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病理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分参考学时: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36学时课内实践学时:6学时实训学时:6学时适用对象:护理专业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病理学》为医学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它运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并探索其内在联系及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病理学》既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以它们的知识作为基础来认识疾病时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变化;并为《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母婴及青少年护理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今后参加临床护理、防治工作及执业资格考试打下必要的基础。(二)课程的设计思路《病理学》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该课程是依据“护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加上实验教学为辅,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掌握病理相关理论知识,为后续的医学基础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训观察学习相结合。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本课程安排在第2学期,总课时48学时,理论36学时,总体框架结构安排如下表:序号工作任务理论学时实验学时1绪论、疾病概论202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42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404炎症405肿瘤226水与电解质的正常代谢207水肿228发热209缺氧40210休克201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0012心血管系统疾病4213呼吸系统疾病2214消化系统疾病2215泌尿系统疾病0016女性生殖系统与乳腺疾病0017传染病003612合计48二、课程目标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教师预先决定和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结果和教育质量评估方法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较强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的优势,确保教学活动顺利高效的完成,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并使智力和素养得到发展,完成教学目标。此外,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保持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内容、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后续课程和基层医疗岗位实际工作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取舍本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具体教学目标为:(一)知识目标:1.掌握本课程总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病变特点;本课程各论中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常见病理过程。2.熟悉本课程总论中各种基本病变的病因及转归;本课程各论中常见疾病的病因。3.了解各种病变及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二)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本课程知识描述和分析常见疾病的病因及病变特点。2.能够运用本课程知识解释和判断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3.能够将本课程知识运用于临床常见疾病的护理与防治之中。(三)素质目标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2.培养学生具备积极、乐观的品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意识。3.尊重、关心和爱护病人,体现人文关怀,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3(四)情感目标:帮助学生体验《病理学》学习活动中的成功与快乐,使他们认识到医学知识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完成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1.内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2.重点、难点:病理变化、发病机制。3.学会、掌握:必须学会观察病变组织的技术和掌握观察病变组织的技能。4.考核点: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5.活动设计:传统理论授课,多媒体教学视频播放,实训室病变组织及切片的观察。6.本课程安排在第2学期,课程总课时48学时,理论为36学时,课内实践6学时,实训6学时。具体课时安排如下表所示:序号项目工作任务知识素质要求技能要求考核评价要点建议学时理论实践1绪论及疾病概论1.病理学及其任务2.病理学的内容3.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4.健康与疾病的概念1.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2.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掌握健康、疾病、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判断标准及其意义;3.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22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萎缩、肥大、增生、化生损伤的原因2.损伤的类型3.再生4.纤维性修复5.创伤愈合1.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和肉芽组织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变性的概念、常见类型及其病变特点,掌握坏死的概念、病变及坏死的类型,熟悉坏死的结局。3、掌握再生和肉芽组织的概念、肉芽组织和功能;观察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和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能正确识别并说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和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424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充血2.出血3.血栓形成的4.栓塞5.梗死1.掌握栓塞和栓子的概念、栓子运行途径;熟悉栓塞的种类;了解栓塞对机体的影响。2.掌握梗死的概念、病理变化;熟悉梗死的原因、类型,了解梗死对机体的影响与结局。44炎症1.炎症的概念与原因2.炎症介质3.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4.炎症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5.炎症的类型及特点6.炎症的结局1.掌握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类型及其病变特点2.熟悉炎症、炎症介质的概念;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3.了解炎症介质的类型、作用,炎症的临床表现及结局。45肿瘤1.肿瘤的概念2.肿瘤的基本特征3.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4.肿瘤的命名与分类5.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及上皮内瘤变1.掌握肿瘤的概念、大体形态和肿瘤镜下结构、肿瘤的异型性、生长与扩散、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前病变。2.熟悉常见肿瘤的特点。3.了解肿瘤的命名方式、病因及其发病机理观察肿瘤切片,熟悉肿瘤的形态与结构能正确观察并辨别察肿瘤切片,区别良性、恶性肿瘤226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1.水与电解质的正常代谢2.水、钠代谢紊乱3.钾代谢紊乱1.