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高二生物选修3专题一测试题
高二生物选修3专题一试题一.单选题1.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了转基因羊。但是,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的乳汁中。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细胞中凝血因子基因编码区的碱基对数目等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目的3倍B.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重组DNA分子导入羊的受精卵C.在该转基因羊中,人凝血因子基因存在于乳腺细胞,而不存在于其他体细胞中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DNA连接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2.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治疗就是把缺陷基因诱变成正常基因B.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是DNA分子杂交C.一种基因探针能检测水体中的各种病毒D.原核基因不能用来进行真核生物的遗传改良3.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使大肠杆菌合成人的蛋白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常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处理目的基因和质粒B.DNA连接酶和RNA聚合酶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C.可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检测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重组质粒D.导入大肠杆菌的目的基因不一定能成功表达4.右图示某DNA片段,有关该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②③④可形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B.②③④在DNA中特定排列顺序可代表遗传信息C.某限制性内切酶可选择⑤作为切点D.DNA连接酶可连接①处断裂的化学键5.灭活的仙台病毒A.失去抗原性,具有感染力B.具有抗原性,也具有感染力C.失去抗原性,也失去感染力D.具有抗原性,失去感染力6.关于质粒和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者是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B.两者有相同的化学本质C.质粒不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D.两者的化学成分中均含有脱氧核糖7.切取某动物合成生长激素的基因,有某方法将此基因转嫁到鲇鱼的受精卵中,从而使鲇鱼比同类个体大了3-4倍。此项研究遵循的原理是A.基因重组RNADNA蛋白质B.基因工程DNARNA蛋白质C.基因重组DNARNA蛋白质D.基因工程RNADNA蛋白质8.下列实例中,涉及基因重组的是A.利用植物的茎尖培养来培育无病毒植株B.英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小绵羊C.荷兰科学家将人乳高铁蛋白基因移植到牛体内并获得成功D.乘宇宙飞船上过太空的辣椒种子结出的果实较平常的大一倍以上9.科学家已能运用基因工程技术,让羊合成并由乳腺分泌抗体,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①该技术将导致定向变异②DNA连接酶把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黏性末端的碱基对连接起来③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可为合成目的基因提供资料④受精卵是理想的受体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0.基因工程技术也称为DNA重组技术,其实施必须具备的四个必要条件是A.目的基因、限制性内切酶、运载体、体细胞B.重组DNA、RNA聚合酶、内切酶、连接酶C.摸板DNA、信使RNA、质粒、受体细胞D.工具酶、目的基因、运载体、受体细胞11.当前医学上,第二代生物技术药物正逐渐取代第一代多肽蛋白质类替代治疗剂。则第一代药物与第二代重组药物分别是A.都与天然产物完全相同B.都与天然产物不相同C.第一代药物与天然产物相同,第二代重组药物与天然产物不同D.第一代药物与天然产物不同,第二代重组药物与天然产物相同二.非选择题1.科学家将人的生长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进行重组,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得以表达。过程如下图,据图回答:(1)人的基因之所以能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进行重组,原因是。(2)过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表示的是采取的方法来获取目的基因。(3)图中③过程用人工方法,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内,主要是借鉴细菌或病毒细胞的途径。一般将受体大肠杆菌用处理,以增大的通透性,使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容易进入受体细胞。(4)将得到的大肠杆菌B涂布在一个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够生长的,说明已导入了;(5)如果把已经导入了普通质粒A或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放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生的现象是导入细菌能生长,导入的细菌不能生长。因为。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BBBCDDCCBDC二.非选择题1.(1)均是双螺旋结构,均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2)逆转录;(3)侵染;Cacl2;细胞壁(4)普通质粒或重组质粒(5)普通质粒;重组质粒;目的基因正插在四环素抗性基因中,破坏了其结构和功能。2.(1)②再分化(2)①脱分化;②再分化;植物激素(3)半透性,可降解;生长、发育(4)①加入菌肥(固氮菌);②人工种皮中可加入农药3.(1)细胞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2)选择(3)特异性强,灵敏度高(4)灭活的病毒(5)在体外大量增殖分泌特异性抗体(6)骨髓造血干效应B细胞(7)主动运输(主动吸收)
本文标题:高二生物选修3专题一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30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