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曲黎敏养生十二说(一)“素问”就是平素的问答。黄帝跟他的几个老师在一起探讨医学问题,逐步阐明了整个中医学基础理论。黄帝在《黄帝内经》中提的问题都很了不起,是我们现在不会提的问题,比如黄帝问“何为气?”就是什么叫气。岐伯说“此先帝秘之”,就是指这个理论先帝都再三隐瞒而不说,是个天大的秘密,但是既然黄帝问了,那我就说一说。岐伯说“五日谓之候”,就是五天叫一个“候”;“三候为一气”,就是十五天叫一个“气”。所以咱们农历的三百六十天分出了二十四节气,意思是每隔十五天,自然界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如果懂中医学节气演变的道理,顺应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生活,那人肯定就不会得病。所谓天真,就是指本性最天真。《黄帝内经》的第一篇提纲挈领,是全书一百六十二篇的灵魂所在。看开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这是一个从小到大的生命顺序问题。一个最“绝”的现象,就是婴儿出生后一定是两手握着的,这个动作非常了不起:两个手的拇指掐在各自对应的无名指根部,然后双手握拳。从手印上讲,无名指指根这个地方藏的是肝所主的“魂”,就是说神、魂、魄等在中医当中都是有物质基础的。人的魂跟肝气有关,握的动作就是在保守“魂”。婴儿的生命力旺盛,肝气足,所以握得就紧。人死了,叫“撒手人寰”,手一定是撒开的,把魂放出去。有个节目曾经演过,发现有些孩子是大力士,把手指往孩子的拳头里面一插,再往起一提,孩子能被带起来。其实哪个孩子都能做到,只不过父母一般不会这样去冒险。大家也要学会这个动作,非常有用,要想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乱”,就要像婴儿那样去握。比如老板要考核你,或者老婆要考验你,怎么办?把手握住了,心就不会太慌,魂魄镇定,什么关口都能挺过去。弱而能言,“言”是什么?“言”就是语言逻辑。婴儿出生后,就有天生带来的许多神奇之处,等头脑有思维逻辑了,就能开口说话了。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是言不由己,这就说明头脑中没有逻辑,逻辑思维能力很差,不信大家把自己一天说的话都记录下来,晚上慢慢回顾,一定能发现很多都是用于应酬的废话。小孩子说话虽然很少,但小孩子问的话都会问到点子上。小孩子刚会说话时,会问一些莫明其妙的话,比如“妈妈我从哪儿来啊?”这是多根本的一句话呀,整个西方文明20世纪都在问这句话:“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小孩能问,但我们大人绝不会没事问这个问题。小孩子还会问我爷爷的爷爷是谁啊,他会不断地追寻下去,非得追到根不可。这就叫“弱而能言”,虽然人小,但问的都是生命的真相。说句实在话,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向老人、经典学习,很多人放弃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法宝,就是向婴儿学习,这是老子给我们指的一条路,一定要向小孩子学习。(待续)曲黎敏养生十二说(二)“天师”的意思是法天之师,效法天地自然规矩的老师。这个天师的名字叫岐伯。“春秋”就是年代,一年又一年。为什么用春秋来代表年而不用冬夏?因为一年中,春秋时节阴阳是比较平均的,而冬夏偏寒偏热、偏阴偏阳,所以古人用春秋来代表年。下面通过皇帝与“天师”的对话,我们来讲讲春秋24节气的问题。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黄帝在此产生了疑问,上古的人和现在的人不同了,是时代和世界不同造成的吗?看来黄帝那个时代,也有咱们当今社会的问题。人为什么50多岁头发就掉得差不多了?身体衰弱得中风了?得糖尿病了?现在青壮年的猝死病例也很多,年纪轻轻的就死了。人将失之耶?“将”翻译成“还是”,意思是:还是人们自己丧失了养生护命的根本呢?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就是在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养生的大原则。“法于阴阳”就是“把握阴阳”,效法自然;“和于术数”就是要顺从阴阳转化的规律。比如,晚上是应该睡觉的时候,你就要睡觉,夜生活、熬夜的话就会损伤肝气和胆气,病就是这么造成的。术数的问题,中国古代文化里经常提到,比如《易经》、《河图》、《洛书》都是讲自然界的数理关系。那与人相关的数理关系是怎样的呢?