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科目生物年级高中二年级文件gzja2010.doc标题动物的新陈代谢章节第二章第六节关键词新陈代谢/动物的新陈代谢内容动物的新陈代谢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新陈代谢的特点,了解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理解内环境的概念,了解单细胞动物、低等多细胞动物、高等多细胞动物消化食物的特点,理解哺乳动物(人)的消化、吸收过程。理解糖类、蛋白质的中间代谢,了解动物体能量代谢的概况。了解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2.通过观察小肠内膜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对自然界各种能源物质,以及能源物质之间的关系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3.通过对小肠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观点的教育。通过学习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同时交错过行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生命物质不断更新、运动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题的重点是动物代谢的特点,内环境的概念,糖类、蛋白质的代谢。复杂的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只能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且动物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过程是靠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协作来完成的。理解内环境以及内环境在体内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是学生理解动物代谢的基础,将此放在全课开始讲,既重要,又不太好讲,建议从三个层次进行讲解。首先讲清什么是内环境。第二个层次讲清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第三个层次讲清体内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以新陈代谢为主线,将人体的器官、系统加以归纳。2.本课的难点是糖类、蛋白质的代谢,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糖类、蛋白质的代谢,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狭义的物质代谢是指细胞内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细胞内的物质变化微观、抽象,同时涉及到许多生化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部分内容不必讲得很深,但最好能与卫生保健问题结合起来。例如,糖代谢与低血糖的原因和防治结合起来。糖代谢也可和肥胖问题结合起来讨论。蛋白质代谢结合氮平衡,人体必需氨基酸来学习,会使学生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还应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例如,初中生物学中学习过的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运输过程的知识,以及代谢终产物排出的知识,把这些知识利用好,唤起学生的回忆,温故而知新,学起来就较容易了。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四课时。二、第一课时:1.导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①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新陈代谢,植物代谢有什么特点?②动物代谢与植物代谢有什么不同?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不同,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有机物不能利用无机物来合成,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绿色植物为自养生物,人和动物为异养生物。动物与其它生物一样,是不能离开环境而生存的,动物必须从环境中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环境中去,这就涉及到体内细胞如何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问题。2.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内容,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草履虫等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生活在水中,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吞食水中有机物颗粒,吸入氧气细胞排出代谢终产物外界而多细胞动物,例如人体,是由数目庞大的形态、结构、功能不尽相同的细胞构成,除了表面的几层角质化的死细胞和空气直接接触外,绝大多数细胞与外界环境是不相接触的,那么这些与外环境隔离的体内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这依赖于人体的内环境。什么是内环境?这就从人体内的液体讲起,让学生明确下面的三方面的问题。3.明确什么是内环境。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统称为体液,它约占人体总重量的65%以上,若将体液理解为人体内的水分,是不对的,实际上体液指的是人体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物质而言。体液约2/3存在于细胞内部,称为细胞内液,约1/3存在于细胞外部,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强调是指血液的液体部分,不包括血细胞),细胞之间的组织液(皮肤撞破后没出血,只渗出淡黄色的液体,这就是组织液),还有淋巴管内的淋巴。体内细胞就浸没在这液体环境中。对于细胞来说,就是生活在液体环境中。因此,内环境就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组成的,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保持相对的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为防止学生概念上的混淆。归纳如下: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组织液内环境淋巴内环境对细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都是直接由细胞外液提供的,而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如尿素、二氧化碳、水等,也必须先排到细胞外液中。一句话,没有内环境,体内细胞就不能生存。4.明确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首先告诉学生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差别。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存在于血管中,与组织液成分相似,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少,血浆可以在血管中流动,但组织液并不能自由流动。淋巴是存在于淋巴管中的液体成分,它与组织液相似,但淋巴中含有乳白色的中性脂肪。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细胞间隙,就形成了组织液。经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组织液又可被重新吸收回到毛细血管中,也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胸导管和右侧淋巴管进入左右锁骨下的静脉,又回到血液中。可用图解(图2-17),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图解,帮助学生总结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组织液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再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功能,和消化、呼吸、排泄系统的功能,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可以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了。5.明确与新陈代谢直接相关的四个系统。体内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呢?可以提这样几个问题进行引导学生讨论归纳:①外界的营养物质如何到达身体每一个细胞的?