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内蒙古大学生态学试题
内蒙古大学(普通生态学I试卷)期末考试试卷A一、请解释与比较下列名词(每个2分,共20分):1、种群:指特定空间中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个体的集合。2、LifeForm:指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3、光补偿点:指随着光强的增加并达到某一数值时,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放出的CO2等,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4、极端温度:指危及生物生命功能的温度称为极端温度。5、基株:由合子萌发形成的个体(genet)。6、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7、生存条件:指生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生态因子被称为生存条件。8、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9、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被称Shelford耐性定律。10、密度制约因子:因子对种群变化的影响随着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生态因子。11、可持续发展:是即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1.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若按生物的组织层次划分,主要包括:(1)、(2)、(3)、(4)、(5)及(6)。2.植物生态学诞生的标志是:(7)。现代生态学诞生的标志是(8)。3.上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性、大规模的生态学科研协作机构或组织相继出现,常提到的有:IGBP,即:(9)、MAB,即:(10)、IBM,即(11)。4.当前地球上发生的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变化正在改变着地球系统的功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全球问题有如下4方面:(12)、(13)、(14)、(15)。5.目前对生命起源的初步结论:生命起源是通过(16)过程实现的。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该过程可分为4个连续的阶段,即:(17)、(18)、(19)、(20),生命一旦出现便进入生命进化阶段,该过程也随即终止。三、选择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在生态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个著名的植物群落学派,其中以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和创建顶极学说而著名的学派,有人称之为动态学派,即:1;A、北欧学派B、法瑞学派C、英美学派D、苏联学派2.20世纪50—60年代是传统生态学向现代生态学过渡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生态学研究中心。如:2J.L.Harper对植物种群的研究。A、美国康乃尔大学B、德国柏林自由大学C、英国北威尔士大学D、法国3.生态适应的类型常常分为二大类,其中在自然界不同种类的植物当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的生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3。A、趋同适应B、协同适应C、生态类型D、趋异适应4.Smith(1935)依生态因子作用强度是否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关系划分为4,其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化,可调节种群数量,维持其平衡,这类因子主要是5;A.密度制约因子B.原初周期性因子C.非密度制约因子D.非周期性因子5.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的生命表称为6,与上述生命表所不同的是增加了mx栏,被称为7。A、综合生命表B、静态生命表C、动态生命表D、常规生命表6.太阳辐射中的植物生理有效光谱是指8、9。A、红橙光(620-760nm),叶绿素a;B、可见光(760-380nm),叶绿素bC、黄绿光(490-435nm),叶绿素a;D、兰紫光(490-435nm),叶绿素b7.根据温度及温度变化情况通常把大气圈划分为10层。其中11层的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A、外层B、热层C、对流层D、平流层8.在一定范围内,能使体内环境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生物被称为12生物。A、自调节B、内稳态C、非调节D、非内稳态9.13所含的盐类通常最多的是NaCl、Na2S04、Na2CO3以及可溶性的钙盐和镁盐。A、盐渍土B、盐土C、碱土D、盐碱土10.此表为鱼类血液、尿液和周围水的渗透压比较,请依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判断其渗透压类型类别冰点下降度△℃周围水血液尿液渗透压类型海洋硬骨鱼1.860.800.7014海洋软骨鱼1.851.931.9215A、恒渗动物B、低渗动物C、高渗动物D、等渗动物11.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这些特征多为统计指标,如: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等,常被称为16。A、初级种群参数B、次级种群参数C、基本参数D、特征参数12.Deevey(1947)曾将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17。A、凸型曲线B、对角线C、凹型曲线D、双曲线13.繁殖是指有机体生产出与自己相似后代的现象,如生物营养体的一部分生长发育为一个新个体的繁殖方式被称为18。A、营养繁殖B、孢子生殖C、有性生殖D、克隆生长14.R.H.MacArthur(1962)总结了前人对生物生活史的研究,认为谁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承载力,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19;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20。