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辛继湘教授一、课程与教学改革关注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面向世界的视野和与其他国家、民族交往的能力。取得成功的四种重要品质:1、取得最后成功的坚持力2、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的能力3、自信和克服自卑的能力4、多方面的情感和适应能力A.认知能力1.批判性思维2.创造性思维3.解决问题的能力4.研究的能力5.决策的能力B.情感能力1.对自己和他人的容忍和宽恕2.有益地运用幽默3.承担与人不同的结果4.区分现实和理想的不同5.利用高度的敏感C.接受自己的强项和感兴趣的领域内的高难度学习的挑战D.接受探索新领域的挑战E.接受交叉学科的机遇之挑战F.体验提升对人的价值系统的认识的挑战G.接受同龄人的切磋挑战H.接受思辨活动的挑战I.接受发散性思维成果的挑战J.接受现实世界的解决难题的挑战二、课程目标注重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课程目标有利于统一要求、统一内容,可以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但不利于联系地方和学校、学生的实际,不能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易造成“千校一面”,“万人一孔”的局面。三、课程结构注重整合性和均衡性课程内容注重综合性和选择性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常常是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如: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科学课程轻人文课程,重分科课程轻综合课程,重认知轻情感,重必修轻选修,等等。课程结构的改革走向是,在学科领域充分考虑其整合,通常是将其所有学科划分为语文、数学、科学、社会人文、体育与保健、艺术等若干学习领域;在课程类型上,将学科与活动、必修与选修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考虑它们之间的平衡。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科目模块关于学习领域新课程设置八个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既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避免并学科目过多,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关于科目各学习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等12-13个科目;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多种外语。关于模块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建议;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学生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原则上每个模块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每学年宜相对集中地安排课时。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学生每学年应参加1周社会实践,可获得2学分;三年内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持有相关证明,可获得2学分如此以来,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学分总数为23,在所有必修学分中所占的比例近20%,这是所有学习领域中必修学分最高的。如何指导学生选课学生在选课上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所选科目(模块)与自己的预期发展方向不一致;所选内容随意、杂乱、平均分配学分;学生选课只考虑眼前兴趣;没有专业与长远规划;没有考虑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力、特点和基础。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畏难心理与急功近利思想,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如何容易获得学分;部分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楚;部分学生对课程结构,包括学科内部的衔接关系、必修与选修的关系、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毕业学分与可选择学分之间的关系等缺少必要的了解。学生选课指导的原则学生自主自愿的原则选修制和学分制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根本旨趣,因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做出选择是选修制的一个基本准则。选课指导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因此首先要遵循学生自主自愿的原则。必修课优先、力所能及的原则选课是要首先保证必修课程的学习,因此,在保证能够修完必修课程学分的基础上,力所能及的选择选修课程的学习。在指导学生选课的时候切不可追求在数量上多选、多拿学分,而是在保证必修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选修其他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协调进行的原则必修课与选修课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不同,在指导学生选课的时候应将二者相互搭配,使学生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协调进行,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确立一个平衡点,让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其他多方面的能力协调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选课上应担负的责任:(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课程开设情况以及学校基本制度文化等。(2)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指导学生学会在一种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3)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修习计划和个人发展计划。(4)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5)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学风。(6)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优化学生知识结构,逐步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7)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如何进行班级管理班级管理以教学班和行政班相结合的管理形式行政班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集体组织。高中三年中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管理,使学生有了一个固定的班集体,学生作为班集体中的一员参加班级活动,接受学校的各种教育、参加集体活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原来同一行政班的学生已经无法“齐步走”,即无法都在同一学段内完成同一学习计划了,新课程赋予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修课程和选择任课教师的权利,同时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和再次选修某一课程,同一行政班的学生将可能在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的教学班中学习不一样的课程,原有意义上的行政班已无法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了,组建新的教学班就成为现实的必然。教学班的管理重心可放在学生选课的学习管理上,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任课教师对教学班的管理负重大责任,除了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新课程教学以外,还必须更加独立地对学生参加学习、教学班的上课纪律等进行管理,要协助教学班的班委会开展工作,要与各行政班的班主任加强联系,及时向他们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表现。另外还要学会创造性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不能单纯依靠班主任来处理。——来自深圳一所实验中学的经验构建校本教研体系“解决一个问题”。每个备课组在学期初,根据本年级、本学科的实际,经过集体讨论、确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具体问题,作为本学期教学研究的重点。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教学质量,锻炼教研队伍,形成务实的教研风气。“实现两个提高”。校本教研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为工作目标。学校鼓励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狠抓三课落实”。“三课”指集体备课、公开课和课题研究,学校以此作为校本教研的实施平台。教研组、备课组根据学校集体备课制度,组织教师在个人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讨论,形成对教材处理的整体意见,教师再将集体智慧与个人风格结合起来,完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教研组负责组织举行各级、各类型的公开课,抓好公开课的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改进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堂公开课的探索和示范作用。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各种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实施四级管理”。建立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四级的校本教研管理体制,明确各级职责,责任分工到人,各级互相督促,全员参与,共同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各级都有明确的职责及其要求。“突出五个环节”。以学习、实践、引领、反思与交流、创新五个环节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流程。在各个环节中贯彻执行校本教研的精神和要求,落实校本教研的各项任务,使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在五个环节的循环中,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提升;在务本务实的教研实践中,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学科含量、理论含量、人文含量和创新含量,推动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创设“三师一体”的育人模式所谓“三师一体”,就是班主任教师、教学班科任教师和导师三者以服务学生为目标的相互融合和渗透的一种管理体制。它以行政班为基本管理单位,以教学班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导师作为两者交叉的空白点予以补充和延伸,形成以行政班班主任教师日常管理为基础、以教学班教师实施教学管理为重点、以导师实施个性化教育为目的的管理系统,对学生实施立体的网络化的整合教育,保证学生在新课程的环境下顺利成长。开展教育研究学校以《高中新课程学校评价与新课程实施过程评价》和《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两个专题研究作为学校总课题,并将总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学校鼓励教师自觉投身到各个高中课程研究子课题中,在课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尝试中,教师们有了深切体会:课程改革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它需要探索,需要创新,更需要激情;迟改不如早改,被动改不如主动改,少数人改不如大家一起来研究课改。随着专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学术成长顺利地推进了课改的实施。四、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尊重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重点。过去过分地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诫训练,现在要变这唯一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强调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1、教学方法改革是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教学方法改革是改变教学现状的重要途径。现状: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接受注重机械训练3、教学方法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改革要求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变,否则课程改革很可能只是停留在教科书的更替,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二)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1、转变观念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先导。教学观: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而且是情感活动;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且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学生观: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探究知识的激励者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教师是教学智慧与艺术的展现者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一位美国教育家的问卷调查1、友善的态度:好的课堂有如一个大家庭,让我感到温暖;2、尊重课堂内的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孩子般戏弄;3、仁慈和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但我感到了她对我的疼爱;4、耐性:她绝不会放弃,直到你能做到为止;5、兴趣广泛:她常带给我们课堂以外的观点;6、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7、良好仪表:她的语调与笑容使我舒畅;8、公正:她会给你应该得到的,不会有偏差;9、幽默感:每天她会带来少许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10、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11、坦率:当她发现自己有错时,她会说出来,并尝试其他方法;12、有方法:忽然间,我领悟了,竟然没有发觉是因为她的引导。2、掌握方法技能是教学方法改革
本文标题: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7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