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高二年级期中历史试卷2010
高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海州高级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选修)命题人:杨海云注意: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不填、错填或填写在其他区域,均不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回答1—2题1.改革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①改革就是要彻底的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②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④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2.历史上许多改革家就为改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其中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从改革家那里学习的精神应该有①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②为国家乃至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与勇气③坚韧不拨的意志④为统治者而改革的献身精神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公元前5—3世纪,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尽管相距甚远,也没有什么联系,但历史竟然有惊人的相似,两地几乎同时都进行了影响深刻的改革。回答3—4题3.公元前594年开始的梭伦改革对雅典开辟了一条通向民主的道路,其积极影响不包括A.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B.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D.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了楷模作用4.商鞅变法中为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而产生决定影响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一些史书文献和文学作品,都是重大改革的历史见证和补充说明。回答5—7题5.《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人说惠王”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6.梭伦的演说词“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看到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7.司马光曾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高二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风俗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很深刻的背景和渊源,风俗习惯的演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有许多涉及到了社会风俗的改进和吸取。回答8—9题8.下列现象能反映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进内容的是①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吃烧烤③洛阳商业发达,成为贸易中心④中原地区农田大量得到开发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9.日本的明治维新中把生活习惯的西方化作为了一个走向近代文明的象征和标志,因此大力提倡,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不包括A.使日本形成了军国主义思想B.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发展C.配合了政治、经济的改革D.使日本生活方式更加丰富10.一些重大改革在历史的方方面面都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记,也被一些物化的东西所定格。下面两幅图片中,前一幅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其雕刻佛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衣纹厚重突起,线条简明,是典型的胡人形象,后一幅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无论佛像造型,还是龛饰壁雕,都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出现上述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D.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11.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A.“废藩置县”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C.“殖产兴业”D.“文明开化”12.农奴制改革以后,亚历山大二世对上层建筑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是①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机关的改革②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④设立银行,鼓励私人投资近代工业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14.2007年8月,著名作家季羡林先生曾经对前去向他征求意见的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我建议在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下列有关对孔子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②他提出的爱心和同情心必须遵守礼的规范③他提出“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学法和教法至今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④他的言论被记载在《春秋》一书中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5.下列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是他的名言②师从苏格拉底③倾向于民主制④被认为是最博学多才的科学天才之一⑤认为人和其它事物的根本区别是有欲望高二历史试题第3页(共6页)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③④1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17.唐太宗说过“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出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18.下列关于《大抗议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议员与封建王权作斗争的结果B.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阐述其革命纳的宣言书C.《大抗议书》要求废除王权,没有被议会通过D.查理一世不仅拒绝了《大抗议书》,还企图逮捕独立派首要成员19.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①尽力保护革命成果,维护共和体制②对外进行征服战争③推动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④制定《法国民法典》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拿破仑加冕称帝时说“我是做一个加冕的华盛顿”。拿破仑与华盛顿的共同点是①两人的执政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②两人都领导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③两人对外都积极与欧洲强国争夺④两人都是通过选举而上台执政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21.(12分)改革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途径。主题一:中外近代史上改革作用:第一,它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第二,它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三,它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途径;第四,它是落后国家自强御侮的必然选择。(1)请根据以上方面任意举出两例,并对此作简要说明。(2分)主题二: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历史上比较典型的社会改革。(2)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处。(2分)它们分别对本国发展造成什么影响?(4分)主题三: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进行的调整,它否定现存制度,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适应不断变化,是渐进的方式。(3)按下列表格中代号顺序,填写相关内容。(4分)改革人物改革任务历史地位证据理由亚历山大二世①俄国历史的转折点③明治天皇②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光绪皇帝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开宗明义第一章④22.(12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改革。孝文帝(公元467年—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覆地争斗,导致处于被高二历史试题第4页(共6页)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2)从内容看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2分)改革的成效如何?(4分)(3)在改革中都遇到了很大阻力,各自的反对势力是哪些?(2分)(4)从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2分)23.(12分)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承平以来二百年,不闻颦鼓闻管弦。呼作花王齐下拜,至夸神国尊如天。笑蓉毒雾海漫漫,我自闭关眠不动。——清驻日参赞黄遵宪《樱花歌》材料二嘉永年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路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四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知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请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日本怎样的社会状况?材料二中“这把烈火”的含意是什么?(4分)(2)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特点。(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3分)(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改革后体制、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2分)24.(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姑,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高二历史试题第5页(共6页)(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1分)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2)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3分)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和中国都进行了现代化的探索。请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图一图二图三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
本文标题:高二年级期中历史试卷201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00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