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1/20高級中學地理課程標準第一目標壹、了解重要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知識,以增進認知地理現象和適應地理環境的能力。一、了解重要的空間概念及人類各種生活方式。二、了解重要的生態概念及人類適應生態環境的方法。三、了解重要的區域概念及各區域的特色。貳、了解我國各區域的特性,加強對國土的認知,以培養國家觀念和愛國情操。一、了解我國各區域的空間特性,以培養國家觀念。二、了解我國各區域的人地關係,以增進愛國情操。三、認知我國各區域重要地理問題及其調適方法。參、了解重要的地理學方法,培養觀察、描寫的技能,增進思考、創造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培育科學素養和學習興趣。一、了解區域劃分的方法。二、了解地理實察的方法。三、了解資料蒐集、整理及分析方法。第二時間分配第一學年每週上課三節,其中第一學期講授地理學通論(地理一),第二學期講授本國地理(地理二)。第三教材綱要本教材必須根據上述教學目標與教材綱要中之「單元名稱」欄撰寫;「主題」欄宜作主要參考;其餘各欄請斟酌參考。地理(一)單元次單元名稱主題主題概念主要技能參考節數一地理學的性質1.地理學的性質地理學傳統、地理學使命、地理學內涵、地理學架構一二地理網線和地圖1.地理網線和定時定位2.地圖概說經緯線、時區、方位、方向測定、地圖類型、比例尺、圖例、等高線方向的測量;等高線圖的判讀;不同時區的時間換算;比例尺的換算二三地形1.地形概說2.風化和崩壞地形3.河流地形4.海岸地形地形分類、地形要素、風化地形、崩壞地形、河流作用、侵蝕輪迴、河蝕地形、河積地形、曲流地形、地形野外考察六2/205.石灰岩地形和火山地形6.冰河地形和風成地形搶水地形、海水作用、海蝕地形、海積地形、海岸類型、溶蝕作用、石灰岩地形、火山作用、火山地形、冰河作用、冰河地形風力作用、風成地形四氣候1.氣候概說(一)2.氣候概說(二)3.熱帶濕潤氣候和溫帶濕潤氣候4.季風氣候和乾燥氣候5.寒帶氣候和高地氣候氣候要素、氣候分類、氣溫、氣壓、氣旋、風系、降水、氣候變遷(簡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莽原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地中海型氣候、季風氣候、乾燥氣候、寒帶氣候、高地氣候氣候圖的繪製五五水文1.水文概說2.地面水3.地下水4.海洋水循環、水平衡、水資源、水污染、河流(分類、特性)、湖泊、冰河、地下水(分帶、特性)、海洋(分類、特性)水平衡的計算四六土壤1.土壤化育和土壤組成2.土壤分布和土壤維護成土要素、成土作用、土壤組成、土壤剖面、土壤分類、土壤分布、土壤侵蝕、水土保持土壤標本的觀察二七生物1.動植物分布的環境因素2.動植物的分布和利用環境因素、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環境衝擊、生態失衡、動植物的分布、動植物的利用、生態保育生態失衡個案調查二八人口1.人口成長和人口密度2.人口組成和人口移動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減、社會增減、人口密度、人口組成、人口金字塔、人口移動、推拉理論人口組成分析二九產業活動1.農牧業與地理環境2.農牧業類型3.林業和漁業4.礦業和能源5.工業6.貿易和服務業農牧業的空間差異、農業區位理論、農牧業類型、主要農作物、農業問題、林業、森林經營、漁業、漁場分布、礦業、能源問題、工業化、工業區位、世界主要工業區、跨國企業、服務業、商業、市場、生活圈、國際貿易從統計年鑑分析臺灣產業的消長;經濟活動野外考察六3/20十交通和觀光1.交通運輸2.觀光遊憩空間交互作用、空間擴散、交通、運輸、腹地、節點、交通網、通訊、訊息流、景觀資源、觀光設施、觀光遊憩、休閒活動觀光區的遊憩活動分析二十一聚落1.聚落的形態發展2.都市化和城鄉關係3.都市階層4.大都市的結構和機能聚落區位、聚落形態、都市化、城鄉關係、地方生活圈、都市問題、中地理論、都市階層、都市內部結構、都市機能、都市計畫、中心商業區、都市捷運系統城鄉差異的比較;都市機能的判別四十二政治地理1.國家和國防2.