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六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六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内容提要第一节学前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与程序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第三、四、五、六节是各个领域中的设计与实施第一节学前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和程序一、学前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一)目标性原则(二)针对性原则(三)活动性原则(四)全体性原则(五)整体性原则二、主题方案设计的基本程序(一)主题的确立(二)主题目标的设计(三)主题内容的选择(四)活动方式的确定主题方案的结构主题及目标积累经验具体活动设计具体活动设计具体活动设计引发认知具体活动设计具体活动设计具体活动设计实践尝试具体活动设计具体活动设计具体活动设计情感迁移(行为建立)具体活动设计具体活动设计具体活动设计激发情感具体活动设计具体活动设计具体活动设计主题:认识自己我和别人不一样男孩和女孩听听他是谁画自己我喜欢……我最喜欢的水果我的朋友一起玩我的朋友是谁我会……我是值日生我会表演大家爱我我爱大家谁在帮助我我给爷爷奶奶夹菜菜我帮爸妈拿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最喜欢的游戏我最喜欢的玩具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一、活动名称的设计二、活动目标的设计三、活动准备的设计四、活动过程的设计五、活动延伸的设计六、组织活动时注意的问题一、活动名称的设计活动名称的设计没有特殊的要求,在取名称时尽量符合儿童化的特点即可。如“小鬼当家”、“哥哥姐姐真能干”、“会说话的标记朋友”、“学做小客人”等。通常教师是将教材及教师参考书的活动名称作为活动的名称。二、活动目标的设计(一)活动目标的内容本领域情感纬度的目标可包含的内容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礼貌、讲卫生、勤俭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情心、乐于助人、分享、谦让、关爱、感恩、宽容、责任、诚信、爱护公物、爱护环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意志力、自信心、勇气、自制力、自尊心、自主、耐心、细心等;•良好的态度:认真、虚心、有始有终、一心一意、努力探索等。本领域能力纬度的目标可包含的内容为: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想象力、认知能力、自主能力、独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是非判断能力、移情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注意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本领域知识纬度的目标可包含的内容为:有关自我意识发展的知识、有关社会环境的知识、有关社会文化的知识等。(二)设计活动目标的要求1、目标的内容应该包括情感、能力、知识三方面,目标完整、便于落实但活动目标不一定都包含三个方面;每一个目标也未必只含一个纬度的内容。2、目标的要求难度适中。例:大班活动目标:学习准确使用“谢谢”、“你好”、“再见”等礼貌用语。(目标的要求过于简单)小班活动目标:了解有关台湾的基本知识,了解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标的要求难度过高)3、目标表述明确,重点突出,具有可操作性。例: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目标笼统,重点不突出)可以改为: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目标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改为:学习洗手帕。4、目标的表述方式要统一例:1、了解大班幼儿的生活、学习情况。2、激发幼儿向大班哥哥姐姐学习,争做大班小朋友的愿望。(目标1中的行为主体是幼儿,是幼儿的发展目标,目标2中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是教师的教育目标)可改为:1、了解大班幼儿的生活、学习情况。2、产生对大班哥哥姐姐学习的愿望,争当大班小朋友。5、目标的数量适中一般情况下,目标以3条最为合适。目标制定得太少,说明对“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挖掘不够,活动的价值较低。目标制定的太多,易出现书写条理不清晰的问题,并且易出现要求过多,一次活动难以实现的问题。注意:目标的排序可以按照目标的重要程度排序,最重要的目标排在最前面。但也有其他的排序方法,如按活动进行的顺序排列目标;按情感、能力、知识方面分别阐述目标,不刻意追求顺序。