掌握水中毒的原因,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脱水的原因、防治原则。2.熟悉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及对机体的影响3.了解钾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和类型。257水肿1.水肿的概念与分类2.水肿的发病机制3.常见水肿及其特点4.水肿对机体的影响1.掌握水肿的概念和发生机制2.熟悉常见类型的水肿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3.了解水肿的分类1.观察水肿的形态特征2.能辨别心性水肿与肾性水肿能正确辨别水肿的形态特征以及心性水肿与肾性水肿228发热1.发热的原因和分类2.发热的发生机制3.发热的分期与热型4.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5.发热的处理原则1.掌握发热的概念、发热机制的基本环节、内生致热原的性质与作用,发热的分期和代谢特点和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热时的机体变化2.熟悉发热时各系统的变化和机制以及发热的生物学特点3.了解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的病因。29缺氧1.氧代谢过程及常用血氧指标2.缺氧的类型及血氧变化3.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4.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5.氧疗与氧中毒1.掌握各种类型缺氧的主要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2.熟悉各种类型缺氧的原因、反映缺氧的有关指标3.了解缺氧的概念及常用血氧指标及意义2610休克1.原因与分类2.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发病机制3.休克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4.防治原则1.掌握休克的始动环节,休克各期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休克初期微循环变化对机体的代偿意义。2.熟悉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常见休克类型及原因、休克的防治原则。411心血管系统1.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病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高血压病的各期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2.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后果,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结局3.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及风湿性心脏病病变特点。2.了解心肌纤维化及冠状动脉性猝死的概念,高血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观察掌握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及风湿病的病理切片及基本病变特征能正确观察并识别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及风湿病的病理切片及基本病变特征4212呼吸系统疾病1.肺炎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3.支气管扩张4.呼吸衰竭1.握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2.掌握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肺心病、大、小叶性肺炎、肺癌的病变特点3.熟悉支气管扩张的病理改变、并发症及矽肺的概念4.了解矽肺的病因、发病机制、分期和病变特征及合并症观察掌握肺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支气管扩张、呼吸衰竭的病理切片及基本病变特征能正确观察并识别肺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支气管扩张、呼吸衰竭的病理切片及基本病变特征2213消化系统疾病1.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2.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1.掌握消化性溃疡的概念、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及合并症2.熟悉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3.掌握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病理联系。4.熟悉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能观察掌握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病理切片及基本病理特征22四、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7教学应注意: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和能力结构特点。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3.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途径。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二)教学考核评价建议本课程根据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此课程为考查课程,期末考试主要为笔试内容(闭卷笔试)和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和平时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100%)=平时作业成绩(30%)+出勤率(10%)+笔试成绩(60%)(三)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教材选用原则:根据教学层次、专业和教学要求的差别,按需选用国家“十二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病理学》由尚少梅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为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而适时更新,具有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代表性。(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按照够用、实用、适度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及时将热点案例、病理学最新进展等目标评价要素评价标准评价依据考核方式评分权重知识基本知识按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运用知识完成书面作业;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个人作业课堂笔记课堂练习期末考试平时作业5出勤率10期末笔试60能力基本技能观察识别病变组织和病理切片课堂现场识别观察实践教学学习态度与动手能力5实验报告5情感与素质学习态度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按时完成作业、按要求完成准备课堂表现记录、考勤表、同学及教师观察、课堂笔记学生自评5小组自评教师评定沟通协作管理乐于请教和帮助同学、小组活动协调和谐、协作教师教学管理、做好教室值日工作、按要求做课前准备和课后整理小组作业、小组活动记录、自评及互评记录、值日记录、同学及教师观察学生自评5小组自评教师评定创新精神有自主学习计划、再作业练习中能提出问题和见解、对教学或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方案设计个人作业、自主学习计划、学习活动、个人口头或书面提议学生自评5小组自评教师评定总计1008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符合临床实际,缩短课堂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所有任课教师均要求具有医学及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大部分教师具有专业实际工作经验,精心备课,讲授内容紧密联系临床实际;课堂教学组织合理,时刻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授课语言要精炼、清晰、流畅,速度适中;关爱学生,能与学生做到心灵上的沟通;把教书育人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团队:刘彦伶苟芬贾柠瑜五、编制说明1.本课程标准由病理教研室刘彦伶、贾柠瑜、苟芬老师合作编制。2.执笔人:3.审核人:
本文标题:病理学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09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