②细胞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需要的氧气又是如何到达细胞的?③细胞代谢产生的水、CO2、尿素等代谢终产物又是如何排出体外的?最后教师用下图(图2-18)将此部分知识串起来。从图中看出: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也就是与新陈代谢有直接关系的是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而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起着调节作用。三、第二课时:1.复习提问,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内环境对于细胞生活有什么意义?提问后,由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引出物质代谢。2.物质代谢的教学内容是代谢的一种重要类型,由于动物体内的物质代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的问题多,知识面广,内在联系紧密,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上,可将知识进行串联,形成纵向的知识链,并在每一环节上提出问题,沿着这些问题进行展开,扩展成知识网。我们可以沿着这样一个纵向的知识链:大分子的营养物质→小分子营养物质→构成细胞内的物质→细胞内物质的分解放能→代谢终产物提出以下问题:(l)大分子的营养物质如何分解为小分子的营养物质?(2)小分子的营养物质是怎样被人体吸收的?(3)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又是如何到达全身细胞的?(4)进入细胞的营养物质又是如何被细胞利用的?代谢终产物是如何产生的?按着这上述问题的思路,将问题展开。3.首先明确食物的成分和消化的概念。先请学生说:昨天吃了哪些食物〔食谱),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食物中所包含的营养成分——水、无机盐、维生素、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等。这些营养物质中,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因分子小,结构简单,溶于水,可被直接吸收,而糖类(除单糖)、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大分子,结构复杂,难溶于水的,必须经过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舌头搅拌、胃肠蠕动,使食物发生形状大小的改变)和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消化酶的催化作用,使食物发生质变),使之转化为小分子的结构简单的、溶于水的有机物,才能被吸收和利用。因此,消化是指食物中的大分子、结构复杂、难溶于水的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的、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可吸收的营养物质的生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出消化的方式。4.各类动物消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细胞内消化,即细胞直接吞噬食物后,在细胞内酶的作用下,对食物进行消化,如草履虫、变形虫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细胞,它们对食物的消化就属于细胞内消化;人体白细胞吞食细菌,实际上也属于细胞内消化。细胞内消化是较为原始的消化方式。另一种是细胞外消化,即食物在消化腔或消化道内进行消化,环节动物以上的动物对食物的消化都属于细胞外消化。有的动物对食物的消化,既有细胞内消化,又有细胞外消化,如腔肠动物水螅等。细胞外消化比细胞内消化高级,因为消化腔和消化道容积大,消化酶多,所消化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都大大增加了。所以动物的消化方式,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即从细胞内消化进化到细胞外消化。5.食物怎样被消化成小分子的营养物质?此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人体的消化器官及消化腺、消化液和所含的消化酶的知识(因这部分知识初中都学过,只需看着模型或挂图即可,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成以下的内容:分泌口腔唾液腺唾液淀粉酶分泌胃胃液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分泌胰淀粉酶胰胰腺胰液胰麦芽糖酶脂蛋白酶胰脂肪酶分泌肝肝细胞胆汁不含消化酶、乳化脂肪肠淀粉酶分泌肠麦芽糖酶小肠肠腺肠液肠脂肪酶肠肽酶6.由于小肠本身分泌多种消化酶,胰腺分泌的多种消化酶和肝分泌的胆汁都通过胰管和总胆管进入小肠,可以对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进行彻底的消化,因此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当食物从口腔逐渐进入小肠后,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些大分子有机物,在各种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各种可以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食物中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可列出如下的三个式子:淀粉酶麦芽糖酶淀粉麦芽糖葡萄糖(唾液、胰、肠)(胰、肠)蛋白酶肽酶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胃、肠)(肠)胆汁脂肪酶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乳化作用四、第三课时:1.复习提问:我们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它们又是怎样被消化的?由此—引入新课:消化后形成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不用消化的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均为小分子、结构简单、易溶于水的物质,那么就可以被消化道所吸收了。2.关于营养物质吸收的内容,应让学生明确:我们所说的吸收,是指水、无机盐、维生素和食物消化产物—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不同,口腔和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能力,胃仅能吸收水分、无机盐和酒精;大肠主要吸收水分、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小肠能吸收各种营养物质。请学生自己列表总结消化道各部分的吸收状况以此总结出: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3.接着提出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的问题,这与小肠的结构分不开。教师课前可将鸡的小肠洗净,粘膜层翻至在外。浸在表面皿中,发给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让学生自己描述观察到的结构。教师带着学生总结出小肠适合吸收的结构特点。可总结出以下几点:①小肠绒毛的壁仅有一层上皮细胞;②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壁也均为一层上皮细胞,因此肠腔内的营养物质,只要经过这两层细胞,就可以进入血液和淋巴里去了;③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可达5~6米;④粘膜层上有许多环形皱襞;⑤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向着肠腔一面的细胞膜上突起许多微绒毛,如果将小肠这些结构展开,比原来吸收面积扩大了200倍左右。4.还需指出吸收的途径。大部分营养物质是进入毛细血管的,只有一部分脂类物质,如脂肪酸和乳糜微粒,先进入毛细淋巴管,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再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细胞中。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理清营养物质吸收进入上皮细胞的方式。水、胆固醇、甘油等,是通过渗透作用和扩散作用吸收的,这种方式又叫做被动吸收。葡萄糖、氨基酸、Na+、K+等的吸收要消耗细胞内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此时可复习提问第一章学习过的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知识。5.人和动物通过食物所获得的糖类、蛋白质、脂肪这三大类营养物质,经过消化、吸收、运输进入细胞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是如何被细胞利用的?这就是细胞内的代谢,称为中间代谢。因此先要让学生明
本文标题:高中二年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9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