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3测试
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3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2.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3.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4.“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5.分析下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6.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国政府做出这一决策时面临的状况是A.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转向城市、国企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历史终结论”喧嚣C.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正在进行一轮姓“资”、姓“社”的争论7.以下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表述不正确的是A.召开于1978年底B.使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C.作出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2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8.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①英国圈地运动②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④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②9.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原因在于①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②双方有长期团结合作的历史③各民主党派已成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④各民主党派可以发挥对共产党的监督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论,最后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有可能正确的是①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有可能是虚构史实②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③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④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④D.①③④11.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该城市是A.上海B.厦门C.广州D.汕头12.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6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13.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考生可能选择的素材有①“革命委员会”的广泛建立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④“一五”计划的实行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②④14.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年份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第一年26.632.141.3第二年27.234.338.5第三年28.836.734.5A.1949~1951年B.1953~1955年C.1958~1960年D.1979~1981年15.下表是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表,对表格中数据的理解,不准确的是产品单位历史最高产量(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1952年1992年钢万吨92.315.8135.08000.0粮食亿吨1.51.11.634.42A.新中国成立后的钢产量增长幅度高于粮食产量B.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重工业落后,工业起点低3C.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奋斗,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D.1992年工农业产值增长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6.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环节中,与俄国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最为相似是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B.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C.人民公社化运动D.改革开放17.“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这一评价针对的是A.农业生产合作社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8.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措施是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20.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谈到:“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由于“人家封锁”给我们带来了困难B.我们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而导致困难C.“人家封锁”和我们“闭关自守”都是错的D.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1.读图6,这是民丰造纸厂某一时期的股票,持有人是沙泳源,董事长是张华墀。根据该图判断,沙泳源生活的年代应该是A.19世纪90年代B.中华民国初年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90年代22.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4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23.1957年11月,毛泽东曾提出要在15年左右时间在钢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北戴河会议正式决定并公开宣布1958年钢产量为1070万吨,比1957年翻一番,号召全党全民为此奋斗,开展空前规模的大炼钢铁运动。全民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①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②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③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经济规律④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规律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24.下列对于我党历史上几次会议的中心任务的表述错误的是A.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B.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C.中共“八大”:确定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方针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战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12分)阅读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公社社员在食堂集体就餐公社社员出工前点名公社社员带枪在田间劳动材料二3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2008-10-15《中国国土资源报》材料三两年前,小岗村开始了新型合作经济模式。严金昌和十几户农民一起,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把自家的两亩土地出租给一家上海养殖公司,发展规模养殖。……目前,小岗村耕地面积大约2000亩,其中60%目前出租流转被集中起来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2008-10-15《中国国土资源报》(1)材料一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什么特点?(3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改革模式”是指什么?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模式实行的过程。“分田到户”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5分)(3)小岗村的新型合作经济特点是什么?有人对小岗村新型合作经济提出了质疑,认为将土地重新集中,是倒退回到了人民公社时期的计划经济模式,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4分)26.(16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外城市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5材料一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遂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化的这种抑制在1960年发展到完全的反城市化,确定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在1949-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这种情况从1979年开始改变,从1979年到2000年,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提高到0.82个百分点。(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社会风气发生的变化(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1979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原因。(4分)1979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又是什么?(5分)27.(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公开批判斯大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当时认为,对斯大林批评是好的,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子,这是一种解放。为此,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956年12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认为,斯大林的错误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无关,因此纠正斯大林的错误,并不需要纠正这些制度……否则,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就是修正主义。——选编自林蕴晖《1960年代国际共运总路线的论争》材料二1990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次“南巡”)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选编自林蕴晖《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与苏东剧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论十大关系》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对斯大林模式的不同态度。(4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除《论十大关系》之外还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8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历史根源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3测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4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