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高中历史教学与“爱国荣校”教育的结合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与“爱国荣校”教育的结合研究王春艳引言目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当今社会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中国普及性教育里的高中阶段恰恰是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科学的世界观的重要时刻,加强他们思想道德建设更是任重而道远。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笔者由衷地认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可以从历史教学里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感做起,融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百年老校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教育,它能够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革命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而拥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等。而现阶段,在创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新规划中,我校提出实施“爱自己、爱家庭、爱集体、爱学校、爱祖国”的五爱教育,其实质旨在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现南洋学生的德育,落实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尊老爱幼、团结合作的品德,以及爱国荣校的高尚情操。以上的两大优势可见,国情校情都赋予了历史教学一个神圣的使命,担负爱国荣校教育的重任,以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如何将高中历史教学与“爱国荣校”教育结合呢?笔者认为应在二期课改理念的指引下,结合国情校情,制定并实施一个周密的计划。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新一届高一学生对于国情校情知识的知晓程度和相应的情感道德指标,然后针对调查中所显示的学生在知识与情感上缺失点,在历史课堂上采取适宜的方法传播有关爱国荣校教育的内容,弥补和强化学生的“爱国荣校”情结。同时在课堂外进行有关“爱国荣校”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内化道德情感。一、了解情感道德指标,制定改进措施开学伊始,为了了解新一届高一学生对校史国情的掌握情况,笔者设计了一张国情校史知识问卷(见附录1),于2004年12月对459位学生中实施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因为初中历史学科普遍不受重视的结果,学生的史学修养明显较弱,因而相应的爱国爱校的情感道德指标也不高。高一新生对于中国近代屈辱的百年历史知晓不多。例如问卷的第4题“南京大屠杀发生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A、1931.9.18B、1932.1.28C、1937.8.13D、1937.12.13”答题的正确率竟然只有3.84%。第5题“南京大屠杀中,进行惨绝人寰的‘杀人比赛’的是野田岩和_____。A、东条英机B、向井敏明C、谷寿夫D、冈村宁次”答对率也只有37.90%。由于历史知识的贫乏,学生对待许多历史问题明显缺乏理性地思考和辩证地分析,如问卷的第6题“面对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你的态度是:A、漠然处之B、义愤填膺C、以牙还牙D、理性对待”,学生中选择A的有10.5%,选择B的有19%,选择C的有31.3%,而选择D的只有38.7%。问卷呈现的信息进一步印证了对青少年进行“树魂立根”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迫切性。问卷同时也反映了新高一学生对校史校情知晓的匮乏程度。问卷的第9题的答对率为80.61%、第10题答对率为92.81%,可见对于南洋的百年校史,新高一学生了解程度较高,但是对于南洋优秀的校友,学生的知晓程度就不高了,问卷的第11题答对率仅为65.14%、第12题答对率仅为65.36%。而笔者认为,爱国爱校,首先应从身边的榜样学起。优秀校友的事迹能够最真实最真切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母校情结的。所以,只有先了解历史,辩证地、理性地看待历史,才能更好地拥有正确的历史观、人文观,成长为“关心社稷”“爱国兴邦”新时代接班人。因此,调查结果令笔者感到,新一届高一学生史学知识的匮乏,和对国事校情的不够关注而导致的爱国爱校情感道德指标偏低的现象,使得加强对新一届高一学生进行校史国情的教育变成迫在眉睫的事了。但如何发挥好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寻求历史教学自身的突破和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创新,以避免初中历史学科不受学生重视的命运,其次将高中的历史教学与“爱国荣校”教育相结合,以这样的教学模式,带动学生感受身边的历史,从中感悟到历史学科的博大精深,同时使他们能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提升爱国爱校的情怀。二、课堂实践,强化“爱国荣校”情结问卷调查显示高一新生对于国情校史了解并不充分,但为了有效切实地展开“树魂立根”的爱国爱校教育,笔者针对问卷中所展现的学生知识与情感的缺失点,首先对高一的历史教材做了整体性的梳理,确定了一学年教育的重点章节和内容(见附录2)。并在课堂上采用演讲、辩论、课本剧、录像课、网络教学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落实。比如在教授第十八章第一节《变法维新》一课时,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公车上书”,让全体学生在体验角色和观摩演出的过程中,感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向先进的西方学习,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而历经艰难险阻。借此培养学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再如在介绍第二十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讨论大战影响的利弊得失时,笔者在课堂上组织辩论赛,正反双方通过查找资料,用充分的史实地为自己的论点作辩驳。在这一过程中,全体同学不仅了解到了德、意、日法西斯惨绝人寰的暴行,侵华日军烧杀掳掠,制造细菌武器,屠杀无辜百姓等众多令人发指的罪恶行为,而且更加铭记了近现代史上这笔永远无法抹去的血债,也为日本当局否认历史的态度感到无比的愤怒。其次,为了强化高一新生“爱国荣校”的情结,笔者同时利用南洋中学丰富的校史资源,在课堂上为学生介绍《南洋四烈士》(南洋中学校本教材),还结合校庆等重大活动组织学生采访部分杰出的校友,自编教材《南洋院士风采》,并开设了相应的拓展型课程。通过实践,笔者感到,采用演讲、辩论、课本剧、录像课、网络教学、采访这些多样性,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因为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因而学生能较容易地识记并理解有关国情校史的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他们“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使历史教学和“爱国荣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找到了切入口。