常重要(%)mean人品性情18045011702610559043价值观情况45036099037804420414身体健康状况18081090053202790397表1(续)考虑因素非常不重要(%)不重要(%)无所谓(%)重要(%)非常重要(%)mean受教育程度1801080144060401260371身高相貌540117025205140630341家庭背景108015303626101170314财产收入54027004050261010029表290后大学生择业考虑因素情况考虑因素非常不重要(%)不重要(%)无所谓(%)重要(%)非常重要(%)mean工作乐趣2703601841403430401发展前景1804501350532027399薪酬福利360540108056802340391深造机会360810171051401980377能否发挥个性270126021604518363稳定性54072026105140990353挑战性1801260369039609341专业对口72018904517101180307工作压力5402070432026104603041?保扯?者关系探讨“网络文化在呼唤个性成长和完善的时代,帮助青年在网络中实现了渴望的自我形象”[2-3]。崇尚个性、快速、方便的快餐文化的本质与网络文化的特征不谋而合,二者实现了很好的融合,为大学生释放个性、舒缓压力提供载体。人本主义认为,个体的本性中有自我向上、追求自我完善的需求;需求价值认为,个体为维护生命,总会对某种事物产生需求,此种事物才会有价值,人的需求程度决定价值的大小;个人间由于某种相互吸引而发生社会交换[1,3]。网络营造了虚拟的环境,90后大学生需要在网络虚拟和现实之间不断地进行人格转换,丰富完善个体人格形象,以便为自己获得更多的价值。大学生借助网络,慢慢地形成行为的改变,进而导致人格特征的改变,伴随而来的是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网络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带来了人与社会层面的异化。所谓的异化,体现的是主客体的关系,即主体的产物成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与主体对立、控制主体[4]。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由两个不隶属的过程构成:有组织的社会劳动为形式的社会生产过程中,与以道德和规范进行调节的交往活动。劳动与交往应符合人性的发展规律,但势必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而个人意志通常违背自己的意志而屈从于社会意志(包括他人意志、集体意志、人群意志)。后工业社会,技术的统治对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技术腐蚀日常生活。90后大学生的成长深受网络环境的熏陶,朋辈普遍认同并崇尚快餐文化,个体的价值观经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耳濡目染,势必受到冲击。290后大学生对网络快餐文化产物的认知概况本研究基于的实证调查与《网络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影响的实证研究》的调查系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大学生价值观”科研小组同时展开的,本研究的实证设计、采用方法、样本情况与《网络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影响的实证研究》的实证设计相同,不做赘述。网络为快餐文化提供了传播的平台,可实现瞬间的大覆盖面的高效传播,对成长深受网络文化影响的90后大学生产生效用。分别调查90后大学生对如下网络快餐文化催生的具体产物的态度与认知,探究快餐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效用。2?保蓖?络红人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失败: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中阐述:传统媒介特别是美国和西欧电视内容“逐步地越来越成为感官的、性的和轰动性的以及日益失控”的事实,并将产生一系列后果;重商主义的美国电视倡导的价值观很成问题:颂扬自我满足、视强暴和野蛮行为为正常现象、通过实例对同龄人激起仿效的压力、鼓动性乱行为、迎合最低级的尽人皆知的本能,导致对社会行为失去控制[5]。网络融合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的优势,集文字、声音、图片等于一体,实现点到面的快捷传播,并且因缺乏“把关人”,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网络快餐文化的内容呈现低俗化、艳俗化、庸俗化的特征,以尽可能满足公众的感官需求、吸引更多公众注意力资源为目的,而忽略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的标准。网络快餐文化中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暴力、拜金等信息,法律制度尚不健全无法控制此类信息传播,90后大学生在完全不受保护的情况下过早地接触此类信息,埋下隐患。网络传播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精神危机”,刺激网民的物质攀比欲与享乐欲,而忽视道德约束。网络红人则是因为依托互联网,其某一特征而引发大讨论,获得网友的评论与关注,因而“一夜成名”。网络红人受到关注甚至吹捧,反映了社会心态的浮躁与公众审美标准的扭曲。以丑为美的“芙蓉姐姐”“凤姐”等网络红人为人津津乐道,而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道德模范等很难被提及,这一现象反映了公众价值观的评判标准出现偏差。对于网络红人的认识,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认识是理性的,其中207%极力反对网络红人现象,认为“污染了文化氛围,是无聊的低俗文化”;748%的学生则持中立态度,认为作为文化发展的过程,无所谓对与错;值得提及
本文标题:网络快餐文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61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