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例研究:《历史不会忘记张学良》一、背景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讲求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用史实、史料来说话,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也就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历史,因此史料来源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其主导作用体现在结合章节教学目标,提供史料,以史料和问题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学生则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史料去体验历史情境,解释历史现象。这样,在学生史学意识形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教师的意图和观点,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史学意识和观点。能否创设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一些史料,并从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通过史料来解释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是本案例探究的主要目标。史料的收集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进行,报刊、书籍是传统的收集渠道,而因特网的使用使史料的收集渠道更为广泛和快速,我校已经实现了学生机房的因特网连接,为学生从各种不同渠道收集史料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本案例的实施提供了硬件环境保证。我校正在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课题,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教师的欢迎,又为本教案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探究氛围。二、过程1、探究项目本教案的探究项目是《历史不会忘记——怀念张学良》。选择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一方面张学良将军的一生丰富多彩、迭荡起伏,可供查寻的史料极其丰富,网络,报刊、书籍上都有介绍,易于学生收集;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张学良将军这一历史人物,可能会比较感兴趣,容易形成自己的观点。2、实施过程(1)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初期,学生因为是第一次自己动手做,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觉得头绪太多、杂乱无章,理不清思路。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回顾将军一生的经历,通过讨论,知道了要有目的、有专题地去收集资料,可以把将军的一生分成几个重要的阶段,如东北易帜时期、西安事变时期、囚禁生涯时期,也可结合将军的兴趣爱好,介绍将军感人至深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等。因此,大家根据自己意愿,自由结合成组,各小组都确定了自己的主题,组内分工合作,能者多劳,从而使收集资料工作进入了正规。学生所收集的资料来源十分广泛,既有报刊、书籍,又有因特网,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由于学生是带着目的去收集的,因此很自然的就学会并掌握了各种搜索、查找的技能,而当学生一旦进入角色,他们对信息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信息的丰富,更要求信息的特色,从最后学生展示的内容来看,学生所收集资料涉及的内容,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料。实例1:明确了各组的分工、主题后,学生开始上机房去查询资料。一开始由于大家都急着在第一时间上网,造成了上网速度慢,多台机器不能同时工作的弱点。经提醒,发现问题后,同学们马上做了调整,一部分人先上网,一部分人抓紧时间把摘录下来的有关报刊、书籍上的内容及时地输入电脑。但过了不久,问题又出现了,各组不管是在查资料还是在整理内容好象都是个别同学在忙碌,其余的显得无所事事。这时,团队的合作精神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仅仅只是个别同学参与,那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堂兴趣课,而不是一项教学的基本内容。经协调,组内同学间有了明确的分工:有的查询文字资料、有的搜集图片资料、有的负责设计版面、有的负责整体的把握、连接等等,大家各司其职。经过这第一堂的上网课,以后同学们很快进入了角色,完成得相当出色。(2)处理资料面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如何处理,是学生要面对的问题。一开始,学生只会做简单的粘贴,不加选择地把网上相关的现成资料原封不动的照搬过来,罗列在一起,甚至连基本的时间、称谓也不变更,根本谈不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时,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强调资料是为观点服务的,收集到的资料反映的是别人的观点,要使资料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必须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处理,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有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算是你自己的东西。(3)组织资料收集到资料后,重要的是如何把资料进行重新组织,使资料成为表达小组主题的重要论据,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特别关键,学生是聪明的,一拨就通。例如:有的小组在介绍西安事变的背景时,提到了张将军所写的《抗战请缨书》时,把史料的重点、自己的观点,用不同的颜色标了出来,使大家一目了然;有一组同学,专门收集将军本人对事件的一些看法、说法,特别是将军重获自由之后,在不同场合接受不同记者采访时的一些言论。他们原封不动的引用了,并且将其与外界评论作对此,突出了对事件真实性的探究。学生收集、组织的史料包括东北易帜前中国的局势、易帜对中国政局的影响;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将军对蒋介石的态度;漫长的囚禁生涯之中,将军的境遇、将军的情怀,以及将军一生之中对兰花的挚爱、为兰花所题的诗等等,还配有将军在各个时期、各事件中的照片资料,史料详尽、充实,超出课本知识之外,而且完全出自学生之手。实例2:有一组同学在了解将军的兴趣爱好时发觉:将军的一生最爱的是中国兰。因此他们千方百计的搜寻来将军为兰花所题的诗,以及一些珍贵的图片资料。通过借物咏人来歌颂将军的高风亮节,既生动贴切又感人至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资料附录如下:咏兰诗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4)展示成果由于每个小组确定的主题各有不同,因此,对学生通过收集、整理、组织资料后得到的探究成果,需要通过互相展示、交流,使全班同学对张学良将军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展示、交流的形式采用各小组把探究成果用网页形式制作,在这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网页制作技术,并用最适当的画面、颜色把内容组织起来,最后形成了既突出主题,又各具特色的专题网页。在全班交流时,通过网络教室各小组轮流展示和讲演介绍,由于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教师亲身参与,因此对本小组的主题、内容、观点等胸有成竹,介绍时,个个投入,表现不凡,有的生动诙谐,有的慷慨激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5)小结评价课后,组织学生对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和小结,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过程的回顾,转向总结探究学习的规律、方法、规范。通过小结,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自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领会,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等多方面都有了全新的感受和认识,为进一步开展自主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小结,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原则也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学习过程和成果有了新的改进、完善的设想,准备利用寒假时间,把全班各组的网页合并、串连在一起,配上前言,制成一个全班同学怀念将军的网站,争取在校园网上发布出来。