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考题对应的课程--必修1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2.(2012四川)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10.(2012山东)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3.(2012安徽高考)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13.(2012北京高考)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5.(2012海南高考)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霸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24.(2012全国1)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9.(2011山东)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制度是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之地域于一个中国之统治”这个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10.(2009山东)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8.(2008山东)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13.(2008全国1)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12-CCDCC24-CCCBC21.(13分)(2012江苏)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冶……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21.答案要点:(13分)(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32.(32分)(2008全国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1)在唐代明经、进士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37.【解析】本题以唐朝科举制和英国的文官制度为主要内容,考查考生对材料进行归纳和概括,并运用材料信息和有关知识分析和说明问题,特别是对历史问题的比较能力。第(1)问考查进士科选拔人才最多的原因,其实就是回答两个科目的特点,强调进士科的优势,根据材料归纳即可。第(2)问考查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仍然是答各自特点,科举制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英国要注意看清要求是中世纪,根据材料二第一句话归纳,不能答超。第(3)问考查工业革命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难度稍高,可以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寻找思路,也可以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寻找思路。第(4)问考查对科举制和文官考试制度的评价,从其对社会进步推动方面考查其相同点。可以从这种考试制度的特点如选拔范围、公平公正、提高官员素质管理水平等角度分析。【答案】(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分)。(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5分);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5分)。(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6分)。(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10分)。
本文标题:高考题对应的课程--必修1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24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