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三文文言文复习学案
高三文文言文复习学案教学目的: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教学重难点“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教学手段学情分析实词复习学案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篇幅虽不长,但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因此,在答题时就要具备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力。下面试结合2009年高考试题,介绍一些基本方法。一、利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1.(山东卷)遂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2.(湖南卷)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零:降落、落下。“期”字的形旁为“月”,日、月都有表时间的意思,所以“期”本义是“约会、约定”,再联系后面的宾语“十日”,不难判断其词义解释是正确的。“零”的形旁为“雨”,本义是“下雨”(指落细雨),句中主语又是“繁霜”,故而可判断“零:降落、落下”也是正确的。二、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3.(全国卷Ⅱ)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闲:熟习。4.(全国卷Ⅱ)日暮作毕,受直归家直:报酬。5.(江苏卷)遂属其家通明属:托付。“闲”与“娴”读音相同,且带有宾语“木功”(木材加工、木匠活),由此可判断句3解释正确;“直”通“值”在古文中很常见;句5的“属”通“嘱”,释为“托付、嘱托”也是准确的。三、借助成语推断词义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试看以下例句:6.(江西卷)能偿者捐其息捐:舍弃。7.(四川卷)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素:平素。8.(四川卷)而革近世之不然者革:改变。9.(北京卷)度吾所能行为之度:估量。10.(广东卷)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诛:惩罚。11.(福建卷)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愁。12.(上海卷)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要求解释“苟”的意思。今有成语“细大不捐”,“素不相识、素负盛名、素昧平生”,“革风易俗、革故鼎新、洗心革面”,“度德量力”,“天诛地灭”,“休戚与共”,“一丝不苟、不苟言笑”——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快速作出判断:6—11句的释义,除了“诛”外,都是正确的;而“诛”应解释为“杀戮、诛杀”。至于“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中的“苟”,意思是“草率、轻率”。四、借助句内语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13.(广东卷)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奇妙。14.(浙江卷)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15.(福建卷)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奇”如果作形容词,确实是“奇妙”之类的意义,但句中它带了宾语“之”(“之”是人称代词),显然已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应释为“认为……奇特、奇异”。而“不足以为病”的“病”,受“不足以为”支配,属名词,释为“祸害”是恰当的。句15解释也正确,“面斥”即“当面斥责”,“面”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之“面”)。五、借助词语近义(反义)或较齐整的句式推断词义16.(湖南卷)胥不奔,则不能入郢奔:逃亡、出走。“胥不奔,则不能入郢”前面的文句为“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两句句式一致,句意都围绕“迁之为贵”(即“变更现状是可贵的”)展开,则“奔”的词义与“十九年于外”相近,解释为“逃亡、出走”是合理的。六、根据上下文推知词义,即“因文定义”17.(北京卷)若真鄙儒也鄙:品德低下。18.(湖北卷)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19.(江西卷)贫者立券还之立:订立。20.(江苏卷)率倜傥非常之人率:率领。21.(福建卷)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22.(安徽卷)降跽谢过谢:感谢。句17考查“鄙”的词义,根据语境(“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你们“不知时变”(“不懂得时代的变化”),所以是“鄙儒”,可推断“鄙”应释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有“先帝不以臣卑鄙”,《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句18,试题把“庶几”释为“差不多”,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上文有“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接下来又写道:“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整体意思说的是如果人不怕虎,老虎的威风就无处施展,则“庶几其一惧”应是说老虎“希望”两个小孩中的一个能害怕,这里的“庶几”应是“希望、企图”之义。例19的“立”,如果是动词“订立”,那么“贫者立券还之”就是“如果是贫困的人,订立借据还给他们”,原文谈的是卖酒的人将死前,把向他借贷的人一起召来说:“你们借贷资金若干,本息若干了。”如果有人能偿还,不要他们还利息;如果是贫困的人,“立券还之”——既是“还”“券”,根本无须“订立”契约,实际上此处的“立”是“立即”的意思。句20考查“率”,联系原文看——“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是判断句(句意为“像沈通明这样的,全都是洒脱豪放、不同寻常的人”),这个“率”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意思是“都、全”。同样的道理:句21,张自新“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于是“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此处的“意气”属褒义词,不可能予以“责怪”——“怪”应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释为“以……为怪、认为……奇怪”;而句22说“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道士因“不能胜”而“谢”“过”,则“谢”应是“道歉、谢罪”,明显不是“感谢”。【强化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敻无与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会风雨暴至,有紫衣老父,领一小僮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颇肆陵侮。逡巡,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父上马呵殿而去。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也。”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所惊愕。明日,具长笺,造门谢。尚书命引至庑下,坐而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复曰:“子负文学之名,倨然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于扬州功曹。1.(1)请解释成语“恃才傲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与“恃才傲物”的“恃”意思相近的是哪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颖士仓忙觇之”中的“觇”应解释为,“具长笺,造门谢”中的“具”和“谢”应解释为。3.从句式上看,“未之面”属于倒装句中的;从词类活用看,“坐而责之”的“坐”属于。4.萧颖士为什么“终于扬州功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送董邵南序韩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郁郁适兹土适:()(2)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易:()(3)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恶:()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以子之不遇时”中的“子”是指,“不遇时”是指。(请用原文回答)4.作者认为董生前途有望,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虚词复习学案(1)学习要点: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学习过程一、考点阐释2008年的《考试大纲》明确有15个: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二、复习“之”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辍耕之陇上。3、奉之弥繁。4、侵之愈急。5、子孙视之不甚惜。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1、余之力尚足以入。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7、顷之,烟炎张天。18、蚓无爪牙之利。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2、夫晋,何厌之有。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三、复习“而”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四、复习“以”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典型例题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宫之奇以其族行8、农民以鬻子者9、无以,则王乎!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不赂者以赂者丧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请其矢,盛以锦囊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9、余船以次进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1、高祖以圣武定鼎22、以相国守代23、以资政殿学士行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8、木欣欣以向荣29、作《师说》以贻之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1、背晋以归梁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
本文标题:高三文文言文复习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63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