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2011.9.15)
图2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地区分布变化(1991-2000年)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2011.9.15)一、选择题(共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①行政区②自然带③热量带④干湿地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青岛市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⑤⑥D.①⑥根据下表所给资料,完成2~3题。省区辽宁京津冀山东沪苏浙江福建广东人均GDP(元)1101710087940914413129061129311180第二产业占GDP比重(%)50.2146.9649.6950.2552.7443.6550.3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39.0142.3135.4641.2736.2640.0139.26省外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0.190.350.100.460.600.401.322.对外省人口吸引力最弱的是A.辽宁B.福建C.山东D.广东3.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A.京津冀B.广东C.浙江D.沪苏20世纪90年代前期,在祖国大陆的台资企业以制鞋、灯饰、家具等为主;而到中期计算机外设部件则成为主导投资产业。2000年以来,开始将笔记本电脑和集成电路等产业转移至祖国大陆。读以上材料及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地区分布变化图(图2),回答4-6题。4.从产业部门上看,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变化过程是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B.高科技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D.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5.从投资地域上看,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变化过程是A.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珠江三角洲、福建沿海转向长江三角洲B.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长江三角洲、福建沿海转向珠江三角洲C.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转向福建沿海D.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福建沿海、长江三角洲转向珠江三角洲6.关于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由于产业外移,台湾经济有了产业升级的空间和机会②不可能在祖国大陆形成产业集聚效应③生产的产品完全用于外销④随着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增加,台商出现了投资定居倾向⑤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的主要动力是内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广阔的市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⑤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了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7~9题。7.产生“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A.植被遭到破坏B.地下水位下降C.降水异常减少D.温室效应加剧8.“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A.地域性B.整体性C.地带性D.非地带性9.“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D.退耕还林还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图3为“某地1985—2005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10~11题。10.关于该地产业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产业产值大幅下降B.第二产业占比有升有降C.第三产业占比匀速上升D.产业结构变化趋于优化11.该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是A.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B.资源利用率提高,环境质量改善C.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减弱D.降低了对交通与信息通达度的要求图5为“某国三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图”,读图完成12—13题。12.决定甲、乙、丙三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分别是A.自然资源、商业贸易、水陆运输B.商业贸易、自然资源、水陆运输C.水陆运输、自然资源、商业贸易D.自然资源、水陆运输、商业贸易13.为促进甲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列最具针对性的措施是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善产业结构C.加快资源开采,实现规模效应D.合理规划用地,改善生态环境14.测量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所用最精确的技术是图3图5A.RSB.GPSC.GISD.数字地球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读下图,回答15-17题。15.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A)A.①B.②C.③D.④16.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C)A.①B.②C.③D.④1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D)A、37.6:17.4:45.0B、31.6:30.5:37.9C、15.5:24.5:60.0D、37.6:24.5:37.918、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C)①距海洋远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④纬度位置偏高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9、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B)A、荒漠化只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B、影响荒漠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C、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得到了制止D、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无关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回答20—21题:20、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C)A、6月B、7月C、8月D、9月21、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A)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B、从上游向下游方向迁移C、往返迁移D、向两侧迁移22、下列地理事物中,不全属于湿地的是:(D)A、洞庭湖B、黄河C、江南水稻田D、黄海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湿地,回答30——31题23、该地区的河流补给量最少的月份是:(A)A、1月B、6月C、4月D、8月24、下列珍稀动物在该地区栖息的是:(B)A、大熊猫B、丹顶鹤C、扬子鳄D、金丝猴25、目前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最大的(A)A、电力能源基地B、电子工业基地C、汽车工业基地D、宇航工业基地26、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是(C)A.温带大陆性气候B.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27、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D)A、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第一大河,田纳西河是其最大的支流B、田纳西河流域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大西洋和太平洋C、田纳西河流域的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D、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东部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图7为“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28-30题。28.我国产业转移的方向是A.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B.海外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C.目前,制造业开始向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转移D.目前,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29.有关我国产业转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A.造成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呈下降趋势B.促进长三角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C.三次产业迁移不能促进珠三角的产业升级D.对迁入地来说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30.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A.水资源缺乏B.水土流失C.粮食短缺D.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二、综合题(本题有4小题,共40分。)31.读下列资料和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洞庭湖水系变迁图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中西部地区海外产业海外产业海外产业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期图例图7材料二: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洞庭湖水域的泥沙淤积非常严重,到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2625平方千米。“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大片湿地的消亡使洞庭湖的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两岸。1996年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500亿元。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1954年能蓄水314亿立方米,1983年能蓄水187.4亿立方米,1998年只能蓄水170亿立方米。(1)根据材料说明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生态问题?变化:生态问题:(2)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自然原因:人为原因:(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主要措施:32.读“某市产业结构变化表”和“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变化表”,回答有关问题。(共10分)表一某市产业结构变化表年份产业结构1989年2001年第三产业(%)29.142.3第二产业(%)53.950.8第一产业(%)17.07.1表二某市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变化表年份产业比重195219601978198519922001重工业(%)2.120.633.231.230.526.3轻工业(%)34.753.947.157.561.266.6农业(%)63.225.519.79.48.37.1(1)该市产业结构有何变化?。(2)表一中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说明了该市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3)该市重工业比重的变化特点是;轻工业比重的变化特点是。(4)1978年以后,该市重工业比重逐渐下降,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可信的是()A.该市重工业产值下降导致重工业比重下降B.该市轻工业发展的速度较重工业快,导致重工业产值比重相对下降C.该市缩减了重工业的工业项目,导致重工业产值比重下降D.该市农业比重下降,使农业机械的使用量下降,进而影响重工业的发展(5)重工业主要生产生产资料,轻工业主要生产消费资料。从表二中的该市轻重工业的变化情况可以推知,该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或降低)33.阅读材料及图9、图10,完成下列各题。(共10分)材料: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程度加大(图9),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以后,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10),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早期开发利用方式图9炼铜采矿种植棉花扩大种植面积高强度利用耕地乱开滥采以木炭为原料大量排出含SO2的废气(1)根据图9,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2)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二级支流,根据图10中河流的流向,判断流域地势特点。(3)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分析其原因。(4)田纳西河确定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实行梯级开发,建造水电站。除防洪外,水资源综合开发还具备哪些效益。34.图12为欧洲局部地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图10(1)简述图示乳畜业区发展乳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2)图中的工业区为德国的工业区,简述该工业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3)借鉴该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试卷答案单选题:1D,2C,3D,4D,5A,6C,7A,8B,9D,10D,11B,12A,13B,14B,15A,16C,17D,18C,19B,20C,21A,22D,23A,24B,25A,26C,27D,28B,29D,30D综合题:31.(1)变化: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洞庭湖调蓄功能降低生态问题:洪涝灾害严重(2)自然原因:长江洪水倒灌、泥沙淤积人为原因:①长江上游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使入湖泥沙增多,湖底抬高;(1分)②人类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湖底缩小,蓄洪能力大大降低。(3)①长江上游植树造林、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平垸行洪、疏浚河道等32.(1)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2分)(2)城市化(1分)(3)先迅速上升,后逐渐下降(2分)基本上呈上升趋势(2分)(4)B(1分)(5)不断提高(2分)33.(1)扩大种植面积、开矿乱开滥采矿产,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重);大量排放含SO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4分)(2)东高西低(上游山地丘陵,中游丘陵,下游冲积平原)(2分)(3)地处亚热带季风性
本文标题: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2011.9.1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9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