國際形勢國家、行政區、選舉區、首都、國界、國防、地緣政治、國際關係、國際政治集團、國際經濟組織、世界經濟分工、國際交流、國際合作分析各政治集團的消長二地理(二)單元次單元名稱主題主題概念主要技能參考節數一本國地理的基本認識1.地理區的意義、劃分和區域地理研究的主題本國地理的主題、任務和方法、地理區的劃分一二臺灣地區1.自然環境概述2.自然環境變遷3.政經與社會環境4.城鄉環境5.區域特性:北部6.區域特性:中部7.區域特性:南部8.區域特性:東部位置優越、自然資源多樣性、自然災害頻仍、環境品質下降、都市化、經濟奇蹟、社會多元性、精緻農業、養殖業、遠洋漁業、加工出口區、工業升級、出口導向、國際分工、跨國企業、海外投資、區域均衡、區域計畫地理實察;討論臺灣近年來的環境變遷和經濟變貌八三華南地區1.華南概述與珠江流域2.山多田少的華南丘陵和雲貴高原3.熱帶作物的生產潛力丘陵地、沖積平原、三角洲、谷灣海岸、僑鄉、副熱帶季風氣候、熱帶作物、喀斯特地形、桑基魚分析比較臺灣與海南島的地理特徵六4/204.石灰岩地形景觀5.沈水海岸與海外拓展6.新興的經濟特區與輕工業塘、沉水海岸、天然港、人口移動、海外拓展、新興工業、石油工業、鄉鎮企業、經濟特區、外向型經濟四華中地區1.華中概述與長江流域2.稻作農業與魚米之鄉3.富庶的四川盆地4.三峽與湖盆的開發5.發達的交通網和都市體系6.興盛的綜合性工業自然條件、自然限制、水系網、水利、魚米之鄉、水鄉澤國、防洪除澇、淮河治理工程、三峽水壩工程、綜合性農業、觀光資源豐富、大漁場、金屬礦產、綜合性工業、交通運輸網、都市類型、大都會辯論長江三峽水壩工程應否興建六五華北地區1.華北概述與黃河流域2.旱作農業與黃土景觀3.頻仍的自然災害4.礦工業的分布5.便利的陸上交通氣候分界線、沖積平原、文化搖籃、歷史重心、暖溫帶季風氣候、洪澇災害、旱作、新興油田、重工業、名勝古蹟、古都、鐵路網、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探究黃河流域歷史上的水旱災害及其對策五六東北地區1.東北概述2.松遼大平原的開發3.冷濕的環境與富饒的資源4.密集的鐵路網5.基礎鞏固的重工業開發歷史、邊界紛爭、冷溫帶季風氣候、凍土、沼澤、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觀光資源、鐵路網、重工業重心分析鐵路網的網系特性五七塞北與西部地區1.塞北與西部概述2.高寒景觀與荒漠景觀3.邊疆與民族問題4.待開發的自然資源5.發展中的交通與都市高寒景觀、荒漠景觀、山岳效應、宗教影響、生活方式、族群衝突、少數民族、文化差異、邊陲位置、遊牧、水利開發、綠洲農業、絲路、防風固沙、新興工礦業分析氣候資料、繪製氣候圖分組蒐集邊疆地方不同民族的風士民情五八我國近代的地理變遷1.我國近代的地理變遷自然變遷、環境衝擊、經濟發展、社會變遷、政治變化、行政區更改、文化變貌調查環境失衡的狀況一九我國當前的世界地位1.我國當前的世界地位重心轉移、海洋取向、工業化、現代化、都市化、世界體系、分工模式蒐集海外投資發展資料一5/20第四實施方法之要領壹、教材編選之要領一、本教科用書共分「教科書」和「教師手冊」兩部分,並可參考主要技能編選成「學生手冊」,其編寫得由國立編譯館請專家學者組成編選委員會負責。二、每一主題授課時數以一節課為原則,故編寫時應考慮教材內容份量,適當取捨,以免講授不完。三、本教材無論通論或區域部分,均宜儘量以本土實例加以闡述。四、地理(一)的自然地理部分,注意環境與人類關係的生態系統分析說明,並儘量不與地球科學內容重覆。五、本教材內容所使用的專有名詞應以教育部所公布者為準,並儘可能與相關學科一致,較不常見者請附外文原名。六、內容取材應力求條理分明,文字敘述宜淺顯扼要,資料、圖表應求確實新穎。七、各單元間應力求均衡和前後連貫,並注意其難易度及教學節數分配。八、各單元宜在課文後附有自我評量用之作業若干,其設計應以培養學生的思考、推理及綜合能力為原則。九、本國地名除按政府規定外,應力求與現況相符;外國地名則以教育部頒訂的統一譯名為準,無統一譯名者,另按外交部使用的譯名或一般認定最通行者為準。貳、教學方法一、配合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採用最適當的教學方法,如思考、實驗、地理實察、問題討論、發現、練習、發表、講演、電化教學等方法。二、每一單元教學前,應編製教學計畫,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按照教學活動的設計實施教學。