3、教学效果本案例的实施,取得了比传统的教学形式多的多的效果。首先,由于上课形式生动活泼,学生以很大的热情投入其中,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增强了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感受和体验到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规范,并且感悟到应如何发掘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的探究、建构知识。其次,学生开始体会到如何根据需要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如网络搜索、软件操作等为学习目的服务,对自己所不熟悉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自己探索或互相交流去领会和掌握,并真正成为改进自己学习方式的有力工具。第三,由于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始终以小组形式完成,而整个项目的最终完成又是全班各小组合作下形成的,因此,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也初步认识了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所起的作用和集体融合的关系,班组的实力只有通过合作才能体现出来。三、教后小结1、本节课以张学良将军的生平为线索,串联了中国近代史中的若干重大事件,如东北易帜、西安事变等,把史料引进课堂,让学生全面,真实的了解历史,培养他们求真的史学意识,训练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作为拓展学生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举措。通过这一举措,首先可以延伸扩展课本知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从而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其次可以培养学生和阅读和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掌握必要的文化背景信息,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刻程度。营造出一个综合性,立体化的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索和求导。学习形式的变化,交没有削弱学科学习的要求,而是深化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2、本节课除了在历史知识方面的学习能力外,更多的是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信息处理、合作学习、表达交流、自我评价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养成反映在学生实施项目的各个阶段中,不是由教师灌输形成,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体验、感悟、小结、提炼而潜移默化地形成,这样形成的能力是持久的,而且会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发挥作用并逐步深化。3、在项目研究实施过程中,学生不断遇到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而技术的学习都是围绕完成项目的需要而进行的,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单是学会了一些具体技术革命的操作,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如何根据需要选择技术,如何为了更好地表达观点优化技术。对某一种具体的技术的功能和应用,不要求对所有学生有一个共同的掌握标准,唯一的标准是能否将技术恰到好处地进行应用,为完成自己项目的目标而发挥作用。这是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的一个正确思路。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主题,他们自己确定探究主题,自己制订实施方案。自己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组织和展示,自己探索相应技术的选择和应用,自己进行成果的评价,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而教师在这过程中,不是决定者,而是起到了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作用,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的引导起了关键的作用,既能使学生的探究学习进入正确的轨道,又能使学生保持探究的热情,看到成功的希望。5、作为一个初步的尝试,本节课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能否把课上得活泼一些,课上,大家互相争论、互相质疑,提出一些准备欠充分的地方;技术的应用和成果的表达能否更多样化;能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更重视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等,这可以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史料、课堂、网络历史学科有其本身的特点,讲求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用史实、史料来说话,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即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待历史。因此史料的来源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把史料引进课堂,也是改革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过程体验1、传统教学环境下的实施现行的历史教材中,可穿插史料的地方很多,最简单的如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补充说明,以便使学生对历史人物作全方位的了解。而穿插补充的史料既可以是文字史料的转述、图片,也可以是一些音像资料,可视具体情形而定。在这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其主导作用体现在结合章节教学目标,提供史料,,以史料和问题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学生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史料体验历史情景,解释历史现象,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双主体”的功能。这样,就可以从中学历史教育的本质出发,以提高学生独立的历史阐释能力为目标,渗透着求真的史学意识——用自己的眼睛看待历史。比如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战爆发以后,教材中只是提到“英美不能不感到中国的抗战对日本的南进是有力的牵制对中国的援助才渐渐积极起来。”而对于如何牵制日军、英美等国对中国抗战究竟持何态度,却没有涉及。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教师可以补充如下史料:材料一: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战争爆发时1942年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中国战场太平洋印度洋35个师团10个师团7个师团37个师团15个师团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于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牵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够,唯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材料三: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锥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阅读了这些材料后,学生的视野随之拓宽,结合问题展开联想进行分析与判断,在有效信息的取舍中,完成思维的迁移和融合,能够释疑,
本文标题:课例研究张学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01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