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1~4主题
1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一、中国近现代史各单元导言第五分册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连续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催生了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然建立“理想天国”的努力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无奈失败。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刺激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相号召,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步履蹒跚的近代化之路。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的命运。甲午战争后,面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继续探索救亡图存的出路。无论是鼓吹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还是以“扶清灭洋”相号召的义和团运动,以王朝自救为目标的清末新政,均以失败而告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始基。由此,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辛亥革命后,民国取代了专制王朝,但共和政体并未真正建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几度余波显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清扫了旧文化的地基,为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推进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联合“以俄为师”的国民党,进行了北伐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第七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导致大革命的夭折,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以血与火的抗争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汇聚井冈山,在毛泽东领导下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会后,红军继续长征,并取得伟大胜利。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危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第六分册第一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七七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代价,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民主的光明前途,中国共产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蒋介石集团却一意孤行,悍然发动内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民党统治区危机深重,民怨沸腾。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部队被基本消灭。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攻克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第五单元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年中,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维护国家安全,为新中国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奠定了基础。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推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创设,保证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3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毛泽东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中共八大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确定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但1956-1957年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左”的思潮兴起,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生重大失误。1958年提出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所有制的“一大二公”,造成严重后果。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形势有所好转,“两弹一星”的成功试爆与发射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966年毛泽东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使国家陷入十年内乱。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中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第七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国内国际的历史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经济特区和浦东开发带动和推进全国多层次开放。城乡经济体制实现重大变革,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圆满地解决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问题,祖国的统一大业获得重大进展。第八单元中国走向世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中国率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初展外交风采。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发生新的变化,中国利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第三世界的兴起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积极拓展外交舞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冷战结束后,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致力于建立全方位的对外关系,赢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和平环境,并对构筑新型国际关系、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4第七分册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源源而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倡导“中体西用”到输入进化论,再到主张共和革命,中国的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新学制的建立,使新式教育得以迅速推广。近代科技的引进、西学书籍的大量翻译出版以及报刊业的繁荣,在传播西学新知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交通、通讯手段的改进,民间社团的兴起以及社会习俗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的嬗变,以及经济、政治的变革,推动着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第三单元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20世纪以来是中国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做出了卓著的理论贡献,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现代中国先进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引领中国走向变革、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建设现代国家的强烈愿望。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引领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世纪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目标。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5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从崧泽文化开始,上海地区已有了文明的雏形。经过元明时代的设县与建城,上海初步具备了城市的框架。至清中期,上海已发展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鸦片战争迫使上海开埠,西方列强的入侵形成了“国中之国”---租界。租界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也在客观上将上海推向世界。从清末到民国,上海的市政、城建、经济、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大变局中逐步发展。新中国的建立开始了上海发展的新纪元,计划经济时期上海发挥了全国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功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抓住浦东开发的发展机遇,以“四个中心”建设为目标,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将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发展层次,扩大上海的影响力,上海的明天将更加美好。第五单元中国史学的发展在文字产生以前,先民对历史的记忆和认识,只能反映在口耳相传的传说中。至迟到殷周时代,文字、历法和专职记事的史官的产生,为史学的萌芽、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从此以后,史官、史家层出不穷,史书编撰连续不断,史书体裁丰富多样。司马迁《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知往鉴来”,体现了传统史学的基本特色。到20世纪初,史学研究的目的、内容、服务对象和历史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最终促成了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型。新史学的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史学名家和名著,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二、知识梳理Ⅰ、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1、近代前期,条约体系下被迫融入世界的进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2)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魏源的《海国图志》: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一主张是鸦片战争时期强国御侮的时代强音,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6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鸦片战争及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后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等主权受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鸦片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任务,中国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鸦片战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的国家;鸦片战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变化,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及主要内容:1895年李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1~4主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4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