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某市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项目设计说明目录1、第一章设计总说明2、第二章总图设计3、第三章建筑设计4、第四章结构设计5、第五章给排水设计6、第六章暖通设计7、第七章电气设计8、第八章消防与安全设计9、第九章环保设计10、第十章建筑节能设计11、第十一章智能化设计12、第十二章投资估算第一章设计总说明1、设计依据1.1、招标方提供的资料(1)《某市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项目招标文件》(2)《某市市发改委关于某市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的批复》(3)现状地形图电子版1.2、工程设计规范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3、《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4、《中小学校体育设施技术规程》(JGJ/T280—2012)5、《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6、《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7、《饮食建筑设计规范》(GJG64—89)8、《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57—2000)9、《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10、《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11、《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08)12、《某市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3、国家、湖南省、某市市现行的有关设计规范法律法规1.3、气象地质条件及场地概况某市市境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市域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岭谷相间,盆地呈带状展布;东南部均为山地,山峦迭障,地势雄伟。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占16.37%;低岗地1449.86平方公里,占12.87%;高岗地738.74平方公里,占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占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占41.52%。山地主要集中于市域东南部,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两岸分布。某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风向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正南风,无霜期在286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C至18°C,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为湖南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吨的县(市)就产生在某市代管的醴陵市。建设地点:某市市天元区雷打石.。建设规模:用地面积145681.23平方米,合218亩;规划总建筑面积24862平方米。项目用地高差复杂,如何合理处理场地高差,是本项目的一个难点。(4)场地周边市政条件项目用地曾为一所高中,后改建为某市市综合实践基地,但建筑与设备设施老化,仅有一栋学生宿舍楼仍具备改造利用的条件。场地周边为雷打石镇民居。用于拓展、体验用地的区域现为农田、水塘、山地,采用“只征不转”的形式,后续建设开发保持土地原有性质。2、项目概况2.1项目背景1.某市是我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湖南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2.作为综合实践基地,教育部明确要求:项目设施包括室内综合实践区、室外劳动实践区、综合训练区、生活区等基本功能区,有可容纳学生集中食宿,开展学工、学农、学军、生命安全教育等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场所。①基地的主要职能。指导未成年人开展社会生活、农林劳动、工艺技术、科技创新、素质拓展、地方特色等实践活动;开展生命安全、道德法制、国防安全、环境保护、防震减灾等主题教育;承担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查、学分认定及教师培训等工作。②基地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全市初高中约10万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教育服务,每期可为1200名学生同时提供综合实践教育和食宿服务。2.2建设愿景1.人本校园。凸显生命教育理念,一切以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便利及学校品味的提升为出发点;2.文化校园。从局部到整体、从内涵到形态均要充分体现某市深厚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和工业文化气息;3.数字校园。教学手段数字化,日常管理数字化。开放的、为师生提供各类高水平信息服务的数字化校园;4.两型校园。校园环境生态化,建筑设计环保化。3、设计思路“健康成长、人文关怀——设计从青少年成长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生理需求出发,为他们的学习、成长提供优质的硬件”本设计遵守我国现行设计规范和标准,落实招标书的要求,布局合理的流线、完善的功能区块。做到了动静分区、教学与后勤分区、体育教学与文化教学分区、课内教学与课后活动分区,各功能区块之间既有明显的分隔,又有机联系。大面积的布置绿化景观,注重绿色空间的营造。各栋建筑之间均利用绿化景观分隔,同时利用建筑围合出景观庭院。为师生提供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景观环境。“传承地域文化——充分研判综合实践基地的使用需求和某市地域文化特点,布局某市地域文化元素”某市市一个以火车制造技术闻名的城市,火车文化是其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同时、红色文化,陶瓷文化也是其具有重要代表性的文化。设计在雕塑、景观小品等“软设计”上以体现地域特色文化为主。为对青少年一代进行地域文化教育传承提供积极条件。