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部分高中历史新课程解读一、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一)课程设计:模块和专题2004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个省(区)拉开了序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几种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也正在实验区试用。①高中的历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采取了“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多样化和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1、设置九个历史学习模块设置模块是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的特色。据词典的解释,“模块”一词,原指电子计算机软件中,一个具有独立执行某种功能的程序单元。一个大型软件可以分解为多个模块。高中课程方案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来组织课程,较之以科目为单位来组织课程,在形式上更加灵活,也更有优势。因为如果一个学期可以分为两段安排课程的话,一个模块便可以在一个学段内完成。这样,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方便学校灵活安排,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而且,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一方面,每一个模块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整合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另一方面,它又与其他模块、其他学科发生一定的关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设置了九个学习模块,即《历史Ⅰ(政治史)》《历史Ⅱ(经济史)》《历史Ⅲ(思想与文化史)》三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必修模块之间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理论上讲,学校可以灵活选择教学顺序,比如先教历史(Ⅰ),再教历史(Ⅱ)、历史(Ⅲ),或者相反。选修模块之间也没有严格的递进关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模块,课程标准建议,往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阅读卡片]美国的历史选修课和微型课程美国许多地方的学校除了将地方史(州史)、美国史和世界史作为必修课外,为了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加强历史教学的深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设置了多种多样的历史选修课,如亚洲史、拉美史、欧洲史、宗教史、黑人史、妇女史、城市史、戏剧史、电影史等,可谓五花八门。近几十年来,美国学校的社会科教学还采取了微型课程的形式,即一门学科中包含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单元(专题),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些内容学习。如,堪萨斯州公立高中的美国史课程被分割成几十个微型课程,其中有《殖民地时代》《独立战争》《美国西部》①据了解,2004年秋季经过教育部批准投入实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有:陈其、李伟科等主编、王宏志等审订的“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曹大为、赵世瑜总主编的“岳麓版”(岳麓书社),朱汉国主编的“人民版”(人民出版社),王亚民主编的“大象版”(大象出版社)。这四种教科书在内容立意、选材标准、理论运用和辅助部分设计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2《南北战争》《印地安研究》《少数民族》《合众国的20年代和30年代》《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黑人史》《今日合众国》等,据有人统计,在堪萨斯州的40所学校里,美国史的微型课程就有977门之多。2、采用专题式的历史教学体系高中历史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改变了以往历史课程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式和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新体系。专题式的教学体系比较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具有两个显著的优点:第一,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长期以来如何构建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始终是历史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中国建立以后的50多年来,中学历史课程经历了从循环排列到直线排列、再到部分循环排列的曲折发展过程。50年代的历史课程实行循环排列,即初中学习一遍中国史和世界史,高中还要学习一遍;60年代以后逐渐变为初中学习中国史,高中学习世界史,使历史课程呈现直线式排列。由于一部分学生初中毕业以后不能进入高中学习,因此直线式排列无疑是有缺陷的。为此,从90年代开始,中学历史课程编排体系改为初中学习中国史和世界史,高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世界近现代史(选修)和中国古代史(选修),历史学习内容呈部分循环排列。这种设计仍然未能避免初中、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重复。高中历史教学内容采取专题式排列,既能照顾到知识的逻辑系统性,又能避免与初中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卡片]如何设计高中历史课程著名历史教材编纂与研究专家王宏志,在一篇文章里谈了对历史课程设置的想法。她认为,在中学阶段,包括初中、高中都应该开设历史课。但初中、高中要有所区别。从编写教材来看,过去虽然费尽心思力图解决初中、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然而还是很难,这自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高中历史教材如果在深度、难度上距离拉的太大,会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也同样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初中学习了比较完整的历史知识基础上,高中开设专题课。中国史、外国史分别以专题形式编写;或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加以比较,以专题形式编写;等等。教材的编写不能仅叙述史实,还要让学生学习搜集、阅读和分析材料,走出去调查,包括写调查提纲,作调查笔记,对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独立思考、分析,提出问题,并能指导学生写出有自己见解的发言提纲或小论文,从而使学生进入到自主的、探究性的、创造性的学习境界。①[阅读卡片]张荫麟论历史课程与教材上个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史学家张荫麟教授在论及如何避免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内①王宏志:《迎接新千年,重视历史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2期。3容重复问题时,主张在初中采用纵的方法,高中采用横的方法。所谓纵的方法,就是将历史的许多方面,如民族的斗争和离合,国境的开拓,物质生活的变迁,社会结构的演化等等,分别叙述,从古至尽,自为段落。他认为这种方法最宜于简要的鸟瞰和现状的溯源,适合初步历史智识的需要。