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四川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生命生态与安全教案
1第一单元生命奥秘1.我和我的布娃娃设计意图生命教育的开端,从了解“什么是生命”开始。本课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区别无生命的物体(布娃娃)和自身的差异,让学生感知生命的特征,初步形成生命的概念。教学目标(1)感知并了解生命体的基本特征。(2)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归纳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区别。鉴于刚刚进入学校的孩子思维和认知特点,本课以比喻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生活经验,对比布娃娃和真娃娃的活动能力和方式,感知生命的特征。教学准备(1)每个学生带来一个自己心爱的玩具。(2)乐曲(《泥娃娃》。(3)一个听诊器供教师使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入——说说你心爱的玩具会做什么小车会跑,洋女丰蚌会眨眼睛,小狗会叫……二、主题活动◆生命小问号启发学生总结布娃娃和真实的小娃娃之间的区别,体验这种差异的根本在于“我”是有生命的。活动一:看图,在教师的帮助下诵读诗歌,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意象所传达的信息:“我喜欢布娃娃,她和我一样眼睛圆圆,鼻子翘翘”,这段是从外貌特征来概括布娃娃和“我”的相同之处,展开比较,为归纳区别做好铺垫;“可它不喝水,不睡觉,更不知饭菜的味道”,这句点明了生命体的特征之一——生命体需要从外界摄入滋养生命物质;“它不会喊痛,更不会被谁吓一跳”,这句表述的生命体的特征之二——生命体对周围环境有刺激反应;“它永远都那么小,不会像我天天长高”,这句表达了生命体的特征之三——生命体会生长。活动二:说说有生命的事物与没有生命的事物有什么差别,讨论一下这首诗歌的插图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有生命的。活动三:学唱歌曲《泥娃娃》。◆生命小秘密引导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活动,感受“活着”的生命状态,体会生命现象的奇妙。活动一:感知自身的存在。让学生触摸感受自己的骨骼和肌肉,在手腕上找到脉搏跳动。通过讨2论或讲解,让学生了解脉搏跳动的原因是心脏将血液从动脉血管中泵出,携带养料,输送到全身。当动脉血管处于比较浅表的位置时,就可以触摸到脉搏。活动二:让学生尝试使用听诊器,听听同学的心跳。在两个纸杯的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将一根棉线的两端分别从下向上穿进纸杯底部的两个小孔,线的两头打结,就做好一个简易听诊器。将一个纸杯紧贴自己的耳朵,另一个纸杯紧贴同伴心脏的部位,可以听到心跳的声音。活动三:看图说话。看教材第3页下面的图,说说小猫和小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这是一个答案开放的问题,其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学生对这两种事物的观察和描述,异同的比较,梳理出生命的共同特征。即小猫小草会生长(图片上有大猫和小猫,不同大小的草,都暗示出这两种生物的生长过程);小猫小草都会繁殖(大猫繁育小猫,小草开花结籽);小猫小草都需要其他物质的滋养,与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小猫进食、排便,小草需要泥土)。从总结其不同到归纳其相同,把小猫和小草两种相去甚远的动、植物,从生命特点的角度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感知生命的概念。第二课时◆生命小智慧通过辨识自然界的有生命与无生命的事物,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宽视野,感知生命世界,并通过培植、饲养、观察等活动形式,近距离观察身边的生物,感受生命的玄妙与生机。活动一:涂色游戏。看图,让学生给有生命的事物涂上颜色,包括大树、蘑菇、花草、两只小兔和一只绵羊。活动二:和我一起成长的伙伴。让学生2~4人一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和一些彩色笔,让同学讨论,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大家发现的身边有生命的事物。这些都是与我们共生共存的,也许有些是我们的好朋友,有些是我们不喜欢的(例如,苍蝇、蚊子,有难闻气味的花草等)。我们与这些共同生存的生命体共同分享着这个世界。活动三:看看图片中的豆芽和蜗牛,说一说自己生活经历中种植过什么,或者养殖过什么,与小伙伴一起分享有趣的生命感受。2.砖头与房子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我们从生命体的一些现象和特征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生命,以及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区别。这一课,将从生命的构成说起。对生命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胞的认识,是进一步认识生命体和生命现象的基础。因此,尽管细胞是个复杂的,甚至包含着许多未解之谜的话题,但编者还是选择以此作为生命教育的开端,这也为回答“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奠定了基础。