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如何开展创新活动奥斯本检核表;主要特点就是通过提问表的方式引导人们对某一问题对照九个方面来进行思考,以防止思考角度的疏漏,突破传统的束缚,产生新的方案。序号检核项目含义1能否他用现有的事物有无其他的用途;保持不变能否扩大用途;稍加改变有无其他用途2能否借用能否收其他的创造性设想;能否模仿别的东西;能否从其他领域、产品、方案中引入新的元素、材料、造型、原理、工艺、思路。3能否改变现有事物做些改变?如颜色、声音、味道、式样、花色、音响、品种、意义、制造方法;改变后效果如何?4能否扩大现有事物能否扩大适用范围;能否增加使用功能;能否添加零部件;能否延长它的使用寿命;能否增加长度、厚度、强度、频率、速度、数量、价值。5能否缩小现有事物能否体积变不、长度变短、重量变轻、厚度变薄以及拆分或省略某些部分(简单化);能否浓缩化、省力化、方便化、短路化。6能否替代现有事物能否用其他材料、元件、结构、设备、方法、符号、声音等代替。7能否调整现有事物能否变换排列顺序、位置、时间、速度、计划、型号;内部元件能否交换。8能否颠倒现有的事物能否从里外、上下、左右、前后、横竖、主次、正负、因果等相反的角度颠倒过来用。9能否组合能否进行原理组合、材料组合、部件组合、开头组合、功能组合、目的组合。举例:玻璃杯的改进序号检核项目含义1能否他用灯罩、当量具、做装饰、当火罐、做乐器、做模具、当圆规2能否借用自热杯、磁疗杯、保温杯、电热杯、防爆杯、音乐杯3能否改变塔形杯、动物杯、防溢杯、自洁杯、香味杯、密码杯、幻影杯4能否扩大不倒杯、防碎杯、消防杯、报警杯、过滤杯、多层杯5能否缩小微型杯、超薄杯、可伸缩杯、扁平杯、轻型杯、勺型杯6能否替代纸杯、一次性杯、竹木制杯、塑料杯、不锈钢杯,可食质杯7能否调整装饰杯、高脚杯、牙杯、口杯、酒杯、咖啡杯、8能否颠倒透明--不透明、彩色--非彩色、雕花--非雕花、有嘴—无嘴9能否组合与温度计组合、与香料组合、与中草药组合、与加热器组合像天才一样创新怎样像天才一样思考,做出石破天惊的创新;怎样发现新颖而又有价值的问题,在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怎样进行发散思维---思如泉涌,对一个问题想出10种、100种甚至更多的解决办法;怎样进行收敛思维---豁然开朗,在复杂情境中瞬间抓住要害,一举成功;怎样运用语言和形象两种工具,逻辑推理和直觉顿悟双管齐下;怎样发挥左脑和右脑双重优势,挖掘全脑潜力。怎样打破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茅塞顿开,灵感纷至沓来;怎样提高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精致性,做个梦想成真的创新人;怎样树立开放态度和怀疑意识,构建创新精神和创新个性,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怎样形成提出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创新能力,善于创新。现存的一切都是不合理的!第一篇创新策略基础第一章问题与创造一、问题及其要素;什么是问题?心理学认为“问题就是;如果你想做什么事情,但你不知道如何做,那么你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问题就是:你遇到的一个情境,一个没有直接明显的方法、想法或途径可遵循的情境。问题的三要素:1、给定:即一组已经明确知道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2、目标:能够解决问题应该达到的状态或答案。3、差距:指问题的给定与目标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距离。二、问题的类型;1、从性质上可分为:明确的和模糊的问题。如昨天你在干什么?和明天怎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2、从情境上可分为:呈现型、发现型、创造型。呈现型是将一个现成的问题提供给解决者去考虑。发现型是自己发现的一个现成的问题,它并非由他人提供的。创造型是指以前并不存在,而如艺术品一样是被人创造出来的。尤其是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把创造型情境描绘成创造性工作的基础。3.按目的分类:研究问题和应用问题。前者为基础性,后者为应用性。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提出问题要注重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问题与知识的一般应用的区分标准是:看知识在应用后有没有产生新规则。如果没有,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如果有,才能称为问题解决。四、创造1、什么是创造?