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
1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采用意译主要是一些典故、特殊说法、习惯用法、修辞手法(如互文)例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直译:视察事情三年之后,就给朝廷写信乞求赐还自己的身体意译: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三、文言文翻译的考点《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四、文言文翻译的步骤(1)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2)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3)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4)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不写繁体字、简化字、错别字五、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1、留(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某些典章制度名称等。例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做太守。例2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越王勾践驻守在会稽山上。例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例4: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译文: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阴历三月(晚春)的开初,(我们)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聚会。2、换(替换法)文言文翻译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又有许多古今说法不同的词,还有一些通假字、偏义复词、活用的词等,将这些词语变换成现代汉语的习惯用法,译文就可以了。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例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例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文: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坏处例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啊。3、删(删减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例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例8: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译文: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4、补(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①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例9: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例10: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③补充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例1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一个人欣赏音乐)不如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5、调(调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例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但是能够)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2例14:求人可使报秦者。译文: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6.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译。“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典故、特殊说法、习惯用法、修辞手法.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①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②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从高考的特点来看,命题者一般来说总是立足于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文言翻译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补充知识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例: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②梁,吾仇也。(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莲,花之君子者也。用“者”或“也”表示判断的,翻译时去掉“者”、“也”,在主宾之间加判断词“是”。2、用副词“乃”、“则”、“皆”、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例: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副词“乃”、“则”表判断的要把这些词替换成“是”;用“皆”、辅助表判断的要添加判断词“是”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的判断句,翻译时要把“为”替换为是;如是用“是”表判断的则保留。4、用“非”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吾本非文人画士……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用“不是”。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示判断或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①刘备,天下枭雄。②秦,虎狼之国。③此人力士。二、被动句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而君幸于赵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文言文中较少见)。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5、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被动词)。兵(被)挫地(被)削,亡其六郡……戍卒叫,函谷(被)举三、宾语前置句1动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否定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在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君何以知燕王?(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前,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四.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五、定语后置(一)、“中心词+定语+者”。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3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3、人马烧溺死者甚众。(二)、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三)、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使定语位置更加突出,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其君。《岳阳楼记》六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一)、介词结构“于……”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后。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二)、介词结构“以……”,常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具告以事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二.表示反问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三、表示感叹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
本文标题: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17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