比如人的脊柱,现代人很多都存在脊柱侧弯的问题,说是因为生活中不良姿势的长期影响,其实是不知养生,元气耗损了的表现。看看人与自然的对应,一年有24个节气,人的脊柱就有24节脊椎,这个天人相应非常有意思。2我们先讲讲24节气。古代道家有一幅名画,叫《修真图》,上面专门画了脊椎与24节气的对应。比如腰椎,五块腰椎在节气上就对应了从冬至到雨水5个节气。其实我们培养孩子时,就可以让孩子在每当24节气时间点的前后各半个小时或15分钟静坐,那对于身体的调养肯定非常有益。“节气”,就是气(自然之气、人体之气)在这个时候都会发生转变,在这个时候静坐,没有自己思虑、行为等的干扰,就能保证气机的正常转变。古代有一种叫“二十四节气导引”的修炼方法,就是每当24节气,身体就保持一个姿势或坐或躺,以此来保障体内气机的正常流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这样锻炼。曲黎敏养生十二说(三)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这点谁能做到?道理总是很简单,可真正能做到很难。我们现在食饮真的有节吗?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一些误区,比如都说多喝水好,多喝水真的好吗?多喝水会增加肾的负担,还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所以还是《中庸》说的那句话“一切都要有个度”。而所谓度,却是极难把握的。比如有一个演曹操的电影,讲曹操骑马狂奔而来,正好碰见蔡文姬。蔡文姬给曹操倒了杯水,可是在水杯里放了一片树叶。曹操觉得蔡文姬这个人很讲礼法规矩,所以他不好意思把树叶捡出来,怕伤了蔡文姬的面子,只好喝一下吹一下叶子。其实,这是蔡文姬心疼曹操才这样做的。因为他骑马狂奔而来,肯定又热又渴,如果狂饮就会伤了气机,于是就在水里放了片树叶,他自然就会喝一口吹一下,实际上是让他自己渐渐地放慢情绪。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学习,从内心深处培养自己的优雅和细致,这点很重要。“起居有常”也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从前苏东坡跟禅师学禅法,禅师跟他讲法后,苏东坡认为那些法道理简单得连“三岁小儿都知晓”,禅师听后立刻回应道:“八十老翁习不得!”接下来是不妄作劳。人经常会被欲望驱使,随意妄动,体内的脏腑却不会。脏腑永远不会越俎代庖,不该它管的事儿它绝对不管。比如大肠,它绝对不会发挥脾胃输布四方的功能。脏腑都是各守其位,我们人就做不到,就应了那句话:“人性所不及也”。人性就是好多管闲事,不属自己管的事喜欢指手画脚、不是自己胜任得了的职位却削尖了脑袋钻营……故能形与神俱,就是说脏腑实体的健康程度与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都是相符相称的。尽终其天年,就是说如果大家能健康地生活,那么内在的脏腑就能健康地维持功能状态,直至耗尽自身最后的潜能而归于寂灭。“天年”,就是人以自身的禀赋活到自己该活的那个岁数。按常理讲,人的寿命应该是120岁到150岁左右,每个人都应该充满信心地去生活。曲黎敏养生十二说(四)今时之人不然也,就是说很多人都不能认真保养生命了。以酒为浆,就是把酒当成汤水那样去喝。我发现现代城市里的人都特别喜欢吃火锅、麻辣烫,一到晚上,街边的麻辣烫摊点就人满为患。火锅和麻辣烫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又香又辣,为什么现在人们特爱吃这类东西?实际上是因为大家的脾胃都虚了,平常的东西吊不起胃口,只有这些香辣的东西才能刺激起食欲。这种现象也叫“以酒为浆”,就是自己的某种感觉已经麻木了(正常人、健康人各种感觉都应该是敏锐的),需要一些能够激发元气的东西产生快感,让自己舒服(甚则如吸毒)。以妄为常,“妄”就是胡来、任性。人们总是由着性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以为自己有点资本就能支配一切。醉以入房,“房”指性生活。人们经常都是陶醉于像性生活这类能使自己身心得到短暂愉悦的行为当中,尤其是性生活,如果过度,对人体的伤害很大。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指放纵自己的欲望,随其耗散自己原本就不多的精力。人们通常只会在失去了之后才后悔。心为外物所奴役,有时候是致命的。比如国宝的问题,假如谁家有国宝,那他家肯定总得谨小慎微,太累了。一生都不会安宁,几代人都不会安宁。再比如房地产,人家说了住在龙脉(好风水)上好,可是你有资格去住龙脉吗?你镇得住吗?3不知持满,就是不知道保持现有的状态才是更进一步的基础。都说“知足者常乐”,但人总是不容易知足。不时御神,就是不按时供养自己的精神,只会耗散而不知供养。