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三历史第一轮高考复习知识大全(共18页)
高三历史第一轮高考复习知识大全老苗汤老苗汤泡脚老苗汤官网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2、商:①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②神权色彩。3、西周:①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2、范围: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内容:周王封土地和人民;诸侯尽义务;诸侯继续分封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②宗法制1、定义:是与分封制紧紧结合在一起,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小宗体系)3、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4、维护的工具:礼乐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政治主体。三代特点:三代的政治制度是由松散的内外服联盟制,逐渐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邦建国、天下共主制发展的。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基本内容:A皇帝制;B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C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行省制度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三大基础:经济:封建小农经济;政治:地主阶级统治确立;理论:法家思想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刘邦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封地;吴王联合六国诸侯,发动“七国之乱”。(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①中央置中朝(内朝):汉承秦制,西汉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并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成为“外朝”。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的权力,使之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进一步加强了皇权。②设刺史: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③推恩令:汉景帝开始削藩,至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3)影响: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当皇帝幼小昏弱时,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2、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目的:鉴于唐朝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2)宋太祖的集权措施:①收精兵②削实权③制钱谷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①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②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③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④设三司使(度支、盐铁、户部),又称“计相”,分割宰相财权。地方任用文官与路州县三级制:为了防止武人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地方官。在地方政权州县两级的基础上,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形成路州县三级制。(3)宋初中央集权强化的作用及影响: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后患。4、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1)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2)影响: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1)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明丞相胡惟庸擅权,威胁皇权。结果: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2)确立内阁制: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侍从顾问,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3)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即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掌行政、军政和监察,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加强中央集权。2、清朝(1)清初中央机构:仿照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但重要军国大事则由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2)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原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加强皇权。职权、特点: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达谕旨。这样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作用与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①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②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不允许有独立行政体系存在。③中枢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转移。④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⑤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秦朝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2)消极:①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②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③绝对君主专制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④到了明清时期,它已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第二讲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抗争课标要求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直接原因: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出鸦片,中国开展禁烟运动。2、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倾销商品,掠夺原料。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又与法美相继签订《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4、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步入近代社会。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根本原因: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中国政府拒绝英法“修约”的要求。3、发动国:英法联军。4、结果:清朝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5、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三、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1、根本原因: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2、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4、影响:中华民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面对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根本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和扩大侵华权益2、直接原因:义和团的反洋教斗争的发展。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战后的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五、抗日战争(1937—1945年)1、爆发: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2、主要经过:(1)国民党正面战场四次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2)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百团大战(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3、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4、结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5、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第三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标要求(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一、农民阶级的抗争(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爆发原因:列强加紧侵略;阶级矛盾尖锐;自然灾害。2、斗争过程: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1856年,通过北伐和西征达到军事上的全盛;1864年,失败。3、重要文件:前期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后期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4、失败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5、时代特征:利用西方宗教;反封建反侵略;主张学习西方;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1、爆发背景:反洋教斗争发展,民族矛盾激化。2、口号:扶清灭洋。3、结果: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4、作用:反映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二、地主官僚阶层的变化(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使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2)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3)性质:封建地主官僚发起的旨在挽救清王朝的一场自救运动(4)概况:在外交、经济、军事、教育方面改革。(5)后果:最终失败,但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2、清政府“新政”(20世纪初)迫于内外压力,宣布君主立宪,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最后成立“皇族内阁”。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1、维新变法运动(1895年—1898年)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实行君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第一轮高考复习知识大全(共18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4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