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桃花源记(陶渊明)中考复习(语文)
第9篇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条件关系的关联词)④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⑤后遂无问津.者(古义:渡口今义:口液)3.一词多义①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不久②舍便舍船动词,丢,舍弃屋舍俨然名词,房屋③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词,做的标记④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⑤遂遂迷,不复得路竟然,终于遂与外人间隔于是4.词类活用①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②复前行,欲穷.其林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穷:形容词做动词,走完③林尽.水源形容词做动词,完,消失5.其他实词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③悉.如外人都④咸.来问讯都⑤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⑥并.怡然自乐都⑦阡陌..交通田间小路⑧具.答之详尽,详细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说出⑩皆叹惋.惋惜⑪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先前⑫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⑬欣然规.往计划6.虚词意义及用法①其欲穷其林代词,这其中往来种作代词,那,指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自己得其船代词,他的②之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复指“良田美池桑竹”具答之代词,指桃花源中的人问的问题二、重点句子翻译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其中没有别的树,芬芳的青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到处都是。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三、问题探究1.理解默写①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④文中反映桃花源人民和平安乐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⑤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⑥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理解运用。①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②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作者虚构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和平宁静的社会,是为了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③怎样评价作者虚构的社会?它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个社会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④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文章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A.增添桃花源的神秘色彩;B.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⑤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A.问渔人从哪里来;B.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C.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D.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四、文章中心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从而寄托了作者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社会理想,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宛平何华峰,官宝庆同知时,山行疲困,望水际一草庵,投之暂憩。榜曰“孤松庵”,门联曰:“百鸟多情留我住,青山无语看人忙。”有老僧应门,延入具茗,颇香洁;而落落无宾主意。室之楹,亦甚朴雅。中悬画佛一轴,有八分书题曰:“半夜钟磬寂,满庭风露清。琉璃青黯黯,静对古先生。”不署姓名,印章亦模糊不辨。旁一联曰:“花幽防引蝶,云懒怯随风。”亦不题款。指问:“此师自题耶?”漠然不应,以手指耳而已。归途再过其地,则波光岚影,四顾萧然,不见问庵所在。从人记遗烟筒一枝,寻之,尚在老柏下。竟不知是佛祖是鬼魅也。华峰画有《佛光示现卷》,并自记始末甚悉。华峰殁后,想已云烟过眼矣。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投之暂憩.()(2)延.入具茗()(3)此师自题.耶()(4)从人记遗.烟筒一枝()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而.落落无宾主意笑而.止之曰B.室之.楹,亦甚朴雅先主器之.C.以.手指耳而已醒能述以.文者D.归途再过其.地行拂乱其.所为歇息,休息邀请题写丢失C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四顾萧然,不见问庵所在。四处寂静无声,连茅庵的影子也没再见到。(2)华峰画有《佛光示现卷》,并自记始末甚悉。华峰画有《佛光示现卷》,并且自己把事情的经过记载得很详细。4.你觉得孤松庵是否真实存在?试阐述理由。我觉得孤松庵不存在。文中写到了庵中门联和房舍的朴雅,这些都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的环境,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和美好愿望。【参考译文】宛平县人何华峰,官居宝庆同知时,一天在山道间行走,疲惫困乏,望见溪边有一间草庵,便到那里暂且歇息一下。只见门上匾额题为“孤松庵”,门联写道:“百鸟多情留我住,青山无语看人忙。”有位老僧迎出门来,请他入庵落座,并备茶水,茶香清冽;主人冷落,而且毫无待客之意。庭堂的楹联,也朴素典雅。墙中间悬挂一轴佛像,用隶书题道:“半夜钟磬寂,满庭风露清。琉璃青黯黯,静对古先生。”未署姓名,印章也模糊不清。旁边一副对联题道:“花幽防引蝶,云懒怯随风。”也未题款。何华峰指着画联问老僧:“这是师父自己题写的吗?”老僧漠然不语,只用手指指耳朵。(何华峰)归途时再经过这个地方,却只见波光涟滟,四处寂静无声,连茅庵的影子也没再见到。仆人忽然想起曾在此丢失一枝烟管,找了找,发现仍在古柏下。何华峰竟不知是佛祖,还是鬼魅。华峰画有《佛光示现卷》,并且自己把事情的经过记载得很详细。他死后,想来那画与题记也如烟云般消亡了吧。
本文标题:桃花源记(陶渊明)中考复习(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106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