三、竞赛活动,检验教学模式成效通过在历史基础课和拓展课上实施历史教学与“爱国荣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笔者发现学生的爱国爱校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在2005年5月的笔者针对高一高二年级的部分学生,组织了《史地生知识竞赛》(历史部分(见附录3)),以检验历史教学与“爱国荣校”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成效。通过质量分析,笔者发现在《史地生知识竞赛》答题中,在“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神圣职责”的主题一中第3题、第6题和第9题的答对率都高达90%以上。在“树魂立根,弘扬民族精神;爱国爱家,关注身边历史”的主题五的第50题关于南洋中学的建校时间的问题,答对率上升为90.91%(本题同《国情校史知识》问卷第9题,原答对率为80.61%)。而在107周年的校庆,参与《南洋院士风采》拓展型课程的学生(2005届高二(9)班纪晶晶)的采访感言写到:“百年老校,南洋中学。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今秋十月,我们迎来了南洋中学107周年的校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采访了一大批曾经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过的老校友。其中有64届初中校友,现任南洋中学的艺术高级教师施钦若老师,有从教26年的前任副校长,有摩托罗拉的总裁、南洋中学校友会副会长马开桂女士,以及36届校友高分子化学研究专家黄葆同院士。他们中有的声名显赫,也有的平凡普通,但共同的是,他们对母校都有着一份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年近古稀的老校友黄葆同院士一番肺腑之言让我们感同身受。他说:‘我觉得不要人人都追求成为院士,也反对谈什么时候拿Nobel,因为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勤奋、刻苦、努力要作为基础,院士头衔不重要;要注重累积,不要投机取巧,踏踏实实地工作。37年抗战的时候,我在光华附中读了半年,历史老师给我们讲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给我的感受就是贫、弱。那个时候,我就下决心要发奋图强,这对我的激励影响了我的一生。’的确,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才能为报效祖国贡献青春。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感受到了老校友的爱国爱校的赤子之心和浓浓的母校情结,让我受益匪浅。”(南洋中学107周年的校庆采访纪录见附录4)。从这段采访感言可以看出南洋中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有着近一个世纪的光荣传统,而且老校友们的肺腑之言,也深深地影响了新一代南洋学子。校友的现身说法不仅有震撼心灵的作用,更使一批批南洋学子明确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也为他们指明了奋斗前行的方向。因而,笔者认为,以上的数据和资料显示,在竞赛和校庆活动中可以看出,历史教学与“爱国荣校”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初见成效。四、校外考察,陶冶情操内化情感古人云:书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历史教学与“爱国荣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能囿于课堂之上,还应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学堂”中去体验,去感受,从而内化他们爱国爱校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对于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更为直观地了解,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材的相应内容(中共一大的召开,辛亥革命等)与教研组的同仁带领高一年级的全体同学参观了孙中山故居、周恩来故居,还有中共一大会址,让他们通过考察了解到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风雨历程。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制作专题网站,撰写观后感。2005届高一(5)班的同学在参观后的考察报告中写道:“参与了这次参观活动,我深有感触。中国现在的繁荣富强都包涵了这么一段辛酸的历史,无数革命先驱,为祖国江山,抛头颅洒热血。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十几名党员,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屡战屡败,革命是如此艰险如此困难。而先驱们不断模索探究革命的道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们有毅力、有勇气、有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通过参观,我对于历史一些事件有更深入认识并了解许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趋势。”这是一段笔墨不多的文字,但在这字里行间里,却让人读到了真切、生动的使命感。而经历参观活动后,学生普遍对这段历史有了感性的认识与理性又颇具深度的理解。并且也逐渐提高了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效果显然是课内书本教学所无法企及的。除了独立组织学科考察之外,笔者也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实历史教学与“爱国荣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南洋中学这所百年老校曾经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优秀人才,德育工作有优良的传统也有鲜明的特色。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外出社会考察。历史学科也充分地介入了学校组织的高一年级学生“爱国之旅——南京行”的社会考察活动。考察前,笔者利用历史课向全体高一学生介绍了南京的悠久历史、风土人情,以及长眠于南京菊花台公园的朱少屏烈士的事迹。(此前《国情校史知识》问卷第12题关于朱少屏烈士的答对率仅为65.36%)随后制定了南京社会考察活动历史学科考察计划(见附录5),要求各班的考察小组拍摄照片,完成散文集、论文集的编撰,专题网站的设计等工作。力求通过这些方式,让一次普通的出游变成一个有价值的社会德育活动,配合学校政教部门开展的“爱国荣校”德育工作。通过南京之行,笔者惊喜地发现“实践不仅出真知”,而且真正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学生在此考察中收获颇多,上交了许多有质量的考察报告,制作了相当精美的专题网站(见附录6)。在2006届高一(2)班学生的散文中这样写着:“离开‘春风吹不到的地方’,车又一路驶向了一个值得全体南洋师生为之骄傲的地方——朱少屏等九烈士墓。朱少屏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家,南洋中学的儿子,历史将永远记住他!游览菊花台后,我们静心地等待宣誓仪式的开始。虽说是春天,可寒意却丝毫不减二月时,然而全体师生却无一声抱怨,这充分体现出烈士的英勇气概已深入人心,由心底升腾起的敬意早已将寒意驱赶得一干二净!”“第一天,我们满怀希望,但也是心情最为沉重的一天,它和春天所形成的鲜明反差,使我们一时不知所措,但我相信烈士的鲜血浇灌的花草树木定会生长得更艳丽、茁壮、挺拔!”多么质朴的文字,但却暗示了新一代南洋学子在缅怀烈士的同时,将会继承先辈的遗志,为报效祖国而发愤图强。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堪回首的一个噩梦,也是现今中日关系的一个敏感话题。在南京考察之前,高一新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教学与“爱国荣校”教育的结合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2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