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题答卷参考答案
-1-期中考试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被选,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里的一段歌词,歌词中体现的“家国一体”的观念来源于()A.宗法制B.君主专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2.“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帝师”主政于()A.中书省B.宣政院C.理藩院D.行中书省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4.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5.“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参与国事决策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6.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这里的“今天”指()A.18世纪B.19世纪C.20世纪D.21世纪7.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8.战国初期,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当时有一位思想家,日夜兼程赶到楚国,劝说楚王停止攻宋,并在楚王面前进行攻防演示,瓦解了楚国的攻城战术,最后迫使楚王放弃攻宋计划。这位思想家主张()A.仁者爱人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君轻民贵9.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苏渊雷)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范文澜)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郭沫若)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梁启超)-2-10.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A.墨家B.道家C.法家D.兵家11.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12.汉武帝创建太学,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某班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给汉武帝创建的太学命名,下列名称比较准确的是()A.汉朝中央政治学院B.汉朝郡国联合大学C.国际孔子学院D.儒家师范大学13.宋代某儒学大师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学习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他是()A.王守仁B.朱熹C.程颐D.陆九渊14.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这里“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主要是指()A.天人感应B.罢黜百家C.三纲五常D.民贵君轻15.“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是()A.李贽B.顾炎武C.黄宗羲D.王夫之16.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17.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18.下边两幅作品的作者创作基本特点有()①集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②通常以自然风景为主要内容③强调个性,追求抒情写意④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A.②④B.②③C.①④D.①③19.“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虽萎绝其亦何伤众芳之芜秽”。这首古代著名诗歌()A.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C.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3-20.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A.网络技术B.籼型杂交水稻C.“两弹一星”D.火药21.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A.“百家争鸣”的方针B.“百花齐放”的主张C.“文化革命”的观点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2.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一工具,时人评价“用力少而见功多,百姓便之”,在当时它是()A.用水力作动力的冶炼工具B.用水力作动力的交通工具C.用人力作动力的运输工具D.用畜力作动力的耕作工具23.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②看到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③买到长沙铜官窑烧制的粉彩瓷器④越窑青瓷闻名天下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24.右图所示耕犁是中国古代农具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开始使用的时间是()25.“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苏州府志》的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明代苏州()A、居民都从事纺织业B、政府限制工商业发展C、失业工匠较多D、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二、综合题(50分)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1)材料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1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3分)材料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6分)材料三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3)作者说康乾盛世时的中国“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提示:将18世纪的中西方经济形态进行比较)?(2分)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4分)A.春秋战国时期B.西汉C.东汉D.唐朝-4-27.(15分)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君主专制。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也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局面,也产生了对世界贡献巨大的四大发明。这使我们不得不用另类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出现以后,首先便面临着如何对待政治权威的问题……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材料二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檐曝杂记》材料五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请回答:——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士”在商周时期指哪一类人?(1分)春秋战国之际,“士”的含义又是什么?(1分)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4分)(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4分)(4)结合材料一、五,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3分)28.(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卷四十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原君》回答问题:(1)材料一中司马迁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2分)(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学术等方面出现了哪些新变化?(3分)这些新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2分)(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分析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何能一直保持正统地位?(2分)-5-历史答题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一个选项被选,共5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二、综合题(共50分)26、(16分)(1)新型经济:微澜表现:(2)新变化:(3)经济依据:原因:27(15分)(1)哪类人:
本文标题:高二历史期中考试题答卷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95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