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三生物单元测试《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2011-08-1510:43:13|分类:高中生物|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高三生物单元测试《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答案】B【解析】物质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而能量一是在流经各营养级时被生物细胞呼吸消耗;二是通过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2.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答案】D【解析】选D。解题的关键是大气中CO2只与生产者之间是双箭头,其他成分间是单向箭头。3.许多同学设计制作小生态缸,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A.生态系统维持时间的长短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生态系统有机物积累的速度D.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全面【答案】A【解析】小生态缸与自然生态系统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生态系统维持时间的长短就可以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时间越长,说明小生态缸稳定性越强,其他选项最终表现维持时间的长短。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调节大气CO2平衡方面,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大于海洋生态系统B.发菜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简单D.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答案】B【解析】在调节大气CO2平衡方面,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小于海洋生态系统;发菜属于蓝藻,是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不受损害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且同化量各占一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D.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3500千克【答案】D【解析】该图包括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分解者细菌构成的完整生物群落,食物链共有3条;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蛇为最高营养级,如蛇增重1千克有0.5千克来自螳螂,0.5千克来自黄雀,则消耗绿色植物最多为:=500千克;=2500千克与=250千克,共需绿色植物最多为3250千克。6.下列不符合持续发展要求的是()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B.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变草原放牧为圈养等以保护生物多样性C.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D.禁止利用生物技术对珍稀动植物进行保护和利用【答案】D【解析】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细胞工程等,是对濒危动植物实施保护的重要手段。选项A、B、C中叙述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7.2009年6月下旬,太湖某水域发生严重水华现象,水体发绿发臭,对渔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下列关于此次生态灾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造成此次生态灾难的主要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B.此次事件将对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C.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D.在湖水中投放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将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A【解析】由于大量N、P等物质排入水域,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最终出现严重水华现象,并对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太湖蓝藻并非外来物种。8.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适当放牧,由于动物植食作用,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B.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数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的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答案】B【解析】A正确,动物的植食作用可以促进植物的分化,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C正确,例如: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9.生活废物中常用生活污水、洗涤剂、生活垃圾、塑粒袋等,对其处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到河流的污水含有机物多,会引起水质富营养化B.洗涤剂帮助杀死腐生性细菌和腐生性真菌,利用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C.生活垃圾是土壤污染的主因,且有机物降解时还会吸引害虫传播疾病D.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制品不易降解,对环境污染较大,应减少使用【答案】B【解析】处理有机污染时可以用微生物将其分解,杀死微生物不利于污水处理,所以B项叙述错误。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可采取大规模围海造田,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来提高粮食产量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生态系统中,维持自身相对稳定性能力最大的是草原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答案】D【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而不是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1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动态平衡,说明这个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如果能量输出长期大于输入,生态系统就会退化,自我调节能力降低,那么这种情况最可能是由下列哪个因素造成的()A.长期低温B.连续阴雨C.植被破坏D.品种退化【答案】C【解析】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是依靠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固定太阳能完成的,植被的大量破坏必然会减少太阳能的固定量。12.生态捕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无毒黏合剂的黄色硬塑板,利用某些昆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捕田间害虫。在此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类型是()A.化学信息B.物理信息C.行为信息D.其他信息【答案】B【解析】“黄色”是一种物理信息。13.在美国的亚利桑喀巴高原上狮子、狼捕食鹿。为了保护鹿,人们就开始对鹿的这些天敌进行大规模的驱赶和捕杀,若干年后,鹿的数量剧增,以致它们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许多鹿饿死了,其他的鹿啃食树皮,因而树也死了,对鸟类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的生存也造成了严重影响,水土大量流失。你认为造成上述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根本因素是()A.鹿的繁殖能力太强B.缺乏足够的水,使高原上草的生长受到影响C.鹿的适应能力太差D.人类的干预违背了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答案】D【解析】人类的活动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必须在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将会事与愿违。14.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切断下列过程,碳循环就基本停止的是()A.工厂使用煤和石油B.动物的呼吸作用C.植物的光合作用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联系生物界与非生物的生物是生产者、分解者,而生产者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没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无法进行,生态系统稳定性就会被破坏。15.一块弃耕的农田上,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增多,净光合产量增加,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答案】C【解析】粪便中的有机物会被分解者利用,不会流向植物,且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A、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C正确;次级消费者获得能量的多少与初级消费者数量无直接关系,D错误。17.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鸠、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A.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食物网【答案】C【解析】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8.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D【解析】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19.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属于()A.生产者和消费者B.生产者和分解者C.消费者D.分解者【答案】B【解析】硝化细菌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20.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出生率越高,种群密度增加得越快B.在我国北方的冬天,适当降低温度可以增加农作物的生长速率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答案】D【解析】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取决于自然增长率,即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在我国北方的冬天,适当增温可以增加农作物的生长速率;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改变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21.“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下列关于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22.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A.DDT是挥发性物质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D.南极动物也偶尔去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答案】B【解析】DDT是一种不易分解并能长期残存的农药。当人们施用DDT时,真正落到植物上的大约只占5%,其余95%不是落到地面,就是在大气中漂浮,以后随雨水流入地下,若顺小溪流入江河。随着大气环境作用和海水运动,DDT被运到全球各个角落,然后再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并在各生物体内积累和浓缩起来。可见,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故南极动物体内也会含有DDT。23.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答案】A【解析】丁为无机环境,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d过程为呼吸作用,b过程为光合作用;甲为生产者,生产者在食物链中所含有机物中的能量最多,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碳元素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反复流动。2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B.动物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D.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答案】B【
本文标题:高三生物单元测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78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