人身难得,我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每个身体都是一个精品,应该好好保养才是。务快其心,就是一门心思地想办法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知节制。逆于生乐,“逆”是接受、迎接的意思。“逆于生乐”就是只能接受活着的快乐,根本没有勇气面对痛苦、疾病,还有死亡。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现在的人就是这样,起居没有节制。“节”就是气机的转变点。想想竹子,竹子上的那个节就是转变点、阶段的分割点。中国人讲“过节”,其实过节都是很慎重的,因为“节”也是人生的转变点。所以人们在过节时要放假休息,让这个“节”点能顺畅地通过。而我们现在越在过节时越暴饮暴食,所以才会出现所谓的“节日综合征”。而过去讲“过节”是“辞旧迎新”,意思就是过节后,生活要有所不同才好。以上讲了人为什么会得病,《黄帝内经》都告诉大家了,病是由各人习性造成的,而习性指的是人的欲望和喜好。曲黎敏养生十二说(五)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这是岐伯在打比方讲道理。中国的经典都是喜欢用各种比喻来讲道理,一般讲的还都是人身体内部的道理,因为中国传统最讲“人本主义”。这里我还想提醒大家改变一个观念,不要过分迷信所谓的经验,应该建立一个新的中医风貌:关键是要明理。因为中医不明理,就是经验之学;明理了,才是真正的科学。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想一想什么叫“贼”,贼的特征就是偷你东西,你还不知道。对应到身体里面,就是暗暗地消耗你的精气,你都毫不知情。“风”,佛家讲“风轮”,风就是气的运动,自然界的运动实际上就是风的运动。贼风就是会让人得病的邪气,大家要躲避它,要按照自然界气机变化的规律去躲避。什么规律呢?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四时之序。本身精就足,还能躲避邪气的侵扰而不耗散精气——保持健康就是这么简单。四时之序就是天道自然之序,人体内的气机变化遵循的是这个规律,我们做事也一定要按这个规律来才行。比如沉降是为了积蓄力量再次升发,所以应该沉静时就沉静下来,亥时的孕育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恬淡虚无”讲的是境界,真的要能把心空出来,什么事儿都不装。禅宗的祖师早就说了:“什么是禅?禅就是饿了去吃饭,困了就睡觉。”(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理论实际上是相通的,都是在讲如何修养身心。)意思是除了去做与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事外,别的事情都会耗散人体真元。恬淡虚无做到了,体内元气就能在没有人为欲念、妄想干扰的状态下,顺畅地进行生、长、化、收、藏的节律变化,这样元气越来越足,就不会得病。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内守”就是精力、心神要往回收,不能被外界事物的繁华迷惑,以至丧失了自我,被外物奴役。现在很多人就想着新时代的“五子登科”:票子、房子、车子、孩子、妻子样样不能缺,这叫恬淡虚无吗?叫精神内守吗?总这样的话,元气就总被调着,就像泡沫经济一样不断地拉动、拉动,最后就是一个虚症。如果只生发不收敛,怎么能没病呢?现代人都有病,只是病深病浅的问题曲黎敏养生十二说(六)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志”在中医里属于肾所藏的“神”(肾气活动的外在表现),所谓“五脏藏神”还包括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心藏神。现在讲“志”,就是志向。有人说自己有远大的志向,那这种志向是从哪儿发出来的?中医4理论就解释了:精足了人才能产生远大的志向!一个骨瘦如柴、饥肠辘辘的人,能有什么志向?恐怕就想要一块面包果腹而已(经脉不通,想消化吸收都难)。肾藏精,所以“志”是从肾发出来的,是肾气足的表现。中医里讲的似乎很玄的东西都是有物质基础的,因为中医是踏踏实实研究人的学问。说魂说魄的,不是在搞封建迷信,什么叫迷信?迷信就是什么道理自己说不清,但是却按照自己那局限的理解盲目地相信!学中医一定要学得究竟才行,要不然就是庸医
本文标题:曲黎敏养生十二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09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