鉴于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基础,本课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细胞,知道生命体由细胞构成,细胞里包含着生命的重要信息。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证,意识到细胞的存在,激起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2)通过砖头的比喻,接受“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这一命题。(3)知道细胞基本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三部分组成,知道生命体的不同是因为细胞里藏着的秘密不同。教学重、难点3(1)细胞个体是肉眼不可分辨的,需要教师以合理的方式呈现事实,帮助学生理解。(2)教师对于教学素材的取合和表达尤其需要恰如其分。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显微镜、动植物细胞切片供学生课堂观察。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准备细胞图片或投影片、相关视频等资料。(2)学生准备绘画用的纸张、墨水或印泥、彩色笔。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入——生物总动员请同学们简要讲述几个自己知道的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故事,或者由教师讲述诸如女娲造人的故事等。鼓励学生一起来创造自己的生命世界。规则是说出你所知道的生物的名称,由教师写在黑板上。可以把学生分成2~4组,在黑板上分割出相应的板块。已经出现过的名称就不能再次出现了,几个组轮流,看谁的板块里物种最丰富。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复习辨别生命体与非生命体,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思索:生命体为什么会千差万别,它们又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学生积蓄已久的疑虑。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从大多数生物差异的背后其惊人的一致性说起,这就是: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主题活动◆生命小问号用砖头和房子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用实物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认知细胞。活动一:教师提问:有谁看见过细胞?活动二: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面细胞的切片。教材第5页提供了青蛙和枫叶两种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图片,可以看到细胞紧密排列。在第6页青蛙细胞切片上,用红线勾画了单个细胞的外形轮廓,帮助学生认识单个细胞的样子,但要告诉学生,红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第二课时◆生命小秘密活动一:绘画,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让学生根据课文提示,描画细胞的结构:首先把圆圈内部涂成红色,再按照数字顺序连线,构成一个封闭的圆圈,告诉学生这个圆圈代表细胞剖面的细胞膜;然后把圆圈以内,红色圆形以外的部分涂成黄色,这是细胞质,剩下的中间部分是细胞核。这是细胞的剖面图,好像一枚煮熟的鸡蛋被切成两半后切面的样子。细胞和鸡蛋一样,细胞核被细胞质包裹着,犹如蛋黄被蛋白包裹着;这一切又被细胞膜包裹住,犹如蛋白被蛋壳包裹着。要告诉学生,红色、黄色并不是细胞本来的颜色。活动二:比指纹。让学生把拇指涂上墨水或印泥,在纸上留下自己的指纹,并签上名字。鼓励学生在这张纸上搜集更多人的指纹,试一试并讨论:能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指纹吗?告诉学生:每个人的指纹都是唯一的,人体身上还有很多唯一的特征。引导学生体味生命个体的独特性。活动三:4画树叶。采集不同的树叶,用彩色笔在纸上描出树叶的轮廓。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能找到两片完全重合的叶子吗?师帮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内容,告诉学生:生命个体(每一个人、每一棵树)的不同,秘密在细胞核里。这个秘密就是细胞核里藏着的东西不同。◆生活小智慧活动一:拼图游戏。让学生观察六个拼板上的六种不同的海洋生物,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在下面的大图中找到它们。大图是显微镜下一滴海水被放大25倍的图片。这六种动物依次是:硅藻、海洋蠕虫螃蟹蓝藻桡足动物鱼卵活动二:了解地球上的物种。鼓励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物种的分类和数量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讨论或制作简单的墙报来分享信息。3.