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三省六部制1、背景:隋唐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2、目的: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概况:隋文帝实施,唐朝完备,后世沿用。——中央官制一、三省六部制4、内容: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一、三省六部制5、职权: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拟”;门下省是审议机构——“门审”;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尚行”;六部的职能见书本T75。“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材料:唐初,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长官侍中(二人),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皇帝往往指定年纪较轻品级较低的官员担任职务,这些品级较低的官员要例加“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尚书省长官地位最高,权最重,常遭皇帝猜忌,有时甚至虚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省门下省皇帝中书省州(郡)县地方中央(起草政令)(管理政务)(审核政令)思考:隋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秦汉的中央官制相比有什么特点?秦朝: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一、三省六部制6、特点:1)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且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加强中央集权制有了新发展,从由集权方式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发展到用分权的方式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思维拓展:1)秦初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两大基本矛盾:A、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主要通过收权和监察来解决。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主要通过分散宰相权力解决。思维拓展:2)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宰相的权力因不断分散而削弱,皇帝的权力不断加强。一、三省六部制7、作用:1)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2)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完善)例: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尚书——门下——中书C、中书——门下——尚书D、门下——中书——尚书例: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是A.中书省和门下省B.尚书省和中书省C.尚书省和门下省D.礼部和吏部例:隋唐时期开创的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包括()A、限制专制B、分工明确C、相互牵制D、相互配合例:唐朝政权中,处于行政节制中心重要位置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六部例: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选择人才,保证政治清明C、加强了皇权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工作效率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含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选官制度思考:科举制开创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魏晋以来经济、阶级关系、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角度来思考)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2、科举制开创的原因: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②阶级关系上: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③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需要新的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3、沿革:1)隋代创立2)唐代完善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建立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增加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地位,后为定制思考:隋唐的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有何特点?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选官注重门第。(具体见书本第75页)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4、特点:1)不再以家世名望为选官标准,而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2)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士族地主手中收归中央;(加强皇权)思维拓展:依据上述分析,你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有何看法?(结合经济、政治角度分析)①科举制的实行是封建经济发展和庶族地主阶级地位上升的产物,适应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是历史的进步;②科举制实行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扩大统治基础;③科举制虽扩大了官吏的标准,但仍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根本上是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5、评价:1)积极作用:A、打击了门阀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顺应了历史趋势,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使庶族有了上升渠道,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D、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隋唐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5、评价:2)消极作用:A、科举制维护了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于他国的因素之一;B、它禁锢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致力于四书五经,脱离了实际;C、箝制了思想,最严重的是阻碍了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思考:汉代实行怎样的选官制度,其后又是如何演变的?汉、唐选官制度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1)汉代察举制(举孝廉)和皇帝征召制度;2)最初重德才,到东汉中后期重视门第郡望,其后逐步发展为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声望);3)唐代实行科举制;汉、唐选官制度的比较:汉唐选拔的方法和途径标准自下而上的推荐中央政府分科考试西汉至东汉前期:才能和品德;东汉后期:出身门第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例:科举制的实行,从根本上反映了()A、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例:隋唐以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根本原因是科举制()A、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B、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人才C、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D、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巩固例:其作用不包括()A、强化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B、调整子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C、削弱了士族地主的势力D、禁止了士族地主入朝作官例:下列现象较能反映唐朝进士科难考的有()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②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③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③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1.隋文帝改革府兵制①改革内容: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兵农合一,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②特点:③影响:A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B扩大了兵源,壮大军事实力C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沿革:思维拓展:隋朝府兵制和西魏府兵制有什么区别?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分析,隋朝府兵制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不再军民异籍、兵农合一。隋朝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2.唐朝调整、健全府兵制(唐太宗)(1)措施(2)影响①外轻内重②实行兵将分离③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思考:阅读P77《新唐书》材料,唐太宗调整府兵制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军队叛乱。3.府兵制的崩溃①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根本原因)②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较多;③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武则天时衰落,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1)原因(2)过程4.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1)目的:增强军事力量(2)内容: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①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消耗;(3)影响②国家也建立了强有力的军队。容易形成军阀,是以后藩镇割据的根源。积极:消极:府兵制与募兵制比较表:区别府兵制募兵制士兵性质兵农合一职业士兵器粮来源士兵自备国家供给兵将关系兵将分离隶属关系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形成将拥兵自重局面例:唐朝从府兵制到募兵制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均田制遭到破坏B、兵役繁重C、府兵地位下降D、战争频繁5、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是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B.国家把土地分配给皇室和官僚地主C.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D.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四、租庸调制1、含义: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庸:服徭役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纳绢或布代役。四、租庸调制2、实行的背景:(1)原因:隋唐都经历了战乱,建立初期,社会生产需要恢复,农民也迫切需要土地和劳动时间(2)条件:封建国家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1.隋朝赋役制度的改革(沿用北魏租调制)2.唐朝的租庸调制①原则:轻徭薄赋②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唐经济衰败,财政困难3内容:租\庸\调3、沿革:朝代租调役庸北周粟五石绢1匹(4丈)、绵8两或布1匹、麻10斤30天隋朝粟三石绢1匹、绵3两或布一端(一说6丈,一说1丈6尺)、麻3斤30天20天年满五十,免役收庸唐朝粟二石绢2丈、绵3两或布2丈4尺、麻2斤20天可纳绢或布代役(无年龄限制)北周、隋唐的赋役制度②增加了政府收入;4.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①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垦田数量增加;四、租庸调制3。巩固了府兵制。例:唐初租庸调制的纳绢代役的最大作用是:A、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B、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2、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时间和人物: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而实行。3、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五、两税法1.历史背景唐中期以来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减少。材料:“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其租庸徭役悉省,而丁额不废。”——《新唐书——杨炎传》问:比较两税法与租庸调制,其最大特点是什么?以资产和土地多少作为纳税标准,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3.两税法的意义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③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④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思考:结合P78小字内容,谈谈两税法有何局限性?•弊端:•(1)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2)大地主隐瞒财产,向农民转嫁负担•(3)政府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严重例:北魏、东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在实施下列诸制中有一项有着较悠久的历史联系:A、均田制B、租庸调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例: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实行的共同作用是:A、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B、减轻对农民的剥削C、加强对农民的剥削D、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社会发展例:两税法体现出杨炎的理财思想A.轻徭薄赋B.无夺农时C.平均负担D.开源节流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乡举里选制科举考试制赋役制度:人丁为主田亩、资产为主兵役制度:普及兵役制自由兵役制隋唐制度与隋唐兴衰的关系:前期后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加强皇权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生产发展生活安定科举制募兵制均田制破坏两税法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繁荣衰落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摘自《资治通鉴》材料二初,府兵之置,居无事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摘自《新唐书》巩固练习:1)材料一中反映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2)比较唐朝三省与美国三权分立有何异同。答: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国家的重要政令,对不可行的政令应驳回。不同点:唐朝的三省是封建权力机关,主要是政令与行政权力的分散,最终有利于皇帝集权。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利的分散,是为了防
本文标题:专题二-三省六部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5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