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延边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两部分,试卷共8页,共二大题,42小题。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试卷Ⅰ(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请用2B铅笔把答案涂在答题卡内)1.梭伦“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成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民众会和法庭的成员。”“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对梭伦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雅典人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享受一定的民主权利B.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是对从前按照血统和门第划分等级的否定C.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D.这项改革对氏族贵族是一个打击2.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A.捍卫平民的权利B.维护贵族的利益C.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3.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中指出,雅典不仅维护了梭伦改革的原则,还向民主化方面继续跨出了一大步。这里的“原则”主要指A.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B.打破世袭特权的垄断地位C.扩大民主政治范围和途径D.满足工商业者和平民要求4.王充说:“(战国)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这说明战国时期:A.已实现了集权统治B.分封制度趋于瓦解C.选官标准已经改变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5.“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上引言论应该是A.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的总结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D.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6.“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7.北魏太和年间(477年─499年),政府校比户籍,清查隐漏人口,导致户口增加,进而形成了新置与恢复州、郡、县的高潮。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政策是A.建立俸禄制B.设立三长制C.实行宗主督护制D.推行门阀等级制8.《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A.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C.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9.《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A.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D.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10.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B.促进民族大融合C.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11.梁启超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其改革措施中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其中涉及的内容有①青苗法②市易法③保甲法④农田水利法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2.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B.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D.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13.读北宋仁宗、神宗年间财政收入来源表,对其解读,合理的是时间项目绢帛五谷钱币(京师岁入)宋仁宗时期——3680万贯宋仁宗嘉祐某年276万余匹1807万石—宋神宗时期——6000万贯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267万余匹1788万余石—A.田税(绢帛和五谷)变化不大,说明农民负担没有减轻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3页(共8页)B.钱币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王安石节流措施的有效实施C.钱币收入大增,说明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积贫局面有一定程度的改变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由此可见,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无奈②对北宋王朝的讽喻③对理想社会的向往④对田园生活的赞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5.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3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A.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C.新的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D.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16.主教扯着嗓子喊:“教皇规定:……抢劫教堂犯出9个金币,谋杀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犯人出15个金币,就可以获得赦免。快把购买赎罪券的金币投进这个柜子吧,当啷一响,灵魂就可以升天堂了啊!”对这一材料分析正确的是①材料中的事件应该发生在16世纪初②材料中的事件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③该材料体现了教会的“因信称义”④该材料体现了教会对教徒的欺诈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17.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的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彻底摆脱了封建束缚B.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C.可以高价赎买到一块份地D.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18.1861年改革后,沙皇政府在城市中建立了地方自治机关——城市杜马。在每四年一次的城市杜马选举中,凡是纳税人,不论出身和有没有封号,一律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该规定A.把旧贵族排斥在地方自治机构之外B.彻底扫荡了旧势力并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C.进一步扩大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D.为城市资产阶级进入地方自治机构开辟了道路19.亚历山大二世曾经赢得“解放者”的美誉,也曾经得到过农奴的欢呼,但是他最终被暗杀身亡。这主要是因为他A.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B.严重损害了农奴主的利益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4页(共8页)C.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D.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20.以修改不平等条约为目的的日本使团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他们认识到“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无不超绝东洋,将此文明之风移入我国,以使我国迅速进入同等化域”。基于这种认识,日本实施了A.文明开化B.废藩置县C.殖产兴业D.殖民扩张21.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A.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B.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C.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D.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22.造成下图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甲午战争的取胜B.“殖产兴业”的推动C.1889年宪法的颁布D.军事工业的刺激23.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24.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部给吃,这样它就被扼杀了。”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B.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D.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2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B.戊戌政变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26.美国学者E·布莱克说:“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5页(共8页)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工业革命以来,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相似“前提”是指A.外部世界的冲击与挑战B.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C.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传入D.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兴起27.学习历史必然会涉及到历史时间,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王安石开始变法的1069年是公元11世纪中期②康熙五十年是康熙皇帝五十岁那年③中华民族取得抗战胜利是在民国三十四年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是在农历甲午年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8.瑞士著名的国际法学者瓦特尔在1758年发表的《国际法》中说:“均势的核心意义是妥协安排国际事务,没有一个国家能居于至高无上的主宰、支配他国的地位。”1907年,英国外交部在克劳备忘录中谈到:“英国的政策是维持均势,把自己的力量加在这一边或那一边,但是总是加在一边以抵制某一时期内最强大的国家或集团的政治霸权。这几乎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真理。”英国“均势”政策的表现不包括A.参加反法同盟B.巴黎和会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C.英法俄组成协约国D.与法国联合,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29.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④被排斥的孤独者。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①是美国,②是德国B.②是德国,③是英国C.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D.①是苏俄(联),④是美国30.2008年1月20日法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辞世,引来了全球媒体关注。与此相比,2008年1月25日,德国最后一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却走得很安静,德国《世界报》在讣告中这样写道,输掉战争者在“自我怜悯与自我否定中隐藏,乐意被忘记”。关于“一战中,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集体失败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①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②作为非正义一方,失道寡助;③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④内部矛盾不断尖锐。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1.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了战争的影响是A.引发了十月革命B.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C.和平主义思潮兴起D.促进了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32.“一战”后,一位德国政府官员认为“德国对外政策在任何地方也找不到比美国更真挚的承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强调“法国是现在唯一可能给我们造成麻烦的国家”。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
本文标题:高二历史期末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95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