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讲:诗歌赏析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常考诗歌分类2、常考诗歌知识点总结3、诗歌赏析中难点突破重难点1、常考诗歌知识点总结2、诗歌赏析中难点突破教学内容诗歌鉴赏复习★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概念诗人以历史事物为题材,借古讽今的诗作。分类怀人伤己对比失落型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型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物是人非型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面对风景的人物已经完全改变。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理性反思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艺术手法借古讽今、用典、对比衬托等重难点分析诗人借史的用意和思想感情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怀古诗的写作地点通常是以下地方:1.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2.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3.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武侯祠、明妃村4.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6——18题。(7分)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6.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1分)1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18.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这里不适合也不协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作简要阐述(4分)16.明妃(昭君)村或昭君故里.C18.答案示例一:适合。昭君的怨恨忧思是一种永远怀念故土的深厚情感。她虽然是一个女子,但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将昭君的故事安置在“高江急峡”的阔大背景中,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与后文塞外雄浑苍茫的意象是一致的,看似突兀的起笔更烘托出昭君为了祖国远嫁异域的悲壮和不凡,令这种乡土故国之思显示出一种惊天动地的力量。答案示例二:不合适。首先从这首诗中昭君的形象看,是一个远嫁异域、心中饱含怨恨忧思的失意女子;其次从这首诗的意境看,“环佩空归月夜魂”的凄婉和“千山万壑赴津门”的雄浑也不协调;第三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看,重在表现对昭君的悲剧命运的深切的同情,而非是作为英雄事迹来赞颂传扬,同时也借昭君的命运表达对自身命运沉浮的慨叹。因此,明人胡震亨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概念通过描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常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艺术手法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神话传说的运用。抒发情感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如: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山馆[宋]余靖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远岫穿云翠,畲田①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注]①畲(shē)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14.这首诗对仗最工整的一联是()(1分)A.首联B.颔联C.颈联D.尾联15.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由“对竹扉”引出所见之景。B.颈联中“穿云翠”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草木葱郁。C.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远近结合,动静交织,情景交融。D.尾联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16.颔联中“老”字用得别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分)14.C(1分)15.D(3分)16.首先“老”字写出了秋天傍晚时分树色的晦暗、苍老。其次暗示作者的年老、衰老。一个“老”字,情景交融,既写景又传情,景凄凉人孤寂、哀伤。(4分)★即事咏怀诗★即事咏怀诗概念由于外界某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的)触发了作者心中的某种情感,从而引出诗人感情的抒发或议论,这种因事而发,借以抒发心中感慨的诗称为即事咏怀诗艺术手法直抒胸臆、借物抒情、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想象联想、烘托渲染等以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抒发情感表达“思乡、赠别、悼亡、人生感悟、闲情逸志”等等鉴赏即事咏怀诗的方法1.注意了解诗人写的是什么事。(1)通过“序”了解诗人感慨的事或写作原由。如苏轼的《定风坡·沙湖道中遇雨》:“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2)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弄清诗人写作的原由。如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境况中痛悼故国。因此我们鉴赏“即事咏怀”诗,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这是我们快速准确读解诗歌的金钥匙。2.注意辨析诗中所抒之“情”。诗人往往先叙述事由,再结合事由议论或抒情,从而表达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必须注意诗中“事”与“情怀”的结合,重视诗中“抒怀”的特征,特别留意诗人在诗中直接抒发出来的情怀。例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先写笛声满城飞扬之事,再写思乡之浓情,诗人的“故园之情怀”,是由一曲《折扬柳》引发出来的,“事”与“情怀”结合紧密,自然贴切。3.注意辨析此类诗中“感怀”的艺术技巧。艺术技巧主要表现在立意、构思、语言和修辞方面,必须多加注意。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以浅白的语言,抒发真挚诚恳的情怀。古人评说道:“言汪伦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说便无味,借桃花潭水以衬之,便有不尽曲折之意。”又说:“深情赖有妙语达之。”“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来。”等等,都是说诗真情深,不可不细加体味品尝。(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永遇乐【南宋】刘辰翁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①,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②离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③无寐,满村社鼓。【注】①李易安《永遇乐》: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②缃帙:本义是书籍、书卷。这里指李清照南渡时丢失的书籍等。③釭:油灯。14.词中最能体现上元节景象的一句是:(1分)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中说“托之易安自喻”,表明作者借写李清照的身世,来抒发自身在乱世中的感慨。B.上片通过今昔对照写出了本应欢乐的场景却因战争和天气的因素显得格外冷清、萧条。C.下片用“此苦又谁知否”这句话来呼应序中的“悲苦过之”,强调了深沉的家国之痛。D.下片运用了李清照、杜甫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让诗歌的意境更为开阔深远。16.有人说,画线句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请作赏析。(4分)14.(1分)华灯明昼15.(3分)B16.(4分)要求:答题时抓住“空”、“残红”、“无寐”、“满村”等词语进行赏析,手法上关注对比、以声衬静等。示例:在战乱中,诗人远离亲人,思念故国,独自一人对着残灯发愁,无法入睡,心情愁怨,而此时满村热闹的祭神仪式开始,社鼓声不断,更反衬出了诗人此时的寂寞愁苦;(2分)但这新春祈求丰年举行的祭神仪式真的可以给百姓带来幸福安宁?这里蕴含了作者对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的失望和哀叹。(2分)★送别留别诗★送别留别诗概念亲友别离送给行者或留给居者,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艺术手法直抒胸臆、借助意象寓情于景或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抒发情感送别诗的情味1、离愁别恨;2、勉励鼓舞;3、安慰宽解;4、同情感叹;5、关注忧虑;6、思恋盼归留别诗的情味1、铭感深情;2、别时惆怅;3、人生感叹;4、诉述心志(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①文天祥乾坤能②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③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④,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注:①文天祥领兵拒元,因叛徒出卖,于公元一二七八年(宋祥兴元年)十二月,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北)被捕。第二年四月,他被押送到燕京。同被押送的还有他的同乡好友邓剡。邓因病留在天庆观就医。临别时邓剡作词《酹江月·驿中言别》送文天祥。文天祥借苏东坡赤壁怀古词韵,酬答邓剡。②“能”,同“恁”。③蛩,音qiong,蟋蟀、蝗虫等昆虫。④龙沙,指北方沙漠。14.“横槊题诗”典故描绘的是_______(填人名)的形象。(1分)15.对本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不是池中物”意指文天祥和邓剡不会久居人下,必有腾达的一天。B.“风雨”二句借写眼前景象,烘托囚徒们在清秋来临之时的凄苦生活。C.“江流如此”句,“如此”承上启下,抒“万事空中雪”的悲苦落寞。D.“杜鹃枝上残月”借助想象,通过意象叠加来表达对故人的不舍之情。16.(4分)结合这首词的词眼,赏析下阕画线内容的表达效果。14.(1分)曹操15.(3分)B16.(4分)“只有丹心难灭”是这首词的主题句,“去去”运用叠词,音韵和谐,以虚笔设想在被押解去北方的路上一步一回头的依依不舍之景,表达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和国虽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的豪情,没有丝毫萎靡之色。★咏物言志诗★咏物言志概念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于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的描摹,以寄托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艺术手法托物言志、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拟人、对比等重点把握“物与志”的契合点。、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把物象的特点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把物象的环境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把物象的遭遇或发生的变化与诗人的经历联系在一起。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总之,咏物诗中的物常常象征人或暗喻人,明写物实写人,要把物当成人来理解。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
本文标题:高三诗歌赏析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9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