所谓横的方法,就是以整个时代为段落,显示各时代的特殊面目,这有助于形成对历史问题的较深刻的认识。①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首先,每一专题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内容上有着相近的教学目标和内在逻辑联系。如,必修课程《历史Ⅰ》有九个专题,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些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够进行恰当的评价与阐释;同时能够科学地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过程。其次,从新课程的专题来看,基本上能够体现历史的多样性特点,有助于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人类历史各个领域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政治史模块的专题,既有关于政治运动的,也有关于政治制度的。至于制度层面,既有民主制度的,也有专制制度的;既有资本主义制度的,也有社会主义制度的。通过这些专题的学习,学生可以看到历史原来是错综复杂和多姿多彩的,从而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阅读卡片]换个视角看历史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使学生接触一些较为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和历史线索,对历史问题能够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如何使学生对这些枯燥的内容不感到厌烦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认为,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高中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体现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和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又可以变换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②(二)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相互交融与初中历史课程一样,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也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在知识分类、能力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等方面,较之初中课程目标有层次上的区别。此其一。其二,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也就是说,三个目标是不可①张荫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编纂会征稿启事》,载《张荫麟先生纪念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第377页。②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4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知识方面,与初中历史课程或以往的高中历史课程相比,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有几个明显特点:第一,知识的呈现采取分类集中的办法。比如将政治领域、经济与社会领域、文化思想与科技领域的基本史实分别相对地集中在一个模块里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历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第二,知识古今中外贯通。过去无论初中或高中,中国史和世界史都是相互独立的教学单元,历史课程无法做到中外历史知识的贯通,学生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新的高中历史课程采用专题式的编排方式,弥补了两门通史学习方式的不足,可以在某一历史领域的学习上做到古今中外贯通。第三,知识点的层次有所提升。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点,大多是一些历史史实的集合、概括和归纳,也就是说,列出的许多知识点中往往包含着若干更小的知识点。如,“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雅典民主政治”、“责任内阁制”、“联邦制”、“资产阶级代议制”、“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阅读卡片]反对“轻视知识”著名教育学家王策三最近撰写长文,反对“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他认为,课程的本质是知识,而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知识打开、简化。首先,要将知识打开。知识好比一个百宝箱,里面藏了大量“珍宝”,它们不会自动地呈现出来,也不能简单而直接地拿来,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所谓将知识打开,就是将知识原始获得的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还原,重演,再现。例如,1996年,为了使年轻人学习长征的历史知识、经验,有关部门组织了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即让他们沿着红军当年走过的路,重走一遍。这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其次,对知识的简化也相当重要。完全复制知识的原始获得方式和过程,是不可能、不必要的。譬如,“重走长征路”而照样四渡赤水,那还了得?因此要进行改造,简化。总之,轻视、削弱知识,学生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便成无源之水,教师纵有孙猴子的本领也变不出来,道路很简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①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历史技能,二是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技能培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②①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②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5页。5·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或图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等。·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包括归纳、比较或分析历史问题等。·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包括时间带、大事年表、示意图等。·表述历史的技能,包括能够扼要地表述历史梗概,有情感地表述历史情节,有论据地表述对历史问题的看法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目标:·能从一种或多种角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能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以及各种历史问题之间的关系。·能科学地比较不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并发现其异同。·能运用基本的史学概念、范畴和方法,对某些历史结论做出相应的评价或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第1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2273 .html