也叫创新,就是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成果、社会成果、物质成果)的认知和行为活动。如果活动所产生的成果不是新颖的,这种活动就叫做再造。2、评价创造性的标准1)新颖;指成果是前所未有的2)有价值:第二章创造策略模式一、模式概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创造过程,创造的心理操作,创造的非认知调控,创造的障碍及其克服。二、策略的构成:策略的作用就在于减少尝试与错误的任意性,节约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提高解决问题成功的概率。创造的过程:包括从提出问题到回顾总结。创造的心理操作:就是发散加工和收敛加工。注意:只有收敛才有发散,问题的产生往往是收敛加工的产物,所以收敛是发散的前提和基础。收敛是为了更好地发散。只有发散了,才能进一步收敛。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地提出解决方案,这就是发散。“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然后在求证、实验的过程中开始进一步收敛!创造的非认知调控件:包括情感、动机和个性三个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创造的障碍及其克服:包括认知,情绪,动机,文化环境等方面。第二篇创新的过程第三章提出问题一、提出问题的策略的概要即如何才能提出好的问题、中肯的问题?1、要有问题意识(怀疑一切的精神)提出问题回顾总结执行计划生成思路弄清问题寻找资料选择思路发散加工收敛加工2、要增强好奇心抓住现实与理论的矛盾3、掌握问题产生的途径:盯住争论、抱怨盯住不同知识领域的交叉地带4、列举出现实的缺点和希望点5、列举属性。二、提出问题的策略详析1、增强问题意识:很多人都习惯于面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其实现实的一切从事物发展的角度而言都是不合理的。都会在未来的世界里被全盘推翻!!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缘于一个苹果落到他的头上,而每天有多少人能够看到各种东西落到地面上?所以,很多人不能发现问题,是因为他们往往与问题擦肩而过。问题其实就在他们的身边一直徘徊!2、增强好奇心好奇心是我们主动探究未知世界的唯一通道。好奇心是让我们保持年轻心态的唯一内在品质好奇心是开启创新世界的唯一的一扇大门只有好奇心才会驱使我们不知疲倦地一遍遍地尝试新的东西。3、掌握问题产生的途径矛盾的撞击是新事物产生前的火花!留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抱怨,从而弥补我们现场经验的不足,并进而采取行动。不同的工种之间有时需要进行新事物的填充。(暖瓶)。4、列举缺点和希望点当我们自己在使用、操作时,凡是让自己感到费时、费力、不安全、费钱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进行改革。即使不是我们自己正在使用、经历的事物,也可以全面地进行列举其缺点和希望点。从而发现革新的楔机。(带橡皮的铅笔、画家律普曼和折叠伞、村田启一)下面以改进钢笔为例进行分析训练:确定主题:改进钢笔(1)列举缺点:书写后字迹可能会消失去;墨水有时会溢出去;长时间闲置后,墨水难以写出去;墨不易沉淀在墨袋里,造成堵塞;笔套容易丢失。竞争企业多,难以突出特点盈利低。书写时需要摘掉笔套,即必须两手同时用。容易给下面的纸留下笔迹。比圆珠笔贵。难以在笔杆上印刷。用橡皮难以擦干净。已经实现标准化,难以再缩小尺寸。(2)希望点列举:绝对不能漏水平。绝对不会划坏纸。最好能够书写两种颜色。无论任何方向都可以流利地书写。书写时笔尖可粗细自如。袖珍化,可以放在口袋里。笔尖不会磨损。最好能省去笔套。不需要注放墨水。落地时笔尖不会弯曲或折断。(3)从以上的缺点中寻找最易突破的,从以上的希望点中寻找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再结合二者开展攻关。5、列举属性比如,我们想对一个水壶进行革新,首先就需要对其属性进行列举。方法如下:(1)组成部分:提把,壶盖。壶身,壶嘴,筛网……(2)外观属性:颜色,形状,材质,功能,大小(玩具?)……通过对属性的列举。我们就可以进行萌发设想,进而锤炼设想。第四章寻找资料一、寻找资料的策略概要1、着眼大处。2、留心小事。(轻型游泳镜)3、盯住最显而易见的部分。(老式自行车)4、转移注意的焦点:R应该放在哪里合适。A,E,F,H,I和B,C,D,G,J5、多角度审视(要能够深入,也能够脱离,能够直视,也能够旋转)。6、看看其它领域:美国密码(捕风者)。7、利用障碍打常规。(选择新路,尝试新的生活方式)8、信息暴露(把自己置于大量相关信息包围之下,而非刻意去寻找单一的目标信息,还可以与非相关信息进行交流,获得意外灵感。)