三、教具利用以地圖、地球儀、統計圖表等為主,以圖片、標本、實物、模型、幻燈、電影、及儀器等為輔,使學生理解教材、發生興趣,而啟發其自動研習的精神。四、相機提出學校所在地區的鄉土地理,在教室中共同討論,使學生獲得有關地理的正確觀念。五、指導學生繪製圖表、整理筆記、作研討報告及閱讀參考書籍等,以充實學生地理知識和熟練技能。六、利用地理實察、旅行及參觀實習等提供實地觀察的機會,增加學生對地理的了解。七、利用專題演講及時事報導,增進學生對我國地理上所具有的各項特點及我國與世界各國關係的認知,激發學生愛國情操,並培養其正確的世界觀。八、講授地理時,所選用的補充教材內容,儘量以中華民國及鄉土實例為主,並相機發揚區域均衡發展的理念。九、地理科教學應與有關學科保持聯繫,互相印證,以求貫通,並注重地理現象及其成過程。十、關於我國的疆域及臺灣地區的具體成就和面臨問題等,應特別予以分析說明。參、教具及有關教學設備一、地圖(如世界地圖、本國地圖、臺灣地區地圖及鄉土地圖等)二、掛圖(如世界掛圖、本國掛圖、臺灣地區掛圖等)三、模型(如地球儀、地形模型等)四、標本(如岩石、礦產、土壤、農作物標本等)五、儀器(如溫度計、氣壓計、羅盤傾斜儀、測距儀、流速計等)六、地理視聽教室及相關器材(如投影機、幻燈機、錄放影機、錄音機、電視機、音響、銀幕、攝6/20影機、個人電腦、繪圖桌、錄影帶等)肆、教學過程教學前應以單元教材內容為基礎,根據教育目標,考慮學生心智發展階段、學生特性及教學資源的種類和性質,並蒐集與社會環境有關的資料,再設定單元教學目標編寫教學計畫,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活動,然後進行教學評量,以作為另一單元教學活動的參考。伍、各科教材或單元間之聯繫與配合一、地理科教學應與其他相關學科密切聯繫,以擴展學生的學習經驗和思考方式。二、利用各種傳播媒體所報導的時事及其他課外活動學習心得,指導學生利用有關知識,以地理觀點去思考和類化,並藉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意願。陸、教學評量一、教學評量的方式宜多樣化,包括討論或口頭問答、習題練習、讀圖與繪圖、蒐集資料、撰寫報告、平時測驗及定期考試等。二、無論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均可進行適切的評量,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針對教學作出調整。三、對於具有特殊潛能或障礙的學生,予以個別輔導或實施補救教學。7/20高級中學世界文化(地理篇)課程標準第一目標壹、了解世界各區域的地理環境,以培養尊重自己民族及其他民族文化的態度。一、了解世界各區域的地理環境。二、了解世界各區域的文化特性。三、了解世界各區域所面臨的重要地理問題。四、認識我國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地位。貳、了解重要的地理概念和地理方法,以增進認知地理現象,適應地理環境及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一、了解重要的生態概念及適應地理環境的方法。二、了解重要的空間概念及人類各種生活方式。三、了解重要的區域概念及各區域的特色。四、了解地圖利用、地理實察、資料蒐集和資料分析的方法。第二時間分配第二學年每週上課二節。第三教材綱要本教材必須根據上述教學目標與教材要綱「單元名稱」欄的規定編寫,「主題」欄宜作主要參考,「主要概念」欄宜作斟酌參考。教材內容宜與國中地理教科書互相銜接和連繫,尤應避免重覆,並要配合高中學生程度及需要。單元次單元名稱主題主題概念主要技能參考節數一世界地圖1.古地圖的欣賞2.地圖的讀法古地圖、地圖讀法、世界分國地圖培養讀圖能力;辨識世界各國所在位置一二世界人口1.人口分布2.人種與民族3.人口問題人口分布、同種人口、異種人口、人種、民族、人口爆炸畫出人口分布圓餅圖二三文化與環境1.主要文化類型及其分布2.文化與環境3.語言與宗教文化、文化景觀、赫胥黎模式、文化多元論、文化區、語言、宗教、生活方式解釋文化區圖二四世界區域畫分1.區域的分類2.區域的畫分區域、均質區域、機能區域討論空
本文标题: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17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