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测试题(二)-新人教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教版)综合测试题(二)(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30题,共45分)1.梭伦改革的“解负令”反映了改革前()A.君主制与民主制的矛盾B.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D.君主与平民的矛盾2.梭伦改革中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打下牢固阶级基础的改革措施是A.颁布“解负令”B.废除债务奴隶C.鼓励发展工商业D.划分公民等级3.管仲改革中“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A.封建地租剥削B.承认土地私有C.建立地主阶级统治D.确立封建制度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确立鲜卑族封建经济基础的改革措施是()A.均田制B.三长制C.傣禄制D.定姓族5.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均输法④市易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6.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到反对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C.政令不达,许多地方官不执行新法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7.“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8.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为纠正这一弊端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王莽改制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9.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与唐代的“庸”相似()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10.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A.拓跋琏B.道武帝c.冯太后D.拓跋宏11.奥斯曼帝国对埃及进行统治是通过()lA.素丹亲自统治B.派遣总督管理c.利用残存的马木路克管理D.总督与残存的马木路克一起管理埃及12.1861年农奴制改革()A.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c.从根本上维护了农奴的利益D.平息了农民的反抗斗争13.阿里正式废除包税制是在()A.1809年B.1811年c.1814年D.1815年14.德川家族对日本的统治是通过()A.幕府的形式B.控制天皇c.控制大名D.通过外国势力15.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权利的表述,正确的是(A.农民无偿得到一块份地B.农民不再受到村社的管理c.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D.自法令颁布之日起,农民即可以赎买份地16.拉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A.公布《九十五条论纲》B.德方《圣经》出版C.路德焚毁教皇令D.《至尊法案》通过17.宗教改革中最能体现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是()A.路德宗B.加尔文宗c.英国国教D.法国国教18.下列对宗教改革的叙述,错误的是()A.宗教改革运动发端于德意志B.宗教改革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c.加尔文教和英国民族教会居合法地位D.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19.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在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中说:“……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你认为“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发展的缓慢B.俄国农奴制的落后C.新思潮的冲击D.战争对俄国来说是非正义的20.下图所示著作的作者参与了()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21.俄国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主要依据是()A.改革是由最高统治者主持的B.改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C.改革是进步文学家推动的D.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22.俄国成为“欧洲谷仓”和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出口国,这主要得益于()A.彼得一世改革B.废除农奴制改革C.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D.斯托雷平土地改革2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24.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是()A.中国B.日本C.印度D.朝鲜25.自日本明治维新起,促使日本从锁国到开国转变的因素有()①黑船来航②洋学的传人③中国鸦片战争的教训④幕府的高压政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6.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根本条件是()A.广泛的群众基础B.有利的国际环境C.改革派与天皇结成联盟D.改革派采取了割据富强的策略27.推动日本近代化和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A.推进殖产兴业B.发展教育C.改革社会风俗D.承认土地私有28.造成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军国主义盛行和积极对外侵略扩张的最主要因素是()A.日本国内市场狭小B.周围邻国衰弱C.藩阀长期垄断政权D.日本成为世界强国29.被称为近代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30.戊戌变法运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A.挽救民族危机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二、非选择题(第31小题18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4分,第34小题9分,共55分。)31.阅读下列材料:历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看法不一。宋人邵伯温在《问臣录》中说:“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安,尽变更祖宗法度,&-F纷然,以至今日之祸(指靖康之变)!”而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粱启超在《王荆公》中写道:“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掣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改革也。”请回答:(1)宋人邵伯温所说的“尽变更祖宗法度”,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2)邵伯温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吗?你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作用?(6分)(3)梁启超为什么肯定王安石变法?请你对其观点进行评价。(6分)32.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图一《理论动态》最先登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次日转载图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图三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请回答:(1)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何在?与图二有伺联系?(4分)(2)图二所示会议有何重大历史意义?(5分)(3)图三反映出一种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与图二所示会议有何联系?(5分)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成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浙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易安旦夕,歌舞河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自台事后(割让台湾),天下皆知朝廷亡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于天坛大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令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励众志。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其群僚言事,成许自达,不得由党官代递,以致阻挠。其有称旨者,召见察问,量才擢用,则下情成通,群才辐辏矣。设制度局于内延,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皇上每日亲临商榷,何者宜增,何者宜改,何者当存,何者当删,损益庶政,重定章程,然后敷布施行,乃不谬紊。——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请回答:(1)据以上材料,指出康有为提出上述变法思想的历史背景。(4分)(2)据以上材料概括康有为变法主张的目的和内容,并作简要评价。(10分)34.简略指出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狂潮面前,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9分)参考答案及解题指导一、选择题1.C本题考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解负令”是指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所以反映的应是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结合雅典的历史,易排除其他选项。2.C3.B4.A5.A6.A7.C8.C本题是2004年春季高考试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背景、特点的理解。解答时要比较四次变法的背景,通过比较可知,王安石变法符合题意。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通过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进行的,其目的是要结束藩镇割据,但也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导致了北宋中期的危机,从而进行了变法。9.B10.C11.D12.BA项错在“彻底”上,农奴制改革保留大量封建残余C项应是“农奴主的利益”;D项由于改革是对农民的残酷掠夺,故改革后农民反抗强烈。13.C14.A15.C16.A17.B从当时的各种新教情况来说,加尔文教彻底否定了天主教和罗马教的作用,其先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18.C19.BA项是由B项导致的;C项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故D项错误。20.B21.D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22.D23.A24.B25.B本题限制语是“日本从锁国到开国转变”,“黑船来航”“洋学的传人”和“中国鸦片战争的教训”是促使转变的因素,而幕府的高压政策主要是对内的。26.C27.A28。C藩阀是指领导倒幕运动的下层武士。武士是有军国主义和尚武精神的阶层,他们长期控制政权,使军国主义和扩张野心得以膨胀。29.D30.D二、非选择题31、(1)针对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造成的负面影响,王安石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整顿财政,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推行保甲法、将兵法;改革科举制度,改革考试内容,改革“恩荫”制度。(2)不芷确,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王安石变法,一度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对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克服“三冗”“两积”现象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他的“三不畏”的变革精神更应值得肯定。(3)主要是为维新变法服务。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作出了充分肯定是正确的,但过于拔高,特别是认为将历代所有弊政全部扫除,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点拨:本题选择了两段评价王安石变法的言语。两者的评价都过于绝对化,没有全面、客观地评价。应该按照正确的观点,全面地评价历史事物。32.(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历史进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33.(1)历史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2)目的: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抵制日渐兴起的国内反抗,维护清朝统治。主要措施:在皇帝支持下进行变法,采取三大举措:一是大集群臣,诏定国是;二是设上书处,许天下士民上书;三是设制度局,重定章程。评价: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性;主张变革社会,具有进步性;也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妥协软弱性。34.(1)清政府: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以那拉氏为代表的反动派反对变法,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屈膝投降。(2)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国家的富强,进行维新变法。(3)以义和团为代表的劳动群众:主张以暴力手段把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赶出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点拨:首先分析出当时的几股政治力量,然后简要概括其活动,切忌逐条罗列各派的具体活动。张之洞等封建爱国官员与光绪帝态度一致,无须单列。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测试题(二)-新人教版选修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19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