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几点问题的思考
编号2009-3108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几点问题的思考AfewThinkingsofProblemsintheReformamongtheHighVocationalEducationandTeaching李波1,刘琴玲2(1.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酒泉735000;2.酒泉西大街小学,甘肃酒泉735000)摘要:高职教育教学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诸如:轻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轻视理论教学;工学结合形式化;课程建设体系不完善;课程建设急于求成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出相应对策,旨在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教学健康发展。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职业道德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近年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突起,成为高等教育阵营里又一支重要的主力军。高等职业教育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的教育现象,它的产生和一系列的改革意味着一种颠覆、超越、重组,意味着教育领域的又一次变革和调整。从高职院校建设到示范性建设,从发展规模到人才培养质量,从人才培养理念到特色办学,从教学质量到教学改革,从工学结合到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重构到教学模式,从课程建设到精品课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盛况空前,取得可喜的成就。尤其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在全国各高职院校一浪高过一浪,可谓如火如荼,热火朝天。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难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在探索的道路上,也难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1高职教育与其他层次教育的简要比较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简要分析见下表1-1。通过表1-1比较分析,旨在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培养方向,更好地进行高职院校的建设。高职教育与其他层次教育的简要比较表1-1类别培养目标学术性程度职业性程度立足点人才培养模式100%本科科学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突出理论及研究≥60%辅以职业技能≤40%研究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产学研”合作专科基层应用型理论知识够用≥50%突出职业技能≤50%基础性研究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产学研”合作高职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理论知识够用≤50%突出职业技能≥50%职业能力的培养工学结合中职一线的中级技术人才一般的理论知识≤40%操作技能≥60%操作技术的培养工学结合技校一线的普通技术人才常见的理论知识≤30%操作技能≥70%操作技术的培养工学结合说明:1.该表中“学术性程度+职业性程度=100%”是相对量①,比如本科层次的“学术性数量+职业性数量”绝对量远大于中职“学术性数量+职业性数量”绝对量;而且,“学术性难度+职业性难度”远大于中职“学术性难度+职业性难度”。2.在立足点一栏中,高层次教育的技术难度和科技含量大,但低层次教育的技术熟练程度高。3.人才培养模式一栏中,层次低的教育研发能力相对较弱。2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几点问题的思考2.1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轻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的各类教育中,德育的培养一直居于首位,可见德之重要。培养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培养目标,各高职院校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加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在某种程度上轻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2.1.1职业道德素质调查从2006年开始,我们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和用人企业进行调查。在我们连续4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对用人企业进行调查中,经过统计分析,学生的职业道德成为现在教育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如表2-1所示。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因素调查统计分析表表2-1调查因素2006年重要度排序2007年重要度排序2008年重要度排序2009年重要度排序平均重要度排序层次划分吃苦耐劳32331吃苦耐劳第一层次纪律观念48542责任心敬业精神53753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企业的忠诚度67114专业实践技能专业实践技能14665岗位适应能力第二层次公关能力14146敬业精神责任心71227纪律观念协同合作能力11612118执行能力执行能力89899灵活应变能力第三层次沟通能力101110810协同合作能力受挫能力1313131311沟通能力灵活应变能力91091012团队意识团队意识1212111213受挫能力岗位适应能力254714公关能力从2006年到2009年的调查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由对专业的要求转向对职业道德的高要求。记得我们在和企业接触的过程中,一位企业家说的话“学生的专业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两到三年的时间培养,而职业道德是多年形成的,我们无法改变。”对我们启发很大。在统计表中进一步对平均重要度排序进行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中职业道德因素占75%,第二层次中职业道德因素占50%。结论:学校必须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常抓不懈。2.1.2主要存在的问题(1)职业道德课程开设单一,相应课程开发不能紧随社会发展;(2)职业道德课程的师资培训投入少,教师素质跟不上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需要;(3)各种专业的课程开发中,教学领域和相应的教学情境中涉及到的职业道德教育少;(4)学生到一线的时间多,职业道德教育形式单一,职业道德教育无法实施。2.1.3对策(1)对所有任课教师结合企业进行针对性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尤其对职业道德课程专任教师进行培训,并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穿插或渗透到情境教学之中;(2)进行企业调研,对职业道德课程进行开发,形成适应社会、企业,切实可行,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3)对于下企业学生,校内指导教师担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同用人单位合作,选择有一定职业教育能力水平的企业人员进行现场教育,或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讲座等;班主任或辅导员或学生管理干事定期不定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2.2高职教学改革不到位或错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高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在高职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一些教改不到位或错位、不切合实际、生搬硬套等问题,从而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影响高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待于进一步改善。2.2.1过分强调实践教学,轻视理论教学我们走访和检查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反映,通过实践,确实学到了专业技术,提高了社会能力,但总觉得理论知识掌握得太少,许多技术学会了,但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很是困惑。