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长恨歌B卷1.这部分诗句表现了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的愁苦、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对杨贵妃无尽的刻骨相思。2.(1)通过景物的渲染来描写,有的融情于景,如“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2)通过人物的动作来描写,如“踌躇不能去”“信马归”“孤灯挑尽”(3)直接描写心理“思悄然、谁与共”3.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唐玄宗逃往巴蜀的路上,四处是黄沙栈道、高山、日色黯淡、旌旗无光,秋景悲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这是通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的抒发又深一层。4.首先在叙事中抒情表现“长恨”“天旋日转”本来是高兴地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增加一层痛苦的回忆,与快乐中写悲情。然后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玄宗的感慨,借以表现长恨,会长安后,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而后又转入直接描摹玄宗的辗转反侧,彻夜不眠。通过思念之苦表现长恨。四层:1.前四句写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于回长安的途中路经马嵬坡时凭吊贵妃遗踪,2.接下来六句写唐玄宗初回长安时睹物思人,恍如隔世。3.接下来的十二句,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无尽思念。4.末两句一想入非非表明思念之深,承上启下。5.首先诗人极力铺写美景,让美景与萧条相映衬,把两者穿插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以烘托唐玄宗的悲伤,如“春风桃李与秋雨梧桐”。其次通过当下的孤零来回忆昔日的欢愉,同样形成强烈的反差,“池苑”“依旧”“落叶”不扫,最后,直接描写孤独凄凉的景物,以寄予悲伤落寞之情,“孤灯、萤飞”C卷1.C2.B3.“寻”诗人借“寻”表明此性是专程来访,而不是信步由来。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翠柏的描写作用:一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4.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碧草、黄鹂”本来是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碧草年年如此,让为谁而绿?隔叶黄鹂叫声动听可有谁听?使人生出“感悟怀人”之意。5.不止诗人自己,还有普天之下的、千百年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6.都持批判态度,但批判的对象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主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7.是一致的。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李诗将将士的死和杨贵妃的死作对比,袁诗将两个人的生死离别与百姓的生死离别进行对比。8.空、先悲愤9.两句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但名满天下,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些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自然是无奈之举。10.引用了南朝檀道济的典故,表达自己忠心为国,却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惆怅。1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形象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是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象当年他投身战斗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1.(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2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2(1)忧思(2)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3)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钟会,官至司徒,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此人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恶痛绝。他时常来阮籍家作家,以此来探听阮的虚实。阮则置酒相待,开怀痛饮,对政事不发一言,钟会只得怏怏而归。阮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4)运用了以动衬经的写法,不仅写出了凄清的环境,而且衬托出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还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孤鸿是诗人自喻,悲慨无处诉说。湘夫人2.平,楚国浪漫楚辞体或骚体B卷1.湘君和湘夫人,抒情主人公是湘君,因为主要写了湘君赴约不遇的情感活动,诗歌讲述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起的悲剧。2.以清秋的景色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氛围,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3.第三段“筑室兮水中……庑门”,用流光溢彩华丽炫目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3)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明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4.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说明论文如同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际遇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5.全诗突出写愁,所叹者愁,酌酒为浇愁,悲歌为泄愁,不敢言更添愁。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C卷31.远景:南山;近景:葵花;虚景:柳絮;实景:南山、葵花。这些景物互相映衬、烘托,形象鲜明,境界恬静,令人怡然陶醉在这初夏之景中。2.联系写作背景,可见这不是一首纯粹写景的诗,而是即景抒怀之作,后两句所表达的便是诗人自己的情志:我不是那随风飞扬的柳絮,自然不会人云亦云,附和王安石,我的一片忠贞爱君之心,犹如一株向日葵。3.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在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4.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5.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6.(1)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的外在丈夫的思念之情。(对两首诗具体内容的阐释各1分,“感情”分析2分)(2)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而问卜,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的寒灯下整夜叔叔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2分)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丈夫的思念之切。(2分)★1.(1)这两首诗都是作者因春天的景物而引发的感触,《春兴》表达出诗人悠悠的乡思之情,而《春行即兴》则主要是抒发诗人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2)答:两诗均从春天的景物写起。《春行即兴》句句写景,字字含情(或写“情景交融”亦可),诗中虽写了绿树、芳草、山泉、鸟啼等宜人之景,但这些景物都是为了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春兴》触景生情,诗人运用神奇的想象(或“虚实相生”亦可)将春风形象化,不但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也透露出乡思的深切。2(1)答: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答: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也可):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春江花月夜C卷:1、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2.人生;人生途程3.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4.落地为兄弟……斗洒聚比邻。5.酒少。只要有一点酒,就聚邻共饮,大家一起来尽情地品味那亲密欢欣的韵味。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博爱的思想。6.一天之中不可能有第二次早晨。7.年4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8.第②、③段分别从南北方的名胜、民居、山岳、湖河、人物典故传说、诗词名句、戏剧等方面进行比较;突出了南方秀丽(或:柔美)、北方雄健的特点(意思对即可)。9.这样写,一是与段首的“雨”“雪”相衔接,只有景和物才能承接“落雨”“落雪”,行文前后丝丝入扣;二是具体点明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景和物,引发我们联想起与这些历史人物相关的典故传说,使文章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含蓄,更具文学色彩。从这细微处,可见作者匠心(意思对即可)。10.作者这样写,并非要突出南北的纠纷争斗,而在于强调南北关系密切,密不可分,互补互利。这就呼应了上文“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为第⑥段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点明“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作了很好的铺垫。(意思对即可)11.文章末尾以黄河长江比祖国大地南北儿女,以同归大海比中华民族的融合,真切地表达了华夏儿女渴望祖国和平统一、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赤子之心。(意思对即可)梦游天姥吟留别C卷答案1、c2、星清行卿冥兵缨3①niè踩②yī拱手礼③yè拉④líng升,高出4(1)课文内中的“仙境”虽然热闹、欢乐,但诗人却不在其中;而《古风》中的诗人则应邀与仙
本文标题:高二语文选修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3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