A、K—选择B、R—选择C、r—选择D、C—选择E、S—选择四、解释下图(10分):前苏联生态学家G.F.Gause(1934)首先用实验方法观察两个物种之间的竞争现象,他用在分类上和生态上都很接近的草履虫为材料,把双小核草履虫(Parameciumaurelia)和大草履虫(P.caudatum)作为一组用杆菌进行培养,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两个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如图所示;把大草履虫(P.caudatum)和袋状草履虫(P.bursaria)作为另一组用杆菌进行培养,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袋状草履虫聚集于培养器的底部和周壁,大草履虫则处于培养器的自由空间,且二者都活着。请描述该实验结果,并通过分析种群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你能得出哪些重要结论?五、简答题:(共20分)1.如果海洋中的浮游藻类沉降或者被洋流携带到一定深度又不能很快回升表层时,这些藻类便会死亡,为什么?海洋中的浮游动物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吗?为什么?(6分)2.简析Malthus和Logistic方程的异同点及其应用价值。(8分)3.解释与比较r、rm、R0的概念。(6分)六、综合回答问题(20分)试举例分析特定生境中某一生态因子与生物的相互关系?期末考试试卷的参考答案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1.(1.个体生态学,2.种群生态学,3.群落生态学,4.生态系统生态学,5.景观生态学,6.全球或生物圈)2.(7.丹麦植物学家E.Warming于1895年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898年波思大学教授A.F.W.Schimper出版《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8.20世纪60年代,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生态学进入社会实践与经济建设领域。)3.(9.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10.人与生物圈,11.国际生物学规划)4.(12.全球气候的变化,13.臭氧层的破坏,14.生物多样性的丧失,15.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5.(16.化学进化,17.从无机分子生成有机分子,18.从有机小分子生成生物大分子,19.多分子体系的形成和原始生命的出现,20.多分子体系生物化学过程的进化和自养营养的出现)。三、选择填空(必答题,每空1分,共20分):1、C,2、C,3、A,4、A、C,5、A,6、C,7、A,8、A,9、D,10、4或5层,11、C,12、B或A、B,13、D,14、B或A、B,15、D,16、A,17、A,18、A或A、D,19、A,20、C。四、解释下图(10分):准确描述该实验结果的得6分,通过分析该过程得出竞争排斥原理的得4分。具体标准如下:Gause(1934)实验表明:单独培养时两个种都呈现出逻辑斯谛增长。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个体数逐渐下降,16d后全部死亡。双小核草履虫的个体数仍呈现出逻辑斯谛增长,且16d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生存(3分);大草履虫(P.caudatum)和袋状草履虫(P.bursaria)虽也利用同一种杆菌,但因利用的食物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尚且可以共存(3分)。该实验表明:在分类上和生态上都很接近的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空间中同一种资源时产生的一种种排斥另一物种的竞争现象,即:生态习性相似的两个种,不能在同一环境中长期共存(2分);若能共存,两个物种间必然发生了生态分化(2分)。这种种间竞争现象后来被英国生态学家称之为高斯假说或竞争排斥原理。五、简答题:(共20分)1.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1分),只有在海洋透光带(euphoticzone)内,当光照强度大于光补偿点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维持其正常生长(2分)。当光照强度小于光补偿点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量也小雨植物的呼吸消耗量,不能维持其正常生长(2分);动物的分布并不局限在水体的上层,甚至在数千米以下的深海中也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这些动物靠海洋表层生物死亡后沉降下来的残体为生(1分)。2.简析Malthus和Logistic方程的异同点及其应用价值。(8分)相同点:都为种群增长模型(1分)。总体思路清晰:1分。不同点:模型假设、模型、参数、图形各1分(共4分)。应用价值:Malthus方程:人口增长率、自然反应时间、人口加倍时间等(1分)。Logistic方程:最大持续产量的确定、竞争模型、生态对策(1分)等。3、三者的共同点:都可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动态,但表达方式不同。R。:净增殖率(或世代净增殖率)将存活率和出生率两方面数据相乘,并累加起来(R0=∑lxmx),即得净生殖率(netreprodutivrrate)。为一个世代净增殖的个体数,R。=3.096,表示种群个体数经一个世代后平均增长到原来的3.096倍。r:种群增长率,瞬时变化的,即r=lnR0/T。不同的生物,其世代时间的长短不同,为保证不同种群的净增殖率具有可比性,将R0/T相比较,T—世代时间,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rm:最大瞬时增长率(rmax)又叫内禀增长率,指特定条件下的种群瞬时增长率,即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在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最适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种群瞬时增长率,也是最大的种群瞬时增长率。即最佳环境条件下能测得的种群瞬时增长率,常作为种群数量动态理论研究中的最大值。六、指出某一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3分)及其对生物的影响(5分),其中:植物方面的3分,动物方面的2分;指出生物对该因子的适应(10分),其中:植物方面的5分,动物方面的5分;总体思路清晰、结论正确:2分。
本文标题:内蒙古大学生态学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8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