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一、选题依据1,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论断。2,这是一个重大的新判断,是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个新的认识起点以求社会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发展。3,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重大转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二、国内学者研究综述1,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肖贵清教授:在他的论文《科学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提到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充分掌握基本国情,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有效完成历史使命的前提条件。科学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一方面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78.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5元,居民消费水平184元,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排名都比较靠后,人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全社会范围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比较贫乏。这就决定了尽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供给,迅速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成为人民群众需求的主要内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体现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主要因素。首先,体现为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成就较为显著,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内生产总值等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前列,而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则相对滞后,既尚未满足人民日益丰富的美好生活需要,又制约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体现为社会各群体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的不同是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新时代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了现阶段的新特点,反映了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判断,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依据。正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而非对原有主要矛盾判断的全盘否定。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完成党在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应当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斌认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对矛盾规律的深刻把握。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都有其时代主题与社会主要矛盾,只有精准把握时代主题和社会主要矛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接地气、利长远。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有许多经验与教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对人民向往的真切回应。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社会已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民的需求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对时代问题的勇于面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矛盾是时代前行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以降,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新时代中国经济的现实,更加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即需求端从“追求数量到追求品质与多样化”的变化与供给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三、研究成果(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第一,从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动力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推动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根本原因,同时也说明我国优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高度契合了当代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社会形态更替的第一决定力量,“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④,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个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改造完成以后,主要矛盾就已经从敌我矛盾转化成为人民内部矛盾,国家的工作重心也相应要进行调整,而不能死守“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第二,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良性互动看,正是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的不断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需求重心的转移。中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制度创新与安排,就是着眼于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实践活动。通过各项体制改革,剔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素,优化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恰恰证明了我国各项上层建筑的伟大实践,对经济基础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第三,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逻辑,使得中国人民的需求层次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13亿多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就任伊始就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第四,中国从生产力的欠发展到当前的部分产品、产能的过剩,促使社会基本需求结构在物质产品满足之后越发立体化,需求本身有了超越于生理需求的权力意识、美德意识、价值自诉、享受意识等,引发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今天,年轻一代已经无法理解制造假粮票、倒卖粮票等行为,他们只需要扫一下二维码,就能实现所有的交易与消费,微信、支付宝等新功能正在改变人民的需求内容和方式,但前提是产品的丰富和人民的富有。第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非物质化的需要必然引发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新矛盾。经济产品的增长与供给具有量的有限性和地域的限制性,而人民的需要则表现“质”的无限性。在单纯的“量”的有限性的需求满足之后,还会有包括受尊重、被敬仰、求平等、要正义、爱艺术、多道义、好环境、有民主、行法治、给自由等不同“质”的需求。(二)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要谨防几个误区第一,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共建才能共享,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和被满足是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仅仅理解为单向供给。人民既是提出美好生活需求的主体,也是参与为他人和社会创造美好生活需求的客体,在自己日益增长的需求被满足的过程中,必须实现互惠互利,而不是单向索取。不能为他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建设性工作的人,最终也无法享受自己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人民群众作为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必须是他人美好生活的提供者。第二,国家在努力实现生产力均衡发展,驱动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责无旁贷,但绝不能迎合低级趣味,应断然拒绝“炫耀性”攀比消费的需要,必须谨防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奢侈浪费行为的出现。国家顺应人民的消费理念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一回事,满足人民群众的“所有需求”是另一回事。有些低俗的需求不仅不能满足,更应该禁止。第三,人民对于民主、自由、法治、环境等方面的美好需求,必须服从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所处的历史阶段这个国情。人民对于民主、自由、法治等方面的需求都应该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遵循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原则,而不是大谈西式民主、宪政民主、表达自由、链接自由、完全市场化、私有化、党大还是法大、公民伦理、普世价值等虚伪理念。第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两个没有变”的关系不能错位。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两个没有变”结合起来统筹考量,必须立足“两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世情来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否则就会犯冒进的错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和国际地位的定位,是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依据,是开启新时代必须遵循的逻辑起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仅仅是重大的政治论断,更是基于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必须从国情的历史贯通、国际地位的全局性角度加以把握。(三)如何应对和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第一,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落实以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战略,不断释放出更多生产力,努力化解生产不充分难题,全方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之路,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才逐步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要解决两大层次的协调:一个是要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解决生产力发展不充分问题;另一个是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以促进平衡。第二,面对国家整体上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重振东北重工业基地,依托各省资源和地域优势,改进国家“梯度发展战略”,加大实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先富起来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的部署。我国应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东西南北中共同繁荣、工农商学兵共同富裕,把满足中西部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落到田间地头、乡镇村落、账单上菜篮里。第三,化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精准扶贫、技术扶贫,兜底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难题,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难题,重点还是要从群众最关心的医疗、教育、就业、社保、住房、养老等方面入手。小康路上,扶贫路上,乃至今后的共同富裕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这是党和政府的决心,也是制度赋予党和政府的使命担当。基本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求的起点,它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第四,准确把握人民对物质、精神、尊严、养老、信息、住房、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五位一体”方面综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释放更多发展潜能,积极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果无视这些新变化,则无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无法实现人民需要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立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借助于互联网、物联网、可视技术、云端技术、3D技术和精细化加工不断提升个性化定制服务能力。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7)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和个性化发展,使得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如款式、颜色、外观、尺寸等要求提供定制化产品,而消费者则不单纯是消费者,而是变成了产品的设计者和生产的参与者。四、进一步研究的设想第一,我们
本文标题: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045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