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适《燕歌行》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3.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教学目标高適(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落拓失意。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高适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原序:“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开元23年,张守珪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26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写作背景①男儿本自重横行②天子非常赐颜色(古)恣意驰骋(今)贬义词,依仗暴力做坏事。非常(古)特别(今)程度副词,十分颜色(古)光彩,奖赏(今)色彩古今异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内容提要悟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争的全过程,想一想并概括•这是一场_______的战争,从诗中找出依据并分析。悟读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辽远孤城落日开阔边庭飘摇那可度荒凉绝域苍茫无所有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质朴善良勇敢可悲拼死作战流血牺牲短兵相接视死如归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的战争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身当恩遇常轻敌美人帐下犹歌舞骄傲轻敌贪功冒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5、一场正义的战争悟读深度思考1、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2、第三部分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役过程是否背离?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1、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条件恶劣,敌人凶悍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军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护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2、第三部分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役过程是否背离?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没有。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从侧面强化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写士兵思妇的苦楚,与将军的“美人帐下犹歌舞”形成鲜明对比,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深化了主题。赏读•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的?士兵拼死杀敌艰苦奋战——将军纵情声色荒淫腐败士兵的效命死节浴血奋战——将军的贪功懈怠出征时的金鼓震天狂妄自大——战败后的惨烈困苦恃勇轻敌,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的将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爱兵如子的李将军征人:铁衣远戍辛勤久——思妇:玉箸应啼别离后1、运用多重对比,深化诗歌主题。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辽远孤城落日开阔边庭飘摇那可度荒凉绝域苍茫无所有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第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第四、句式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艺术手法“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写出了边地怎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写出了边地自然环境恶劣,而敌人的进攻却如暴风骤雨般猛烈,可以看出官兵处境的险恶。与上文“残贼”呼应,突出将领的轻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揭示了什么内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赏析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返回赏析多重主题本诗通过对边塞征战生活的反映,揭露唐军将帅荒淫骄敌的罪行,赞颂了戍边战士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对广大士兵久戍边疆、苦战沙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期望出现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领的美好愿望。诗的主旨是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领。总结边塞征战诗古来征战几人回1.边塞诗的形成。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2.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3.边塞诗艺术风格。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边塞诗的意象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乐器,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玉门关,单于,羌笛、胡笳、琵琶、芦管等。主要表现手法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4.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几个方面:(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3)表达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及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5)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六、边塞诗鉴赏技巧•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鉴赏流程:•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1)在本诗中,诗人应该是在前往边塞的途中,所写并非亲眼所见,诗人出于想象,并将想象之景诉诸笔端。(3分)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2分)•(2)尾联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09年全国卷Ⅱ)•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⑴结合诗中词语,说明前两句描写一个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⑵诗的后两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试对其精妙之处作简要分析。•••2.⑴“丧”描写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⑵“可怜”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牺牲的将军表示同情。但是,“犹是”一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在年轻的妻子的梦里,这些枯骨还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们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献身疆场,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标题:《燕歌行》完美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01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