三、活动准备的设计(一)教师的准备1、物质的准备(各种教具、玩具等)2、环境创设的准备(坐位的摆放、环境布置、情境表演、角色的扮演等)(二)学前儿童的准备1、知识的准备(事先参观、事先学习等)2、物质准备(要求学前儿童从家中带的一些材料、学前儿童自己动手制作的材料等)3、心理准备(如教师要学前儿童形成勇敢的品质,要学前儿童介绍一些害怕的体验,教师就需要事先让学前儿童能坦然地面对以往自己害怕的经验,让学前儿童做好心理准备)四、活动过程的设计1、导入:(导入的方法可以多样化)例:谈话导入:《我的标记朋友》情境导入:《我帮玩具找到家》情境表演导入:《谁对谁不对》音乐导入:《我的小伙伴》操作导入:《合作会更好》游戏导入:《你谦我让》故事导入:《诚实的孩子》展示教具导入:《我是哥哥姐姐》直接提问导入:《幼儿园的地图》2、引导学前儿童参与;3、引导学前儿童逐步思考;4、教师引导学前儿童总结五、活动延伸的设计活动延伸指在教育活动后,教师继续设计一些与此相关的辅助活动,使教育内容渗透到一日生活中,使学前儿童受教育的时间能够持续,使教育的目的能够更好地实现。活动延伸的形式可以是家园共育、领域渗透、环境创设、区角活动、游戏等。学习案例:我上幼儿园(小班)[活动目标]1、知道自己长大了,要上幼儿园。2、通过幼儿园的共同活动,体会幼儿园的生活是快乐的。3、愿意开开心心上幼儿园。[活动准备]1、各种插塑、小积木及插塑插出的小车、花朵等。2、在下午的组织活动中已学会歌曲《我上幼儿园》。[活动过程]1、创设好玩的环境,引导幼儿快乐活动。每组桌上放置一篮玩具,教师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玩具的名称。教师:瞧,许多好玩的玩具想和我们一起玩呢!(出示搭好的小车、花朵)这是老师和小插片玩的时候给小插片变了样。你们想和小插片玩吗?如果想,就站在桌子这边玩;如果想玩其他的玩具,请将手中的玩具收好后再到其他组去玩。幼儿自选玩具,教师与幼儿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教师协助幼儿插搭一些小玩具,引起幼儿活动兴趣,并询问幼儿:你高兴吗?你喜欢在幼儿园玩吗?玩得开心吗?2、谈谈说说,感受幼儿园的生活是快乐的。教师:你们刚才玩什么了?好玩吗?开心吗?教师小结:刚才你们玩得都很开心。小玩具说想天天和你们一起玩,你们愿意天天到幼儿园来和它们玩吗?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园还有什么好玩的?你愿意天天来幼儿园吗?3、教师和幼儿共同演唱歌曲《我上幼儿园》。[活动延伸]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一天都做了哪些事,最高兴的是什么,感受幼儿园生活的美好。[区角活动]布置“心情角”,放置玩具电话和脸谱面具,让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心情。如:幼儿可打玩具电话表达对父母的情感,也可戴上“高兴”“伤心”等脸谱面具自由表达心情。家园共育:家长每天接幼儿回家,应多询问幼儿在园生活,并鼓励幼儿喜欢幼儿园生活。六、组织活动时注意的问题(一)教师组织的所有活动应尽量有学前儿童的动手参与。(二)学前儿童参与时可能不如成人做的好,应给予理解。(三)老师的提问起着十分关键的导向作用。(四)避免使用成人化语言。第三节学前儿童自我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自我教育活动的内容领域(一)自我认识1、自我概念:身体、心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2、自我评价:(二)自我体验自尊、自信、成就感、责任感、自豪感、挫折感、内疚感等(三)自我控制: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主题:认识自己我和别人不一样男孩和女孩听听他是谁画自己我喜欢……我最喜欢的水果我的朋友一起玩我的朋友是谁我会……我是值日生我会表演大家爱我我爱大家谁在帮助我我给爷爷奶奶夹菜菜我帮爸妈拿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最喜欢的游戏我最喜欢的玩具二、自我教育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1、理想发展的幼儿在自我发展方面需要什么?@2、自尊与自恋(海报的启示@)自尊:是基于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价值的特征所产生的一种持久而有感情的感觉。自尊的形成过程:自我评价—努力—再评自恋:指漠视他人的感受,过度专注于自己和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理想发展幼儿的需要1、安全感:要让幼儿“感受到”被爱与被需要,即被关心和被在乎;2、适度的自我肯定:教师要尊重每个家庭衡量“是否被接受”的标准。3、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4、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5、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海报1:帮你自己一个忙今天去赞美别人卡通小白兔画阳光散发阳光时,很难不洒到自己海报2:为你自己鼓掌海报3:注意你自己的行为大家都在看着你!自尊的培养1、理想的自尊:是儿童的行为能在行为、能力与别人的反馈不断高低起伏的情况下,维持在理想的范围内。