我从哪里来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普遍对于自己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充满兴趣和好奇。孩子们的小脑袋常思考着这样一些他们认为是很“深奥”、很“伟大”的问题:自己是捡来的吗?自己真的是猿猴变来的吗?自己是妈妈生的,跟爸爸有关吗?随便两个人住在一起都可以生宝宝吗?……为了让儿童了解自己生命产生的真相,我们认为从细胞(即受精卵)话题谈起,用“细胞运动会”来讲述精子和卵子受孕的过程,既能给予学生科学简洁的回答,又能启迪学生感悟生命的精彩、神奇与幸福,为学生从小播种下珍爱生命的种子。考虑到文化与道德等因素,我们没有涉及“精子如何与卵子相遇”以及“胎儿从哪个地方生出”两个话题,如有需要展开此类话题,建议征求家长委员会的意见。教学目标(1)知道“我”的生命开始于细胞。精子和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在妈妈肚子里孕育成婴儿。(2)知道父母结婚生育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一方面需要生理的成熟,另一方面需要得到法律的认可。“我”是父母爱的结晶。教学重.难点(1)小男孩、小女孩长大以后,成熟的身体里才有精细胞和卵细胞。(2)精子是通过竞争和卵子结合。“我”的生命源自一场竞争中唯一的优胜者。生命的诞生是精彩的、神奇的。教学准备父母童年照片各l张、父母婚前照片各1张、父母结婚照1张、我和父母全家福照片1张。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生命小问号通过对“我从哪里来”的发问讨论,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追问中反思、质疑、修正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对寻找自己生命是如何产生的科学答案的浓厚兴趣。主题活动:谈话导人:“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可能的观点包括“猿猴变来的,聪明的猿猴变成了人”、“父母从垃圾堆(或街边、5大桥下、山上…捡来的、“是圣诞老人送给父母的”、“是从妈妈的肚子里(或腋窝下、口中…)生出来的”、“与爸爸、妈妈都有关系”、“与妈妈有关,与爸爸没有关系”。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观点,适当归类,如“动物变来的”作为一类,“被父母偶然捡来”,是一类,等等。针对动物变来的观点,追问“想要宝宝了就去找一支聪明的猴子养在家里?”捡来的观点,追问“想要宝宝了就去垃圾堆(或街边、大桥下、山上……)转悠?”’针对妈妈生的观点,追问“妈妈怎样才有了你?突然就生下你了?爸爸可以生宝宝吗?”◆生命小秘密通过对自己父母成长、结婚等生命历程的审视,知道生小宝宝与长大、成熟、结婚有关。通过对“细胞运动会”的学习讨论,懂得人的生命开始于细胞。活动一:分享照片。将“我”的全家福照片和父母照片与同桌分享交流。学生讨论:“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小男孩和小女孩可以结婚吗?’’引导学生发现父母也有小的时候;知道父母要长大了才相爱结婚的,结婚还需要去登记。第二课时活动二:细胞运动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细胞运动会”故事,了解生命的秘密。可详谈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简略谈胎儿在母体内的成长。让学生谈谈在故事里的发现:“宝宝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生命开始于细胞,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是生命的开始。“精细胞生长在哪里?小男孩有吗?”精子生长在长大的男子身体里。“卵细胞生长在哪里?小女孩有吗?”卵子生长在长大的女子身体里。“精细胞多吗?卵细胞呢?”每场比赛中,男子身体里精细胞有很多,女子身体里通常一个月才有一个卵细胞成熟。“什么样的精细胞与卵细胞结合了?”只有一个最强壮的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在谁的肚子里长大的?长成什么?”受精卵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大,经过十月怀胎后分娩。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阅读“细胞运动会”故事后的感受。最后问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会有这样一些问题:精子怎样进入妈妈的身体?我在妈妈肚子里怎样吃东西?胎儿吃得太胖了就会变成双胞胎吗?妈妈从哪里生出了我?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将问题留给孩子们,建议学生用询问有学问的人、查阅书籍资料等方法获取这些问题的答案,并将这些答案发表在教室板报“生命的话题”专栏内,供学生分享、思考、探究。对于一些可能引发道德争议的材料,建议教师慎重使用。活动三:贴照片。将全家福贴在教材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长相、习惯、性格等哪些地方像妈妈,哪些地方像爸爸。最后用一句美丽的话来形容、描述自己的全家福。活动四:考一考。教师考考学生:“小男孩和小女孩可以结婚生宝宝吗
本文标题:四川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生命生态与安全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6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