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归纳(人教)
历史必修3知识归纳-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政治经济的大变革(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2)士阶层的壮大和活跃(3)贵族垄断教育、学术局面的被打破,私学兴起2.表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派的相互批驳和融合3.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的儒学1.孔子——春秋末期创立儒家学派(1)思想核心——“仁”(伦理道德学说),“仁者爱人”(2)强调“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准则,“克己复礼”(3)强调德治,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民本思想)(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对教育文化的垄断2.战国时期的儒学(1)表现:孟子荀子儒学的改造和吸收德治思想的发展“仁政”“仁义”和“王道”民本思想的发展“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伦理观“性善论”“性恶论”(2)影响:通过改造和吸收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成为大宗。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春秋末年,创立道家学派①核心:“道”——世界万物的本原,“道”的运行上——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停地运动;②强调为人处世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社会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立和转化的观点(2)庄子(战国时期)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差别的观念,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2.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1)表现:在强调君主专制的前提下,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2)意义: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历史必修3知识归纳-2-汉初社会经济残破,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道家的“无为而治”)2.有为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内有诸侯势力威胁中央,外有匈奴的威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1.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容:(1)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儒学神秘化(加强君权的需要)(3)提出“三纲五常”道德标准(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3.特点:(1)把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原有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2)儒学神秘化三、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政治方面:儒士参政、儒学治国(2)教育方面:①以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学垄断教育)②中央设立太学和初建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学(提高儒学地位,儒学在民间开始独尊)2.独尊儒术的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3课宋明理学一、三教合一——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三种思想开始融合2.隋朝提出三教合一,唐代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二、程朱理学——南宋以后占主导地位的儒学1.产生及特点:宋代儒学家抨击佛道的同时,吸收佛道的思想融入儒学当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代表人物:程颐、程颢(北宋)、朱熹(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2.基本主张:(1)宇宙观——天理是宇宙的本原(核心思想)(2)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就是天理)(3)认识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3.影响:(1)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广泛外传,影响海外三、陆王心学——理学的发展(明中期后占主导地位的儒学)历史必修3知识归纳-3-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2.基本主张:(1)宇宙观——心是宇宙的本原,心即是理(陆九渊)“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更多吸收佛教思想)(2)认识论——发明本心(陆九渊,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王阳明)四、评价理学1.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2.积极:(1)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发奋立志;注重气节、道德;强调自我节制(2)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3)凸显人性的庄严:强调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3.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一、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的背景: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阶层队伍壮大2.政治:封建制度的衰落,社会矛盾的尖锐3.思想:理学盛行,禁锢思想二、李贽的离经叛道(反封建思想的先驱)1.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权威,批判理学的虚伪2.批判程朱理学,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三、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代表作《明夷待访录》1.政治: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本”(民本思想)(1)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提倡“天下之法”以限制君权,保障基本的民权2.经济: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四、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1.政治: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经世致用思想:实践求真知,解决现实问题(从学风入手,实际上批判思想文化专制)五、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代表作《周易外传》、《读通鉴论》1.唯物思想: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实体),不断运动变化并有规律可循2.认识论:主观认识由客观对象引起,一切事物皆可通过考察研究认识3.朴素的辩证法: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六、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意义明清之际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加以批判,融入新的时代特色,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一定影响。历史必修3知识归纳-4-第五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的提出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立译馆,组织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和《各国律例》2.魏源和《海国图志》以《四洲志》为基础编撰,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中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国侵略,维护清朝统治。3.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的实践1.背景: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和列强的侵略);洋务派的产生,掌握实权2.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奕訢,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3.基本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在肯定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4.实践活动:开展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和近代教育5.意义:是“师夷长技”思想的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三、维新变法思想——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努力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19世纪60年代)(1)条件: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2)代表人物:郑观应、王韬等(3)基本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4)评价:早期维新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但为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奠定基础2.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1)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结合(创办广州万木草堂)《新学伪经考》动摇封建统治者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的亡灵,否定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2)梁启超:《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提出变法基本主张——兴民权、设议院等(3)严复: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3.实践: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进行戊戌变法运动4.意义: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新青年》的诞生——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历史必修3知识归纳-5-1.背景:(1)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2)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3)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上海创办《新青年》(主要阵地)3.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4.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伦理道德)3.提倡新文学(白话文运动),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最早提出进行文学革命)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鲁迅成为新文学的典范《狂人日记》(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孔乙己》4.意义: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思想的空前解放;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条件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1.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2.李大钊首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1)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其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纷纷出现: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俄罗斯研究会”(3)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4.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建立创造条件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三民主义的提出——学习先进制度的努力1.背景:(1)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旧有救国方案的碰壁(2)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3)孙中山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2.三民主义的提出——1905年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历史必修3知识归纳-6-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核定全国地价,增长地价归国有,国民共享3.历史意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未能彻底反帝反封)二、三民主义的实践1.表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北洋军阀的独裁和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的努力: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3.结果:都失败,认识到必须寻求新的途径和新力量,为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创造条件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背景(原因):(1)十月革命的胜利(2)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2.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广州)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确立了“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3.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民族主义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联俄)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凡真正反帝反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强调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主张在反帝反封基础上的普通平等性(联共)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增加节制资本,照顾广大工农的利益(扶助农工)4.历史意义:明确反帝反封思想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推动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第17课毛泽东思想一、革命道路的探索1.五四时期,毛泽东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2.从建党到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运用马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归纳(人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2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