9、随手记录:这是一个习惯,也是一种保存当时并不清楚、日后却非常重要信息的途径。第五章弄清问题一、弄清问题的策略其流程为;搞懂问题的表述形式----找出问题的框架和细节---寻找问题的新表述形式。具体技术为:聚集目标,分化问题,把握要点,扩展重点。二、弄清问题的策略详析搞懂问题:你需要解决的总是必须是清晰而明确的,这样才能够在后面的工作中保持明确的前进目标!找出问题的框架与细节:一个问题往往是由几个部分共同组成的,因此分清主要与次要的主攻方向,把握问题的核心与要点,是进行创新的关键。扩展重点:当我们决定了攻关方向后,会同时决定某些重点,但是在决定前还需要进行扩展。目的是审核是否为了单纯实现某个目标,而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如为了节省材料,因而在设计思路上,一味强调便宜,因而忽视了选择新的好的材料会对设计起到革命性的效果。改变问题的表述形式:不同的表述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流程不好用时,我们会首先判断这个流程不好,不适用等等。因而会决定在改变流程方向上进行攻关。而实际上可能仅仅是一个闸门的设计不好,它在关键节点上对流程的操控上有不便利的方面。举例:当我们想用冷水和热水进行中和得到温水时,不同的倒水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过程效果。当先倒热水,再倒入冷水,则房间会充满蒸气。而先倒冷水,后倒热水,就可以避免蒸气。比如两张画。不同的摆放次序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比如将一个三角形分成三个部分,并且将这三个部分重新组成一个正方形。可以先将正方形分成三份,组成三角形,即改变惯性的思维方向。比如:一半的三分之二是多少?不好理解,但变一下,三分之二的一半是多少?答案很快能出来,三分之一!所以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考虑不同的表述方法,可能出现解决问题时的极大便利。举例:有111名参加网球比赛的选手,将进行单淘汰赛,请问需要安排多少场比赛?答案:因为第一:只有一个人不输(赢得比赛),第二;其他每个人都会有一场失败的比赛。因此,共需要。注意问题解决之后的问题:我们要假设按方案解决了问题,而之后可能产生什么新问题,将有助于我们的方案最终是可行的。比如:进行除草,考虑用除草剂,结果当然可以除去多余的草,但可能引发另一个后果,即农作物也减产了。因此,使用除草剂不一定是好方案。有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结果不理想,但只要它具有创新性,那么就应当考虑将其放到其他方面,看能否解决其它方面的问题。如不干胶,如伟哥。第六章生成思路一、生成思路的策略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进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化归分析二、策略详析:如果一个渔夫去找珍珠,他划船到大海上,到海底采上一个贝壳,然后回到岸上,发现没有。于是又到大海上……。当然他应该一次多采些珍珠,装满船后回到岸上,一一查找才对!所以,当一个问题出现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应该一次多想出些方案来,然后进行汇总分析,汇总试验,最终确定最佳方案。而不是提出一个方案就万事大吉。1、正向分析:就是“手段—目标”分析法。其关键在于寻找初始状态与图2图1请数出下面两幅图中的黑色圆圈数量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比如:“我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我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在于距离。如何去改变距离,开车去,但车不能开了,怎么办?需要换电池,电池在哪里?修理店。怎么让他们来?打电话”,于是一个电话成了连接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桥梁。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初始状态会不断变化,变成子初始状态。因而会不断出现子差别。通过不断地消除子差别,最终实现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习题:三个野人与三个传教士需要过河,但是在同一个地点上必须二者人数相等,否则,野人会吃掉传教士。2、逆向分析:即反推法。又名“目的—手段”分析法
本文标题:如何开展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8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