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部分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部分一、按朝代梳理东汉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十六国)——隋——唐——五代十国——元明清二、按社会形态梳理原始社会:远古人类和氏族公社时期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过渡时期)封建社会:春秋战国(过渡时期)秦朝——清朝(鸦战前)三、古代史复习纲要:1、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前2070—前221年)2、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前221—公元220)3、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1)4、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581—907)5、民族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1368——1840)四、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一)整体结构:1、原始社会:从远古人类到氏族公社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3、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早期政治制度)1、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禹——启(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国家的形成:出现了公共权力和一系列国家机器适应了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需要,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2、商:内外服制度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区域(王畿)外服:商以外的方国特点:商王对方国的控制力有限、各方国基本保持原貌,神权色彩浓厚夏商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卜、祝、史;地方:封侯、伯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3、西周:(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可以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2)宗法制: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礼乐秩序: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当时文明中最为高贵、典雅、精致的文化(4)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C.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D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分封制宗法制不同点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特点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性之分。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关系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三)、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1、农业:生产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使用比例不大,仍以石、木、骨器为主(耒耜)耕作方式:石器锄耕生产方式: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2、手工业:青铜冶铸:新石器时代:已经出土了小件铜器,夏、商、西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商代青铜铸造技艺臻于成熟主要用途:兵器、礼器代表作:司母戊鼎(大)、四羊方尊(精)陶器:商周时期出现原始青瓷纺织:原始社会: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经营模式: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主要特征:主要生产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生产规模大,分工细致,代表着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3、商业:商:职业商人、人造货币,周:“工商食官”政策(商业由官府控制)、交易场所固定4、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a.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b.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5、赋税制度:受田者要向周王交纳贡赋(四)、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1、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商代:甲骨文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商周时期:金文——铸于青铜器上西周:籀文(金文的标准字体)2、天文: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殷商时期甲骨文上的记载3、教育:西周:“学在官府”4、数学:十进位制记数法:中国最早使用,商代甲骨文、金文就有记载;5、绘画: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要内容、以壁画和帛画形式为主。6、文学:诗经五、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前221)(一)特征(1)、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个体农耕开始,生产力有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私营工商业兴起。重农抑商政策兴起。(2)、思想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3)、政治上:A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各国竞相改革变法,封建制度确立: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C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E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大动荡、大变革:宗法制、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秦商鞅变法;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1、农业:A生产工具: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推广B农用动力:春秋出现牛耕、战国增加C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时期,二牛抬杠、东汉:使用一牛挽犁、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D生产方式:个体农耕(私田、自耕农、小农经济)E政策:开始实行精耕细作,重农抑商政策F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G.小农经济的含义或特点: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1)特点: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男耕女织。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弱点: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3)发展因素:有利: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不利: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4)作用积极:①农民自己生产自己消费,除了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稳定②农民是小私有者,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消极:①农民经营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生产,自给自足限制了消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小农经济承受风险能力差,战乱、土地兼并、苛捐杂税都会使农民破产,很难保证政府财政收入③随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严重人均占有耕地减少,导致对草原山地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恶化④小农经济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②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③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成熟。2、手工业:(1)冶铁技术: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了铁器(2)丝织技术:形成临淄等丝织中心(3)经营模式: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和家庭手工业开始出现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比较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的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②长期占统治地位,技术水平高。③家庭手工业与个体农业紧密结合3、商业: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许多诸侯国的都城,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货币多样、重农抑商(战国时)4、土地所有制: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崩溃,春秋时期的改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的变法彻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六、先秦的思想文化(一)先秦的思想——百家争鸣(世界:智者运动。普罗泰戈拉——孔子;柏拉图——孟子)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③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背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社会急剧变革2、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⑴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⑵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3)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4.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伦理观:“性本善”。④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5.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4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