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二历史专题四第一课导学案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第一课中国民族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内容标准]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探索革命真理、创建中国同盟会和提出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史实,体会孙中山追寻救国之路的艰辛历程及其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了解孙中山在缔造中华民国、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过程中的历史功绩,探讨孙中山在推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学习历史人物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感知和认识人物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寻找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契合点,在了解人物经历的同时,探讨时代和人物心路历程的关系。组织学生观看《孙中山》等历史题材的影片,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组建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举行广州起义等活动,展示了一个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通过学习,应积极继承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为民族的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拿破仑的主要政治和军事活动。难点:拿破仑帝国和战争性质的分析;对拿破仑的评价。【自读预习知识梳理自我评价】一、追寻救国之路1、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2、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萌发了“,”的愿望。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认为“”比“医人”更重要,便“借医书为入世之媒”,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3、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走上了道路。4、1894年,成立兴中会,提出革命纲领(纲领),开始踏上革命道路(起义);二、组建革命大同盟1905年,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革命团体的基础上,成立(纲领、性质),使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后,组织策划一系列武装起义(起义),为到来做了重要准备;三、缔造民国1911-1912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颁布《》(内容、作用),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使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四、再造共和1、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2、1913年,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3、1916年,积极参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发表了《》和《第二次讨袁宣言》。五、护法运动1、1917年,孙中山联合,发起了第一次护法运动,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2、1920年,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开始了第二次护法运动,叛乱再次失败。六、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1924年,国民党一大,孙中山接受中共的政治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奠定国共合作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党的改组和的兴起。1925年3月,在北京病逝。七、对孙中山的评价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所领导的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巨变,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捍卫民主共和,促成了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的先驱。其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重难点突破]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孙中山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并且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他高举三民主义大旗,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求新求变的历史潮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此后他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继续推进中国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是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课堂达标训练反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孙中山在《民报》周年纪念大会上演讲说:“凡有见识的人,皆知道社会主义革命,欧美是决不能免的。这真是前车可鉴。”因此他主张“预筹个防止的法子”。这个“法子”就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2.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伟大飞跃,促使其思想发生转变的外部原因有()[来源:ks5u]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②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③坚持民主革命精神④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⑤孙中山由伟大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A.①②③⑤B.②④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3.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D.确立了“联俄”政策4.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A.孙中山B.宋教仁C.陈独秀D.鲁迅5.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A.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C.民族资产阶级和满洲贵族的矛盾D.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6.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7、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A旧三民主义B新三民主义C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D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8、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在内容上突出的不同点是A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方式B国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C反对民族压迫的基本政治要求D对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设想9、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的直接条件是A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B中国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C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D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10、1924年,国民党中央发表声明:“本党既负有中国革命之使命,即有集中全国革命分子之必要。故对于规范党员,不问平日属何派别,惟以其言论行动能否一依本党之主义政纲及党纲为断。”之中核心思想是A谴责军阀政客B维护国共合作C弹劾国民党右派D对中共表示不满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材料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民国合五族而成,凡五族之人,皆如兄弟,合心合力,以为民国之前途着想尽力。——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演说词(1912年1月)材料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材料四这位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导师,虽然在十三年前与我们诀别而去,但他的事业和思想永存在我们的心中,他的主义成为我们今日英勇抗战的一面光荣旗帜。——《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新华日报》(1938年11月12日)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核心主张,并简要指出他是如何实践的?(3分)(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主张的特点。(1分)(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思想有何新变化?概要说明其变化的原因。(4分)(4)综合材料一、二、三,你如何理解材料四中称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导师”的?(2分)12.材料一某也农家子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且国中人口,甲于五洲,倘不于农务大加整顿,举行新法,必至民食日艰,哀鸿遍野,其毙可预决也。故于去春,孑身数万里,重历各国,视察治田垦地新法,以增见识,决意出己所学,以提倡斯民。——孙中山《创立农学会征求同志书》(1895年)材料二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要杀四万万人之半,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那不必去管他。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906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6分)(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这一思想有何发展?(4分)13、和谐社会是对某种以人为本的彼此合作宽容而没有冲突的社会形态的溢美称谓,也是人类社会一直竞逐不息的理想追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两位东西方先哲为建设理想社会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些主张对当时社会关系的认识有何明显缺陷?孔子亚里士多德(2)民生问题是社会和诣的核心。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与古代先哲和孙中山相比,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有何显著不同?谈谈你对这种不同的认识。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一课填空:一、改良祖国拯救同群医国人能尽其才兴中会民主革命二、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三、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四、国民党宋教仁护国运动讨袁宣言五、西南军阀陈炯明六、反帝反封建三民主义大革命七、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临时约法亚洲觉醒第一课训练题答案1---5CBBACB6---10DBCAB11、答案:(1)主张:反对满洲贵族统治。(1分)实践: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2分)(2)特点:将民族平等团结与反对专制相结合(或强调五族共和,共同反对专制统治)(1分)(3)新变化: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或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主张国内民族平等。(2分)原因:自身革命斗争失败的教训;十月革命成功的影响;中共和苏联的帮助等。(任答1点给1分,共2分)(4)理解: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1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其民族主义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分)12.(1)农业与土地问题(民生问题)。(2分)原因:出身农民;人口众多、农民贫困;海外所学,报效祖国。(任答两点4分)(2)核定地价,平均地权。(2分)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2分)13、答案:(1)孔子提出“仁”的主张(或“礼”、“中庸”);亚里士多德提倡理性,主张由中产阶级执政(或主张“中道”)。缺陷:模糊了等级差别和阶级压迫。(2)孙中山:“三民主义”(或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3)主张: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差别和两极分化,最终共同富裕。认识: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只有在中共的领导下,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和谐社会。
本文标题:高二历史专题四第一课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93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