“弘扬科学精神——设计科学合理的结合地形,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受;同时,设计中考虑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弘扬科学精神,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生态技术的教育、科学精神的培养”本项目场地为典型山地,设计中,遵循山地建筑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建筑单体中考虑应用太阳能光伏板、太阳能热水、覆土建筑、被动式太阳能等各种技术,将本项目建设成具有可持续生态建筑技术的示范意义的典型项目;本市青少年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亲身接触生态建筑技术,对培养他们科学精神,使之具备“两型”意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4、设计理念全其天,因其地,逸其人。——柳宗元其原意为:保全它的天然面貌,利用那里的地形,使那里的人们自在安逸。从这一理念出发,进行引申发散,可以如下理解:全其天:保留用地原有的场所感;本项目场地原为一所高中,具有一定的历史,许多人在此生活学习,对改用地形成了固有的印象感受。本设计中,虽属重新建设,但力争保全来原有场地所留给一代代人的感受。因其地:因地制宜,遵循山地建筑的设计原则;用地为典型山地,充分考虑用地现状,建筑设计中本着节地、减少土方开挖的原则,错落布置,符合“两型”理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逸其人: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根据场地现状,遵循山地建筑的设计原则;创造出感受丰富的空间,给在此学习生活的师生提供舒适宜人的建筑内外空间。第二章总平面设计1、设计原则1、明确功能分区,把握流线组织,做到个功能区块之间分而不离、隔而不断。2、合理布局景观文化轴线,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文化陶冶的同时,享受轻松宜人的环境氛围。3、通过对建筑细节的处理,体现学校建筑的人性化。2、功能布置某市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位于某市市天元区雷打石镇,场地呈不规则多边形仅有东南方向一小部临城市道路,可作为场地主入口。建设项目总体可分为办公教学区、后勤服务区、体育活动区、户外实践活动区等四大功能区块。其中,体育活动区包含风雨操场、室外体育场等,布局于场地南部东侧区域;后勤服务区,食堂、学生宿舍、教室周转用房,布局于场地南部西侧区域;办公教学区包含综合馆、多功能馆、特色馆、生存与科技馆等,布局于场地南部中间区域。户外实践活动区位于场地北侧,面积较大,包含农耕实践区、花卉园艺实践区,素质拓展区、国防教育与军事体验区、交通安全教育区、水上运动与水产养殖体验区、药物种植实践区,结合道路建设的某市传统文化及瓜果长廊贯通联系各功能区块。3、交通流线场地仅有南侧一小部临城市道路,以此处作为整个场地的主入口。人车道路均从此进入,车行道路位于入口广场西侧,车行道路坡度不大于7%,符合车辆日常使用和消防车的使用要求;车行道路沿场地西侧红线布置,到达体育场所在标高;围绕体育场设置一圈道路用于交通安全教育的场地;入口东侧道路由于坡度过大,仅作步行用。步行人流自场地主入口进入后,可通过综合楼中轴、综合楼东侧步行道路,车行道路两侧的人行道等进入场地。由于场地东侧高差较大,无法设置坡度符合要求的车行道路,本设计中未有整体的环形道路,设置宽度为7m的车行道路,围绕体育场形成局部环形道路。人、车行道路均能便捷到达每一栋建筑。4、经济技术指标地块总用地面积:145681.23㎡总建筑面积:25918.84㎡其中:生存与科技馆:5326.35㎡综合馆:2825.89㎡特色馆:1356.42㎡多功能馆:3241.38㎡学生公寓:6152.79㎡教室周转用房:2010.95㎡食堂:3855.06㎡管理用房:750㎡厕所:400㎡计容面积:25918.84㎡建筑占地面积:7858.32㎡建筑密度:5.4%容积率:0.18绿地覆盖率:55.3%机动车停车:60辆建筑防火等级:一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第三章建筑设计1.设计原则本项目根据招标方提供的要求,遵守相关的规范与标准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功能、环境与建筑等各种关系的平衡。2.建筑单体空间与功能建筑单体包括教学楼、综合楼、学生食堂、综合体育馆等,其中:教学楼:9609.6㎡,综合楼:3079.7㎡,学生食堂:2037㎡,综合体育馆:1825.9㎡。本设计的一大特色是用两层风雨连廊将各栋建筑联系起来,便于师生在烈日、雨雪天气到达。建筑正负零均为高于室外地坪0.45m。教学楼教学楼共两栋,为单外廊形式,北栋外廊位于南侧,南栋外廊位于北侧,两栋教学楼围合了一个景观庭院。教学楼共有7层,地下2层,地上5层。地上五层层高3.6m,负一层层高4.8m,负二层层高3.6m。教学楼自东侧主要入口进入,西侧靠近楼梯间处设有次入口。每栋教学楼设置有两个楼梯和一个电梯,电梯楼梯靠近主次入口,便于到达。各主次入口处均考虑无障碍使用要求。主要教学用房布置于地上1至4层,共36个普通教室,每个教室能容纳45名学生,共能容纳1620名学生;5层布置学生文化活动用房、图书阅览室、广播室、心理咨询室等,每层还布置有教师办公室、学生卫生间、教师卫生间等功能。负一层设置舞蹈室、音乐演奏时、乒乓球室、体能测试室等功能,负一层与半地下形式的游泳馆连同,共用淋浴、热身等功能。负二层为人防地下车库,共有停车位50个。卫生间蹲位数量根据《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相关要求设置并稍有富余,每个卫生间均考虑无障碍使用要求。综合楼综合楼为一栋,共有五层,每层层高3.6m,单外廊形式,教室位于南侧,走廊位于北侧。自东侧主要入口进入,西侧靠近楼梯间处设有次入口。设置有两个楼梯和一个电梯,电梯楼梯靠近主次入口,便于到达。各主次入口处均考虑无障碍使用要求。1至4层主要布置荣誉展示区、音乐、美术、劳技、计算机、实验室等各类教室。5层为行政办公区,并配置两间会议室,一间容纳35人,一间容纳100人。可容纳938人的多功能厅位于一层,为半地下形式,中和两端与室外地坪之间的高差,便于进入;多功能厅的视线设计按照《剧场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设计。卫生间蹲位数量根据《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相关要求设置并稍有富余,每个卫生间均考虑无障碍使用要求。学生食堂学生食堂位于场地的东北角,共两层,每层层高5.1m,共可容纳1272名学生同时就餐。餐厅面积及餐厨比按照《饮食建筑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计算得出。每层布置一个教工餐厅,功能满足60名教室同时就餐。食堂主入口位于建筑西侧临近校园景观文化主轴,在南侧设置就餐次入口,东侧临近场地次入口设置工作人员和货物次入口。食堂内餐厨分区明确,厨房内烹饪、蒸煮、加工、仓储、洗消等功能完善,并设置小型电梯运送食物和货物。根据《饮食建筑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该类食堂不强制设置学生卫生间,同时由于食堂有教学楼距离不远且有风雨连廊联系,故在本设计中仅设置小型学生卫生间。综合体育馆综合体育馆包含标准篮球馆和6道25m游泳馆等两大功能。游泳馆为半地下形式,游泳池使用平面位于负4.8m标高,游泳池层高8.1m,净高大于7m。游泳池和教学楼负一层有机联系,部分功能共用,节约造价。游泳馆可由游泳馆门厅进入,通过楼梯下到使用平面,也可以从教学楼负一层进入。无障碍使用流
本文标题:某学校建筑设计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33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