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货币银行学第十一章-复习-货币政策
第十一章复习货币政策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含义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与市场利率机制,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措施总和。2、包括:1)政策目标;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3)政策传导机制与中间目标的确定;4)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3、从本质上分析,货币政策目标体现了一国政府的根本意志,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4、比较而言,货币金融政策多为间接调节,社会震动较小,属于常规性调节。二、货币政策目标1、实现物价稳定。1)上世纪60年代爆发的“滞胀危机”使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纷纷将“抑制通胀”、“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2)稳定物价不是指物价绝对静止不变,通常市场经济国家将物价上涨目标控制在3%以内可视为物价稳定。3)抑制通货可以稳定币值,稳定物价;但稳定物价并不等于币值一定稳定。在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特别伴随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一国货币币值能否稳定,除了本国货币流通量稳定之外,还取决于主要贸易国家之间经济、贸易的对比关系,还存在通胀、通缩“输出”、“输入”的关联影响因素。2、实现充分就业。1)市场经济中周期性危机爆发不可避免,危机中的失业大军又加剧了社会震荡,使整个经济、社会运转频频限于瘫痪。将充分就业作为一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是市场经济国家为摆脱经济危机,增大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政策主张。这是市场经济国家本身实践的总结和客观约束。2)失业率(UnemploymentRate)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充分就业意味着社会资源被充分利用,失业率为零,但现实经济运行,由于“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存在,只能将其视为“理想假设”。3)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通常是将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美国)或者3%以内(欧洲国家)。3、实现经济增长。1)宏观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商品与劳务总的增加量;以GDP或GNP表示的年增杂货那规律或人均增长率;在剔除通货膨胀率因素之后,即为经济增长的真实水平状况。2)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是:A:通货膨胀、过度需求、物价上涨,总是与社会经济高速增长、无限制扩张相联系,最终形成经济危机;B: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商品滞销,总是与总需求下降、经济萧条、经济收缩相联系,最终引发经济大衰退。3)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迫使政府当局不得不将经济增长“龙头”控制在一个“区间”范围内运行:A:在危机中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B:在通胀中以控制经济增长为主。4)衡量经济增长的数量标准是:A:它是一个稳定增长的指标;B:它是一个持续增长的指标。4、实现国际收支平衡。1)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年),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全部经济往来活动的货币收支,或者持平,或者“顺差”(出口大于进口,净收入),或者“逆差”(进口大于出口,净支出)。2)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即“略有顺差”和“略有逆差”是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实现的目标。3)国际收严重不平衡都会造成货币不稳定状况:A:连年的“逆差”和大量的“逆差”,会逐渐耗尽本国的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对本币失去信心,本币将贬值,资金外流,从而引发国内对本币制度失去信心,严重时引发金融危机,物价大幅度上涨,比之崩盘。B:连年的“顺差”和大量的“顺差”,从本国角度观察,会造成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形成资源的闲置和巨大的浪费(超出正常国际贸易的外汇储备需要);从国际家角度考察,异国的“顺差”极为另一或地“逆差”,这会增大另一国或国际另一地区的经济不稳定性,或货币流通的不稳定性,从而加剧了国际卡放体系内的经济震荡与金融危机的风险;这种风险将会以不同的形式或多或少反馈或反作用于有“顺差”的国际与地区,增加这些国家“输入”通货膨胀与“输入”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所以从国际经济体系范围考察,维系各国国际收支平衡,不仅有利于本国货币收支平衡、物价稳定,也有利于国际经济秩序的平衡与稳定。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与统一上述四个目标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实践中提出的宏观经济目标,从理论与理想状态分析,四个目标是统一的:A:经济增长是其它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B:物价稳定是经济平稳运行、持续增长的前提;C:充分就业意味着资源被充分利用;D: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国内物价稳定,币值稳定。总之,四个目标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但实践中并非如此,四个目标往往存在冲突: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1958年发表《1861——1957年英国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提出了一条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冲突:A: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总需求可以增加就业,但会引起物价上涨,因此曲线的A点是高通货膨胀率的充分就业;B:减少货币供给,抑制总需求必然增大失业率,因此曲线的B点是高失业率的物价稳定。两者在现实中存在冲突,不能实现两全其美,只能“相机抉择”。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1)从实践上考察:经济增长大多伴随物价上涨;而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通常也要牺牲经济增长。2)当然适度的通货膨胀率可以刺激投资与产出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1)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初期,经济增长加速通常会增大进口,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增大。2)“资源出口依赖性”国家经济增长会增大国际收支“顺差”。3)“低估本币币值与出口补贴资助型”的国家经济增长,通常会导致国际收支“顺差”加大。4)“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经济增长”具有国际竞争力,出口增多,通常会导致国际收支大量“顺差”,例如日本。5)“高估本币币值的经济增长”不利于出口,会导致国际收支大量“逆差”,例如美国长期坚持美元“强势”政策,其代价就是长期大量的国际贸易“赤字”。4、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之间的矛盾稳定物价、抑制通胀,通常会提高利率,这样可能在国际金融市场形成“利差”,导致资本流入,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而抑制国内总需求会促使出口增大,也可能使国际收支增大“顺差”。