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杨生栋(陕西省彬县中学;713500)摘要:本文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作了分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认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习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是与传统文化对话和构建的活动,是陶冶人性、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文化过程。同时,对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笔者的看法。第一章绪论分析了研究的意义、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对研究的内容和思路作了说明。第二章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首先,本文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概念作了梳理和界定,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而传统文化是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而且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统文化长期处在封建体制之下,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因此要对其“去粗取精”,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接下来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作了分析和调查,指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令人担忧,并对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进行了思考:一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途径被阻断;二是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不清,缺乏民族文化意识;三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误导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四是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第三章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和思考。文章首先从传统文化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传统文化是建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点这一命题。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出发,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对其进行分析和论述。接着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思考的基点,通过对历年大纲和课程标准中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的梳理、分析,以及对历年教材中传统文化素材,尤其是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古诗文所占比重的分析,文章从课程标准提升了传统文化经典的地位和功能,教材文本增加传统文化素材比重两方面来阐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对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分析,和对传统文化二重性的思考,本文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活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突破两方面来说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超越。最后,提出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中尚待解决和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一是传统文化如何以隐蔽的方式影响阅读教学;二是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与传统文化熏陶的关系,二者的契合点是什么;三是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与阅读教学的关系。第四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传统文化意识;二是吟咏诵读,参悟体认;三是立足文本,拓展延伸;四是构建阅读专题,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关系,策略第1章绪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如何面对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为向学生传递知识和进行文化教育的语文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时下,我们高中生的文化素质令人担忧,他们缺少应有的语文素养、人生的价值追求和信仰,在他们的口中、日记和作文中充斥着大量的诸如“MM”、“GG”、“SB”“BT”等不伦不类的词语,这与民族的传统语言格格不入。如果仅仅以为这不过是语言发展的规律而不以为然,如果我们学校还一味地盯着升学率和“考试文化”,无视学校的教化和“立人”功能,不把民族优秀文化之花植入每个学生的心灵,那么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远离或抛弃民族文化,盲目认同外来文化,就极可能成为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如此,我们的母语教育就会缺失,甚至迷失方向,从一个失望走向另一个失望,未来的华夏民族就会丧失精神家园。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民族是没有资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诚然,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远非语文教育所能承担,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有这样的一份追求和责任,不要仅仅因为语文没有承担的必要而放弃对这种声音的呐喊和追求,当母语这最古老的文字也成为尘封的记忆的时候,我们将再也看不到汉语言应有的灵性、人文的气息和生命的奔腾与呐喊。如果我们的母体文化都已经不能构筑学生的精神底蕴和陶冶学生心灵的时候,我们还能依靠什么在世界上拥有一席之地呢?我们还能拿什么去捍卫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文化血脉?因此,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对处于即将成人阶段的高中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很有必要的。1.1研究的意义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何意义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和认识。一是从文化与个体发展来看:文化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性犹如水对鱼的关系。文化既为个体发展提供了背景与可能,同时也是对个体发展的限制。如果一个人要想摆脱某种文化对自己的限制,他就必须深入了解某种文化。可以说,只有站在某种文化的顶点,个体才有可能摆脱该文化对自己的局限。这意味着要想从某种文化中摆脱出来,个体首先必须充分吸收该文化。当我们对一种文化不了解时,我们注定会成为它的‘囚徒’。自由来自真正的掌握。二是从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来看:文化的发展依赖于语言文字符号系统,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就是要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向学生传递民族优秀的文化,给学生提供文化的营养,使学生在文化的熏染、陶冶中感受和体会文化,在对文本的理解、接受和创新活动中发展自身。三是从语文教育的现状来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这一界定中我们可以窥见新课程改革对文化的重视,突出了语文教育的文化功能。然而,当今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现状令人担忧,他们对传统文化了解越来越少,这与我们当前语文教育中的重技轻能、重智轻德不无关系,因此急需补点儿文化底蕴的“钙”。1.2文献综述综观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论著和文章主要有:《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曹明海、张秀清编著,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书中,作者认为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用文化学的理论来探讨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的本质、特性和规律,即从宏观上阐释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的功能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语文教育的文化过程及其对人格发展、生命成长的关怀等方面的内容,打破长期以来拘囿于语言本位、视语文教育为语言训练的局限,建立以人的发展和完善性建构为主体的语文教育理论新架构;二是通过教学实验验证并发展“语文教育是文化过程”的理论假设和基本命题,构建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的操作模型,丰富语文教育的文化内涵,弘扬语文教育的文化精神,突破语文教育“技能训练理论”的狭窄视阈,焕发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使语文教育过程成为陶冶人性、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文化过程。全书分上下篇,上篇是语文教育文化过程阐释;下篇是语文教育文化过程新视界。作者将语文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过程进行研究,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为语文教育教学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平台,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郭瑞林编著,湖南师范大学1996年6月出版。在本书中,作者首先就中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在中学语文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几乎没涉及这一问题。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既是一个语文工作者,又是一个文化传播者。接着作者对中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类论述,对中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的大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挖掘,并归纳分类,形成了系统模块。本书较全面、较具体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对当前的语文教育很有启发,值得借鉴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刘新科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在序言部分,作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震惊世界的灿烂文化,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教育理念等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它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为我们开创有中国特色教育大业提供历史借镜和现实的渊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研究、继承、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中的一切优秀的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接下来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结合起来分章论述,主要阐述了当前的教育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最后作者对中西文化教育的交流与融合问题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说明。虽然本书没有直接阐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但其从宏观上对传统文化与教育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对我们的语文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石中英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文化教育”一词,经常为人们所连用,就广义的文化而言,教育也包括在文化之中。教育不能离开文化,教育学同样不能离开文化的影响,但对教育学与文化的关系,做系统研究者尚少。作者在本书中比较系统地讨论了这一课题,为教育学问题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和途径,为评价教育学的历史和预测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点,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本书写的是教育学的文化性格,表面看起来与语文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语文学科教育依然属于教育学的范畴,教育学的观点和方法,在语文教育中同样是适应的。因此,阅读和研读本书对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大有益处的。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会越来越多地关注教育的文化功能。除了上述著作外,楼宇烈的《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顾明远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黄书光等人编著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曹明海的《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等,这些著作中都涉及到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值得借鉴和研究。关于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还是比较丰富的,这其中的许多是很有价值的,下面就这方面所取的成绩作简单概述。冉正宝在《语文教育能否重披传统的“长袍马褂”》(中国教育报2007年2月12日)一文中呼吁语文教学中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作者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出发,阐述了语文教育中重披传统的“长袍马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具体的教育和教学内容,对当前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指导意义。蒋雪艳、杜晓霞在《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山东教育,2000年第26期)一文中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古典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讨。应丽娅在《当代语文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初探》(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常常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为禁忌,大多对其重视不够,这是当代语文教育的缺憾。作者呼吁语文教育应以文化的传承为基本手段,以此来促进学生人性的修养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施加有益的影响。王立力在《让人文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灵——试论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语文学科是现代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必须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遵照“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信念,用人文教育整合科学教育,实现科学教育的人文化,以促进人文精神的弘扬。张雪辉在《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转向》(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8期)中指出:教育,尤其是以文载道的语文教育,如今已责无旁贷地成为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介质,承担着重塑民族精神的重要责任。倡导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取向。王妮娜、岳军荣在《中国传统经典在现阶段语文教育中的作用》(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中小学生诵读中国传统经典诗文的实验研究表明,大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72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