2、尊重儿童:询问儿童的意见与喜好、提供机会让儿童真正决定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及选择自己在意的东西时,就传达了对儿童的尊重。3、合适的挑战:自尊更容易从真正的挑战和努力中培养,较难从一些琐碎无聊、只做一次的活动中获得。4、恰当适量使用赞美,着眼于欣赏儿童。欣赏指的是针对儿童的兴趣与努力的内容所做的明白而直接的正向反馈。5、帮助儿童处理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6、要将孩子的注意力真正的投入到工作中,而非其他。第四节学前儿童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认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主要内容社会环境的认知:•对家庭的认知、•对幼儿园、托儿所的认知、•对家乡、国家与民族的认知、•对重大社会事件的认知。社会规范的认知主要有:•基本道德规范•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群体活动规范•人际交往规范二、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认知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一)体现学前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二)鼓励学前儿童与环境、材料产生积极互动(三)将游戏和体验作为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生成的途径三、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一)运用多种方式引出活动主题(二)引导幼儿充分观察认知对象(三)组织学前儿童自由表达、表现自己的认知体验(四)引导学前儿童正确认知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四、设计与实施教育活动要注意的问题1、有效地结合生活。如:各种节日和社会事件。2、注重形象化的过程设计。如:让幼儿认知10月1日是国庆节,对照“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与“10月1日是祖国妈妈的生日”。3、注重前期经验积累。如:想让幼儿认识什么是“规则”,首先应该让幼儿回忆饭前要洗手、排队要等候、用完物品要收拾等具体的行为规范后,再总结出“遵守规则”这个概念,使儿童的认知结构更系统和完整。而教师要开展“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等教育活动时,则必须让幼儿已经建立起“规则”的概念,使儿童能有效地提取已有的对“规则”的理解进行认知迁移。4、注重在活动或情景中理解。教师应该把要认知的知识放到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去,使知识产生实际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如认识“交通规则”最好的办法是带幼儿到真实的马路上去看一看交通信号灯、从人行横道线上过一下马路。如果没有条件,在幼儿园的走道上模拟马路场景,请警察叔叔来进行讲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活动案例:我的家人(中班)[活动目标]1、增进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亲爱之情。2、学习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家人并表达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情感。[活动准备]1、请家长为幼儿准备一张“全家福”照片。2、请幼儿平时在家注意观察,家里的人谁会什么,谁喜欢什么。[活动过程]教师自然地引出与家有关的话题。如问:“今天早上谁送你来幼儿园的?晚上谁来接你?”然后开始谈话,话题可以是:1、“我家都有谁?”请幼儿拿出“全家福”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人。2、“平时我们在家里干什么?”3、“家里谁最喜欢我,我最喜欢谁,为什么?”4、“家里人有什么爱好、特长?”(如果有的幼儿说不出来请他们回家后再仔细观察)5、教师引导幼儿小结:我们和家人在一起很快乐,我们应该爱我们的家人。[活动延伸]可以组织幼儿在自愿的前提下,制作“我的家人”画册,然后讲给大家听。[活动评析]活动所选择的话题是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每个问题都简单易懂,开放性强,问题的程度由易到难。幼儿容易回答,且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通过这个谈话活动,幼儿表达了对家人的认识,感受到与家人在一起的愉快情绪,逐步学会爱自己的家人。活动案例:参观食品店(中班)[活动目标]1、产生对参观食品店的兴趣,尊重营业员的工作,形成礼貌待人的品质。2、初步形成给食品分类的能力。3、了解
本文标题:第六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065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