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对本书最核心观点的理解和对作者所提出的世界范式的看法初读此书,你常常能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新奇感与熟悉感,作者在其中陈述的,他所提出的看待世界局势的范式-用文明作为基本单元拟化的世界发展模型,是有别于之前历史上任何一种看待国际关系与世界政治的基本模型的,而这种基本模型,对于我们的需求:清晰且明智地对世界作出思考,并有效地在其中进行行动,是十分必要的。对比于文明冲突范式对世界局势在提炼度和吻合现实方面做得较为完美的平衡,之前其他一些政治学家或国际关系学家所提出的分析世界局势的范式都或多或少的有所失衡,对此,作者也在文中一一进行了分析,就我所看到的,其中某些分析和预测在对比后来的事实发展来说甚至可以被称为是荒谬和可笑的,而这些荒谬和可笑的观点,也不乏出自于某些拥有赫然声望与权势智慧的著名人物身上。在脱离冷战的阴霾后,一些人物提出了所谓“一个世界”范式,认为冷战的结束意味着全球局势回归到和谐与和平的局面,自由民主制将会获得全面的胜利,然而后来发展的现实却把这一预言完全粉碎。“发生了大量的种族冲突和种族清洗,法律和秩序陷入崩溃,出现了国家之间联盟和冲突的新模式,新共产主义和新法西斯主义开始复活,宗教原教旨注意得到了加强,俄国结束了同西方的“微笑外交”和“同意政策”,联合国和美国没有能力制止冲突地区的流血事件,一个正在兴起的中国的自我伸张。”显然现实与期望背道而驰,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正确的符合现实的范式对世界局势的观察和预测的重要性。迄今还仍然流行于大部分西方民众观点里的两个世界范式对比一个世界范式来说也并没有更多的指导意义,人们根据固有的观点,在意识里简单地划分世界为“我们”和“他们”,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富裕与贫穷,发达与发展中,这种普遍的二分式划分方法随着时代的变革区分度也在逐渐下降。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人们简单的划分世界为西方与东方,或者西方与非西方,然而这种模式对于先进的世界局势研究来说已经失去了任何参考意义,西方在某种层面上是一个实体,然而,非西方国家除了它们都不是西方之外没有任何共同性。穆斯林,印度,日本,中国和非洲文明在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和普遍价值观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世界太复杂,以至于这种简单的划分方法没有太大用处。然后,便出现了国家主义范式,假设国家作为世界事务中起支配作用的实体,都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利益,并将权利与利益作为理解国家行为的唯一出发点,但却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国家当然为了利益,但与此同时也根据其他方面的一些考量来做出决策。国家当然常常试图维持平衡,援助弱势的,削弱强势的来降低其他国家对自己的威胁,但如果这就是他们作出决策的唯一出发点,那么西欧国家也许就会在40年代末与苏联携手反对美国了。事实与此相悖,具有类似文化和体制的国家会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正如加拿大和它的邻居美国的关系。这三个范式,都展示了现实程度和简化程度的不同结合,却都无法达到一个很好地平衡,与之相比,从七八个文明来看世界,无疑将具有更多的优越性,无论是在简化程度上来说还是根据对现实的拟合度,都可以更好地解释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一些事件。二.对文中所提到的文明冲击的看法的延伸思考亨廷顿先生的这本著作中其实有很多有趣的观点和想法引发我思想的驻足,但其中最吸引我和引发我最多思考的地方还是他对于文明冲击的一些看法,由此我在进行充分思考后也结合现实整理出了自己一些想法。首先,现在无论是在各种传媒上还是人们口中我们往往可以听到的一个流行观点“西方对我们的文化侵袭”,它还有一个稍微陈旧一点的说法“和平演变”,完全赞同或者在某种意义上也认同我们遭受到了文化入侵的人士占了大多数,我过去也曾对此观点较为认同,毕竟,国家实力是文化输出的通行证,通俗文化和消费品在中国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似乎代表着西方世界更为强势的地位。然而,一个关键的问题是“通俗文化和消费品”真的是西方文化么?文化,文明是什么?应该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精神财富、发明创造。就如西方文明的本质,应该是法治,人权,精神独立,民主自由等等人类智慧的结晶,精神的财富,而绝非大众似乎恐惧和抵制的通俗流行。非西方人接受着消费品和流行文化商品的输入,但这对于他们接受和相信西方文明的本质毫无意义。在中东的某个地方,几个年轻人,可以穿着牛仔裤T恤衫喝着可乐吃着汉堡听着摇滚,但他们却可能在向麦加顶礼膜拜的间隙,造好一枚炸弹去炸毁一架一架美国飞机。这个例子可能有点极端,但反观我们的身边,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接受了现代的生活方式,可是这难道意味着我们都对美国,对欧洲对西方世界充满好感么?除了西方文明,我们同时也在接触日本和韩国的文化,可这并不影响我的同学们有从小看日本动漫长大却变成了网络愤青,我认识的人里不乏热衷于看韩剧的人可他们也并没在中韩问题上立场有所偏向。普遍的全球文化的泛滥流行并没有让观点和价值走向趋同,相反,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都在日益加强对民族自身文明的唤醒与复兴。我们学习英语,只是因为英语是世界上进行知识交流的通用语言,正如公历是世界的计时方式,阿拉伯数字是世界的计数方式一样。我们为什么会使用英语?正是因为我们各自文明之间存在极大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英语是交流工具,却不是认同和社会群体的根源。如果世界趋同,那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沟通工具,因为我们都可以互相理解,正是由于人们想要保存各自的文化,才使用英语来和其他民族交流。前段时间微博上曾经出现过一个热门话题,对“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这句诗的续写,有成千上万网友参与到了这一话题中,大家惊讶的发现原来我们以为流失的古典文化并没有想象中的势弱,反之,假设有人开启一个话题,用英语续写一句十四行诗,恐怕并不会有多少能够参与的人,大部分人学习英语只是作为工具,并不会因此对西方的历史和文明有所憧憬和深入研究。我们生活在这一环境,这一中华文明的环境,生活中时时刻刻地渗透我们思想的是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而即使以电影动漫电视剧作为媒介,我们所接收到的其他文明的信息渗透与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相比也是极为微小的,而且更因为通讯条件的改变,我们不只接受着普遍意义上西方文明的影响,还有来自于印度,来自于日韩,来自于俄罗斯,来自于拉丁美洲,来自于非洲文明的影响,如此驳杂的影响来源与相对环境对我们渗透来说低频低强度的影响方式。所谓的文化入侵恐怕并不能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我们的思想仍绝对的从属于我们各自的文化,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仍纯洁的从属于中华文明的羽翼,个体间的差异无法避免,但并不存在一种整体性的向其他文明偏移的倾向。在我看来,我们现在相对于历史上的人们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种种改变,更多的源于个体知识量的提升和对普世价值观的普遍认同,举个例子来说,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华文明圈的尊师重道,在古代有些畸形的表现为对老师的绝对认同和无条件尊敬。在现代基本人权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对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当然因为承袭的文明环境原因相较于很多国家来说还是异常的尊重,但已经不是对师者绝对的服从和认同。因为生产力和个人意识的觉醒,全民知识量的普遍提高,传统的思想价值观会发生变化也是必然的,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就受到了西方思想的侵袭,现在流行的这种“西方文化威胁论”观点,也许有政府的一些考虑,借以唤醒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我们还是不应人云亦云,不经思考地接受某种观点。
本文标题: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78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