诚然,高职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无可厚非,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轰轰烈烈开发的今天,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已成为高职教育的趋势。但是在个别情况下,存在偏颇的现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职人”的注意。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如果高职教育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技能,缺少足够的理论知识支持,那么我们的高职教学就不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定位,也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和成长。如表1-1所示,培养的人才知识信息储备不足,思维开发不到位,发展后劲不足,只能界定为中级技能人才。理论知识的积淀需要许多知识的积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职教育中理论知识的教学,第一,在于能使学生指导技能的提高或深化技能或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第二,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储备信息资源,为今后的职业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为今后事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职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理论够用,突出学生技能水平,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科学、理论够用的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教师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计划和高质量的教学方案并认真实施,教学管理人员需要经常性检查理论部分教学任务完成情况。2.2.2工学结合表面化、形式化国家高教部早在2006年就明确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和建设,引导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的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把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不断寻求改革,许多高职院校根据自己办学特色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和总结出了适合本校、当地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许多成功的教学领域。许多好的经验、先进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借鉴。但是在高职教学改革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问题。2.2.2.1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缺乏科学严谨,不切合实际高职院校的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在这个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各高职院校和一些专家总结过去教学经验,结合行业特点,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料,通过高度概括形成了相应专业的教学培养模式。例如,“工学结合,两轮轮训”等培养模式。这些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借鉴,使我们避免走太多的弯路,找出捷径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改革中,某些专业的教学改革,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不能结合区域特点,不能结合学校具体情况,不能结合行业特点,生搬硬套或略加改动地将别的人才培养模式移植过来,基本上属于急于求成或完成“任务”而已。而有些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没有通过市场调研,没有对本专业进行深入地研究,也没有通过本专业专家和行业专家进行论证,制定了不合理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抱着“探索”想法并付诸实施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关系到这一专业发展方向,关乎到三年乃至许多年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关系到一批或几批学生职业能力的质量培养。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一定要科学严谨,深入研究,切合实际。(1)准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培养目标;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工学结合”和本专业特点;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前瞻性;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专业和行业的实际;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按照一定程序制定。(2)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程序①成立课题组,成员主要包括专业专家、行业专家;②进行本专业的行业调查与研究;③总结本专业办学经验,并进行提炼;④将行业和本专业有机结合,经课题组讨论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方案;⑤邀请行业技术骨干和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方案;⑥通过精炼,高度概括出最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2.2.2课程建设体系不完善,无实质性突破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这就要求专业教学实施中开设什么课程、各课程学时多少、开设课程的先后次序、开设课程的内容等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必须科学、合理。在高职教学改革中,重构课程体系是一项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改革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许多高职学校基于此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但在重构的过程中可能急于出成果或者是时间紧张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1)学科体系课程和职业体系课程理解不透,划分不清如下表2-2所示,是学科体系课程和职业体系课程对比表。由于对学科体系课程和职业体系课程理解不透,划分不清,导致建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无法摆脱学科体系,没有跳出学科体系,只是将课程名称加以改动,实际上还是学科体系的缩影。学科体系课程和职业体系课程对比表表2-2课程体系类型课程开发依据课程目的构成要素课程开设学科体系(学科知识系统)基于学科研究知识储备学科研究知识应用知识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的历史发展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职业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基于工作过程知识应用技术应用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职业通用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2)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程序不严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科学严谨的过程③。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科学严谨的过程。需要准确理解“工作过程”内涵;需要通过人才市场调研;需要通过本行业专家、骨干、基层人员几个层次的“工作过程”调研;需要进行职业分析,根据行业实际情况确定本行业的所有岗位,划分出岗位群,对每个岗位工作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最后通过理论和技术专家的论证、提炼、归纳出“学习领域”——课程。由于时间或经费或人力不足
本文标题: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几点问题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2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