5、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的矛盾低估本币币值下的“充分就业”会通过出口企业实现,从而增大国际收“顺差”;高估本币币值下的充分就业,会加大进口,以满足国内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从而增大国际收支“逆差”。6、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实现充分就业通常会带来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在两种情况下存在冲突:1)由于科技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等“内涵型”的经济增长,往往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甚至相反会增大失业率;2)特殊体制下的“无效益”的充分就业,例如公有制经济中的计划体制,带来的是经济负增长。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措施与手段;主要包括三类: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补充性政策工具。一、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1)是指中央银行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活动,以此来调节货币、信用总量。2)最初始于英国,但以法律形式硬性规定则始于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法,目的是确保银行体系的安全,以及避免清偿危机的发生。3)1935年美国银行立法开始授权联邦委员会可以对会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进行调降,自此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4)其机制原理为: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低——调节和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减(法定、超额、库存准备金)——调节和影响商业银行可用原始存款规模的大小——通过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机制收缩或扩张信用货币总量——以此调节整个社会货币供应总量。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工具的特点表现为:法的强制性,因此不适于经常性“微调”。据此,上实际80年代以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开始弱化这一工具的运用。2、再贴现政策1)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利率,影响再贴现贷款的数量,从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常用的传统方式,因而也成为中央银行最早的货币政策工具。2)再贴现政策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施加政策影响:A:调整再贴现利率。通常会产生三个效应:a:“成本效应”(CostEffect),即调高调低再贴现利率,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刺激或抑制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以此调节货币供应量。b:“替代效应”(AlternativeEffect),再贴现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调节会产生“挤出效应”,间接影响货币市场(如拆借市场、再回购协议市场、转贴现市场等)供求变化,利率变动,从而间接、“替代”实现政策效果。c:“告示效应”(AnnouncementEffect),再贴现利率政策不是强制性调整商业银行的融资规模,但是却明确表示了的一种“政策意图”,对整个市场与整个社会经济具有“告示效应”,通过公众的心理预期来强化政策效应。B: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也称“贴现窗口”。这是从长期政策角度来影响市场的货币供求。包括:规定再贴的票据种类,以影响资金流向;可申请再贴现的金融机构;再贴现的利率优惠等。“贴现窗口”体现政策意图,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节具有资金调节意义。3)再贴现政策较之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调节间接,力度缓和,可随时操作,也具有“预示效应”。4)但再贴政策具有明显局限:A: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缺少足够的主动权,其效果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本身的意愿。B:经常调整再贴现利率不利于货币政策的稳定性。C:再贴现利率政策在“量化”的控制上无法保证。3、公开市场业务1)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的行为,以改变商业银行准备金数量,以及社会公众手持货币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借此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工具手段。2)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是政府债券,包括长期公债券和短期国库券。国家库券公信力高,期限短,流动性强,交易规模大,成为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3)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主体有:商业银行、其它金融机构、企业、家庭、外国投资者等。4)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机制包括两个方面:A:对商业银行进行“动态性操作”(DynamicOperation),即对商业银行买卖政府债券,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变动,信贷规模的变动,来影响市场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变动;B:对社会公众进行“防御型操作”(DefensiveOperation),即对社会公众买卖政府债券,直接影响公众手持货币数量,也间接影响商业银行原始存款数量及其派生存款货币数量,从而影响市场货币供应量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5)公开市场业务的优越性:A:其所控制的是一个明确的量,从而可直接改变货币供应总量,不需要迂回间接。同时还可以调节利率结构,例如同时买进和卖出等量的长期政府公债券和短期国库券,会增大买进的长期金融市场的货币供应数量,从降低长期债券市场利率;同时减少卖出的货币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从而收紧和提高短期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总量不变,实现结构调节。B:操作上具有主动性,规模、方向、持续性等都具有灵活性。C:不是“法”定交易,不易产生社会震动,在交易过程中可以实现“微调”。6)公开市场业务的局限性:A:对公众预期影响微弱。经常性操作,社会公众难以判断政策意图。B:西方国家对商业银行影响是非强制性的,其效果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意愿。7)比较而言,公开市场业务具有较多的优越性,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最为重要,最为常用的政策工具,但要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A:中央银行是独立强大的,具有更多的弹性操作权利;B:发达的金融市场,可贯通全国整个金融市场,进行正确的总量调节与传导;C: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配合,例如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利率机制等,否则将无法正确进行总量传导调节。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目的是实现结构性的目标控制。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即中
本文标题:货币银行学第十一章-复习-货币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6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